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袭古创今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电视 > 袭古创今

李广:无事静坐 有福读书

2024-07-30 16:27:48

 

 

书法亦心迹  心静则书净

缺乏才情,仅以“功夫”自诩的书法家,充其量是一位书匠,即便写得再逼真,也没有灵气,更不会感人,反之,没有深厚功力而空谈才情的书法家,搞得再花哨,也只是无根浮萍,四处飘摇,欺人欺己,贻笑大方。

每次与李广通电话都能感受到他的热情,同时,也似若感受到电话那端是一位“谦和到优柔寡断、儒雅到瞻前顾后”的学者,显然,这与那些“有点本领就大呼其能者”迥然有异,也让笔者不适应,不禁怀疑其是否有真才实学,然而,当笔者走进李广的工作室,面对着他那堆积如山的书法,以至于没有落脚点,听着他那引经据典地谈论书艺,以至于插不上话,才发现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心路历程。

近些年来,李广几乎一半时间在美国居住,教授当地人中国书法,一半时间在中国天津居住,身居闹市,足不出户。

一定在美国待的时间太长了,李广愈发希望在异域他乡,言传身教,讲好中国故事,也愈发希望在中国讲好传统文化,因为他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应该有着更加广泛的推广和普及,却又不愿抛头露面,更不会像打着“变革与创新”的艺术家那样的炒作与自我炒作,甚至他的思维还停留在他师公王学仲时期,殊不知有些的书法家都已经在喧嚣之中“百炼成精”了。也许正因如此,李广才取了真经,得了真功。用他的话说:“无事静坐,有福读书”,“在中国拼命地练,在美国拼命地写”。

 

李广书法作品《禅》

李广幼年受家父庭训,学文,写字,青少年时期,先后得顾志新、唐云来、孙伯翔指授,也曾得王学仲青睐,后来,在美国期间与文怀沙、王季迁等名家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基础阶段,李广以楷书铸基,欧、颜、柳、赵,皆学,皆有深入,尤对褚遂良情有独钟,用功最勤,也用情最浓。学褚遂良期间,李广由《倪宽赞》入手,继学《雁塔圣教序》,后来主攻《孟法师碑》,兼取《阴符经》。青年时期,李广就能写一手漂亮的楷书,那时,他的工作就是写美术字,“天天写、天天练,楷书写得铅印一样”。直到年过七旬,依然没有远离褚遂良的法书,舔墨理纸,对临褚遂良,李广可以惟妙惟肖,神形俱足,意临褚遂良,李广可以下笔直取,得其神理,但是,李广并不泥古褚遂良,而宣传炒作,自诩:“老子学褚天下第一”,而是意在一专多能,并以此践行其理。如今,李广写颜体、柳体、赵体、欧体,亦如写褚遂良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形质兼备之美。

缓缓展开李广2000年之前写的长卷《孙子兵法》《金刚经》《道德经》,映入眼帘的是七种字体,有颜体、柳体、欧体、褚体,有行书、隶书、篆书,二十多米长。从中可以看到纯熟的书写功力,那是大琢技艺,修得真功,达到炉火纯青的状态,也可以看到独特的书法才情,那是内蕴充沛,雅逸四溢,才情与修为互生其妙的闪现。每一种字体都写出了“笔笔入法,字字精道”的质地,也写出了“功力与技法辉映、格调与才情齐飞”的别样风采。显然,那时,真、草、篆、隶、行,李广皆已通释。

早年,李广就注重博学约取、注重融会贯通。在楷书渐成、渐熟之时,他就开始逐渐进入行书、草书、篆隶领域,学“二王”、孙过庭,学张旭、怀素,学黄庭坚、文徵明、祝枝山、王铎、傅山,也学徐渭……,同时,也锤炼各种魏碑、大篆、小篆,还有蚕头燕尾的隶书,涉猎了百家,研学了诸体。“玩命练、认真写,无贴就练,有帖就临,对着临,背着临”,“以最大的功力打进传统”,“那是一种殉道精神,三百天写楷书,一生写行草。”李广如是感慨。

 

李广书法作品《烟云游碧海 龙鹤乐长天》

清代书法家王澍曾说:“学古须有我,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伤神”。 几十年以来,李广朝夕与名帖为伴,积年与名家对话,从实临到意会,从意会到入心、入贴、出贴,再入贴,再出贴,反反复复,来回穿梭,百炼成钢,凝练升华,他也以“有古法、有己情”,“入古贴,出己神”的笔底之变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显然,李广的行书、草书最出成果,也最引人瞩目。

李广的行书,入笔、行笔、收笔,快与慢、收与放、开与合、疏与密,即恪守了古法的精致,笔法又显得十分灵动,刚与柔、动与静、方与圆、欹与正,或遒劲或俊美或疏朗或婉转或典雅或萧散,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又常常出乎意料。在情理之中,那是法度,那法度有着魏碑之印记,有着“兰亭”之韵致、赵孟頫之妍美,笔道里还带着祝枝山的清逸、文徵明的灵秀。而意料之外则是别致,属于李广的独特别致,这应该是融古人之法,集今人之学,铸一家之长的兼学过程,也应该是古为今用、学古鉴今的艺术渊源。

当展开李广的草书《赤壁赋》时,则是另外一片风景,纵逸的、奔放的、阔美的、洒脱的、飘逸的、雄秀的,如张旭一样波涛汹涌、如怀素一样飞龙在天、如王铎一样万岁枯藤、如傅山一样绚烂多姿……,裹毫挥运,纤毫必究,酌于理法,师于万物,得于心源,悟于心象,入于妙境,形散神聚,一派天机。点画、线条、笔意、墨意,不经意之间,抒发了性情,绽放了灵性。

创造艺术的过程,也是自我完善的过程,需要内因与外因的辉映。如果说启蒙阶段、学习阶段,父亲、老师、朋友为李广指引了书法之路,使李广通过外因发现了自己,而真正走向书法之路一定是骨子里热爱书法、潜意识里充满对书法艺术的渴慕,并通过内因完成了自我蜕变。因为骨子里热爱书法就会不知疲倦,即便苦心孤诣,也矢志不渝,因为潜意识里充满对书法艺术的渴慕,才会在独自凭栏之际、在清风明月之下、在流连书斋之时,思逸神超,情不自禁,心境流淌于毫颖,心得所遣、笔有所驰,写着喜怒哀乐,写着广阔丰美的联想。可以说,书法对李广而言是“心斋”“坐忘”的道场,是“精神往来于天地之间”的栖所,在那里,他身心闲适;在那里,他皈依心性;在那里,他朝夕观摩,穷年锐意,浸染、丰润、洗濯,生命的风采也在渐进、渐变之中融入笔墨楮素,升华了书法之法,蜕变了书法之艺。

 

李广书法作品《仁义》

一定是书法艺术与李广的心性天然通灵,所以,那跌宕起伏的线条便成为拨动他情感的琴弦,那和谐灵动的点画便成为他感知的音符,那姿貌疏朗的字形便成为他积年心驰神往的图腾,于是,李广常常握手圣贤,意会古人,不知不觉之中,笔尖使转,写心得,写体会,他静静地体会着自己的情感,轻轻地看着笔尖而会心,诗一样的氛围,词一样的惬意。写字就是面对内心、面对心境,可以让李广不断调整心态、不断调整情绪;写字,也让李广涤尽铅华,清修无惑,生活的一切都随心而转,情感的变化也都随笔尖而造,他把情感从凡尘中抽离出来搁置于心底,把点滴美好在笔端里汇聚,变成书法之艺,温润了他人,也关照了自己的内心。

书法亦心迹,心静则书净,多一份清净之心,笔道里也就多了一份静雅之气。向外,李广拟了古人,化了古法,出了新意,向内,他则发现了自己的深情,慰藉了自己的灵魂,倾注于情感的书法也虚灵化了,笔意也情致化了,即便是他的草书,也看不到一点浮躁荒率之风,更看不到半点剑拔弩张之感,行笔、施墨,内敛而含蓄,清爽而干净,流淌于笔端的风华仿佛吐纳着情感之精华,似秋水清澈视底的秋色,赏心悦目。

一切艺术皆源于清净而止于繁华。在书画市场火爆的那些年,李广完全可以四处奔走,大把捞钱,即便书画市场行情疲软的近些年,如果他乐于迎合、喜于钻营,也可以赚得盆满钵满,可是,性情决定追求,心境决定个性,李广不愿意落入时俗,更不愿意追慕时尚,他只在心境中,写心、写情、写生命之平仄,他也如繁华都市之外那郊野花叶上的清露,悄然而皎洁。

(文/桑干)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