来源:民生网2024-07-17 15:20:42
日前,第十三届中国新型金融机构合作交流年会暨第十一届天骐卓越金融家年会在北京举行。全国各省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农合行)、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机构近300名代表及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和中央财经大学、上海大学等多位专家学者参会。会上,与会代表分析宏观经济发展趋势,解读当前金融政策,共同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地方金融的机遇与挑战。
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撑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当前,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有效盘活金融资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备受关注。本次会议上,与会代表对于各行业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行了探讨。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主任孙学工: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选择。能不能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遇,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因此,要夯实国家经济安全根基,要求我们必须发展新质生产力,而金融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作家阎雪君: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是当前各行各业的一致发展目标。地方金融机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握好金融服务回归本源战略、金融产品创新发展战略、金融风险防控强化战略、金融监管从严管理战略,牢牢抓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契机,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用金融文化为地方金融可持续健康发展固本培元、强基铸魂,以此增强地方金融发展核心竞争力。
地方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吴小平: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谁能抓住这个机遇,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依托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产业数字金融,是地方金融机转型发展的新方向。产业数字金融是数字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和微链金融在产业场景的融合;是数字化、场景化的结合;是业务认知变革和新的制度形成、新的技术运用和新的体系的形成;是金融机构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是传统金融经营管理向更高质量经营管理转变的必由之路。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绿色产业链是未来的战略新兴产业,是中小商业银行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金融机构要结合产业的转型方向,通过差别化的利率引导资金投向绿色低碳领域,着力支持绿色科技创新和绿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及绿色制造业、绿色服务业、绿色能源交通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
做好“五篇大文章” 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本次会议上,与会代表探讨了做好“五篇大文章”下阶段的努力方向并给出了建议,部分中小银行还展示了其在落实“五篇大文章”方面的亮点举措。
中国金融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蒋万进: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做好“五篇大文章”,并将科技金融列为五篇大文章之首。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是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重大责任,也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金融科技的创新将推动形成更加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智能分析模型。基于这些新的工具,金融机构可以进行更加精准的风险识别与定价,显著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效率,让更多地方中小微企业得到金融支持。
上海科技金融研究中心(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执行主任、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执行所长孟添:自2009年中国学术界首次提出科技金融相关内涵界定与2010年上海等16个地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地区开始,中国科技金融的发展已取得积极成效,但依然面临着科创企业直接融资需求与金融机构间接融资供给、科创企业的资金长周期需求与主流金融产品的短周期供给之间的矛盾等诸多挑战。
所以,我们亟需进一步加强对科技金融的研究、探索与实践,特别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构建一个整体性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框架以提升政策落实和执行效率,形成功能互补的科技金融政策合力。二是深化金融对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差异化服务,推动科技金融更加精准。三是进一步发挥引导基金与国有资本的作用。四是深化科技金融生态圈的协同与共享并深化数字金融赋能科技金融,提升金融机构对科创企业的风险识别与定价能力。
天骐卓越董事长赵月:当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新引擎。这对我们每一位金融工作者来说,意味着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这些快速发展的需要,还必须具备高度的合规意识来应对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监管要求。在金融业与多行业深度融合的时代,培养复合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张倩: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金融强国的奋斗目标,强调发挥保险业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为保险资产管理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目标的引领下,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必须围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把握金融的本质规律,坚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保险资产管理发展的路径。新发展阶段对于资本市场、资产管理、保险行业、银行行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大资本市场的发展,加强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融资活动的有机结合,提升投资机会,增强业务风险管理能力是应有之意。
汉口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雷丰新:我行聚焦“五篇大文章”,把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作为加快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器,把数字金融作为金融新质生产力。截至5月末,服务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超2100家。2023年,用一年时间实现了绿色贷款规模从一百亿元到两百亿元的倍增。
临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成田:临商银行坚持以党建工作为统领,明确“1+5”高质量发展理念(即突出强化党的领导这一条主线,加快构建科学的公司治理体系、长效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完善的风险内控机制、开放的创新管理生态、坚实的文化队伍保障等5项重点),持续推动各项工作平稳健康发展。深入推进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融合,落实“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党委委员分别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建立领导工作日报、每周党委会和每周碰头会等制度,强化了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推进党建业务融合,搭建长效高质量发展模式。
江西万安农商银行董事长谢子斓:为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我行依托万安县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加大绿色贷款投放,近年来,还相继推出了“富硒贷”“油茶贷、公益林(天然商品林)收益权质押贷款、VEP+生态鱼项目贷”等多款绿色金融产品,目前全行绿色贷款12087万元,较年初增长3728.9万元,增幅达44.61%,切实提升“两山”转化成效。
深耕数字化转型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当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数字化转型不仅提升了中小银行的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还在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开辟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助力银行提升了自身的综合实力。本次会议上,多家银行代表分享了其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上海大学科技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教授 陆岷峰:数字化转型为中小银行开辟了新的增长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数字化转型不仅提升了中小银行的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还在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开辟了新的业务增长点,银行通过在资本市场、合并重组、区域扩张、规模效应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努力,提升了自身的综合实力。这不仅增强了它们的财务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也提高了对风险的管理能力和对创新的适应能力,是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桂林银行:近年来,桂林银行打造“一站多用”的村级综合服务平台。深化政医银合作与数字金融多向赋能,在行政村近7000家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点配备智能助农终端,整合助农取款、现金汇款、转账汇款等基础金融功能和社保代缴、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预约挂号、线上问诊等非金融功能,推动“互联网+政务/金融/医疗健康”向农村延伸,有效减轻政府公共服务下沉成本。
河北银行廊坊分行行长秦小英:我们创新担保方式为科创企业插上腾飞翅膀。河北银行联合河北省科技厅推出的全线上、纯信用、可循环的信贷产品——“科冀贷”。采用省级风险补偿分担的模式,构建以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指标的融资服务评价体系,从小企业贷款的可获得性、办理速度和降低成本三个维度发力,解决小微融资难题。免抵押的业务模式,有效解决了科技型企业轻资产、抵押难的痛点,让企业“融资可获得”;业务全流程线上化,大幅提高审批效率,让企业“融资到账快”;实行最优利率政策,践行普惠金融,让企业“融资成本更低”。2024年累计为300余户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6亿元。
山东昌乐农商银行党委书记 、董事长王家厚:我们依靠自己的人才队伍及资源,积极提升数字获客、数字营销、数字风控、数字办贷“四大能力”,坚定不移地走昌乐特色的小法人数字化信贷服务道路。我们还拓宽申贷办贷数字化通道,持续完善手机银行、微信等线上申贷渠道,研发全员“申贷二维码”名片,实现7×24自助放款,提高申贷便利度,同时搭建“数字场景”,在手机银行搭建居民水、电、暖等便民线上缴费通道,在营业网点引入税务、征信、社保、公积金等公共服务,搭建“银行+”合作场景,推动金融服务和政务服务有机融合。
广西桂林漓江农村合作银行副行长蒋碧艳:我行坚持数字转型,依托科技赋能,不断创新产品,进一步提高全行信息化建设水平,完善科技设备布设,加快实体网点转型,推动智慧网点建设,全面打造“互联网+金融”智慧银行新体验,让更多地方百姓享受“零距离”智能金融服务。
天津滨海农商银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王旭春:随着大中型银行在数字金融和人工智能应用上的日趋成熟以及在普惠金融和涉农领域的信贷下沉,小银行的普惠市场份额受到严重挤压,也对小银行普惠产品的技术创新和信贷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深入做好客户需求挖掘,我们进一步发挥金融科技、数字驱动在普惠产品设计、风控管理、业务运营中的作用,推出了多场景、多客群的纯信用普惠产品——“普惠信用e贷”,以“人机结合”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探索普惠金融创新发展之路。产品分为个人版和企业版,最高额度上限分别为 50万元和300万元,能够全面满足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的信用类贷款需求。
苏州盈天地资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洪志:该公司的优势在于坚持“9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实现从营销平台、数据平台、管理平台到思想共识的全方位统一,确保数字化转型的顺利落地。
聚焦主责主业 全力服务实体经济
近年来,农村中小银行充分发挥在人缘、地缘方面的先天优势,在服务当地经济发展、支农支小上下功夫,填补了绝大部分乡镇金融服务的空白。会上,多家中小银行金融机构代表分享了其在服务“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发展方面的创新举措。
湖南株洲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谢俊峰:我行积极参与“三社合一”建设,与供销社、集体经济合作社共同搭平台,建设了“三社合一”金融服务站,创新推出了“福祥乡村振兴卡”“福祥乡村振兴e贷”等16个信贷产品,投放涉农贷款近40亿元,与共建单位一起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江苏沭阳东吴系村镇银行董监办主任赵志芹:近年来,苏州银行发起的沭阳、泗阳、泗洪、宿豫4家东吴村镇银行(以下简称“东吴系村镇银行”)围绕“上网+进村+软环境建设”战略,深入推进转型发展、持续优化业务结构,以服务“三农”、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重点,多措并举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质效,支持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保持自身良性持续发展。截至今年3月末,东吴系村镇银行贷款余额80亿元,始终保持较低的户均贷款和良好的资产质量。
山东莱芜农商银行党委书记 、董事长张瞳:我们实行差异化定价机制,对贷款利率一笔一议,动态调整;深化减费让利政策,对民营小微企业相关费用应减尽减,降低其融资成本,确保企业减负快行;持续深化银担业务合作,不断加大“济担-信心提振贷”等政策性贷款产品的推广力度,确保惠企政策落实落地。截至5月末,我行民营企业平均贷款利率较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累计为777家民营企业减少利息395万元,累计发放“信心提振贷”183笔,金额1.15亿元。
广西平南桂银村镇银行董事长龙慧芝:我们通过打造服务乡村振兴示范点,找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结合点”“着力点”,深化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助力地方产业发展。我行建立了生态旅游、大青枣、玉桂、纺织服装等8个服务乡村振兴示范点,授信金额1.74亿元。同时,我们借助“商圈客群”“服务乡村振兴示范点”“信用村”的打造,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能力,通过设立2个“信用村”,结合“服务点+示范点+信用村”模式,打造服务乡村振兴示范路线,加大对地方产业的信贷支持。截至5月末,我行农户贷款户数为6858户,贷款余额33.83亿元。
巴彦淖尔河套农商银行党委书记 、董事长赵建强:我行主打普惠让利组合拳,创新推出低利率、长周期的“润土贷”,年利率低至5.5%,授信可达5年,且循环用信,切实做到了减费让利,深受广大农户好评。2023年一季度,我行“润土贷”累计发放2.65亿元,占全行零售类贷款16.3%,有力支持了河套地区小麦、甜玉米、辣椒等特色产业发展。
浙江温岭联合村镇银行行长李伟欣:我行推广“农户家庭资产池融资”模式,盘活农村各类产权要素,积极探索将金融服务融入农业产业链。基于“农户家庭资产池融资”模式,将农户的农房、车产、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海域使用权,农(渔)活体资产(青蟹、对虾、鲈鱼等)、村集体组织股权、农险保单、理财产品等权利性资产,以及农机具和大棚设施等固定资产纳入农户家庭资产池范围,温岭联合村镇银行推出“乡村振兴·共富贷”专项信贷产品,根据其资产、负债、权益等综合情况,向符合条件的农户发放的小额度、广覆盖、低门槛的普惠贷款服务。
江苏东海农商银行董事长张军:我们把增户扩面工作放在业务经营工作的首要位置,通过开展“支农支小、增户扩面”攻坚行动,切实夯实本行客户基础数。从客户需求出发,加大电子银行渠道及场景建设,将金融服务渗透百姓日常生活、校园教育、医疗卫生、行政服务等场景,实现“数据+智能”为主线的全系统平台;拓展“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渠道,细分区域客户群体,差别化配置金融产品,做到“一行一策”;围绕水晶特色产业、穿戴甲产业等,从龙头企业切入,整合涵盖采购、设计、加工、物流等环节的全产业链资源,全方面精准融入链接项目和客户需求,以金融服务的高水平助力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做好“一行一品”。
内蒙古什克腾农商银行副行长丛龙欣:我们注重开发错位产品谱系,精准适配差异化需求,围绕“做大牛、做精羊、做优草、做强奶”的服务乡村振兴总体思路,设计开发“振兴贷”“乡村振兴惠民举措贷”等低息贷款品种,提供“一户一策”的金融解决方案,进一步推动降低辖区客户综合融资成本,支持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和种养大户的信贷支持,全力支持农牧业企业、合作组织和广大农牧户进行肉牛、肉羊品种改良及农畜产品加工销售,有效推进农牧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转变,促进草原生态建设和农牧民增收。截至目前,我行全年累放各项贷款26.31亿元,其中“振兴贷”累放2.11亿元、“乡村振兴惠民举措贷”累放4.07亿元。
运城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兰占峰:我们创建了“情义相挺”小微服务品牌,聚焦“品牌、机制、产品、渠道、风控、团队、客户、服务”八个方面,多方聚力推动小微金融提档升级。同时以“整村授信”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以“小微金融”为抓手助力小微成长,以“渠道金融”为抓手助力实体经济,奋力开辟“党建领航程、小微攀高峰”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高密农商银行董事长杨成东:我们优化金融服务模式,提升企业办贷的体验。摸索建立健全金融移动服务队模式,服务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电话访问、视频对接、上门指导等方式为企业普及金融支持政策,同时坚持“量体裁衣”,为每家企业策划适应自身经营情况方案,帮助企业切实利用好惠民政策。我们还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确保服务队每月至少对接辖内企业一次,每季度到重点企业蹲点调研一次,切实掌握辖内企业的经营现状及融资需求。(李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