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智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

短视频与直播赋能科学普及的价值意蕴与提升路径

来源:民生网2024-08-06 19:20:46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形态、大众生活习惯乃至思维方式。大众对科学知识的需要更显迫切,知识传播和科学普及的使命日益突出。

短视频与直播是当今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出,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大力开发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科普作品,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作为互联网时代异军突起的新型媒介,短视频与直播平台开辟了新的知识生产与传播领域,为科普事业添砖加瓦。

短视频与直播赋能科学普及的价值意蕴

科学知识与媒介具有天然而内在的联系。作为人类社会中一种重要的公共信息,科学知识的传播过程本质上就是在媒介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科学普及包括知识生产者、知识传播对象、知识传播内容、知识传播方式等要素。短视频、直播作为高渗透率、生活化的媒介形态,契合科学知识渗透大众的诉求,满足用户“分散化”“即时性”的学习需求,既影响到科学知识的传播形式和范围,更深刻影响知识的生产、分配、获取和解读方式。

在知识生产者方面,提升科学普及内容的丰富度和专业度。短视频的发展赋予个体创造和分享知识的能力,打破精英和大众媒体对知识的垄断,促成基于社会互动和协同创作的知识生产模式。随着公民知识需求从单纯的“好奇”转变为实用性的“学习”,知识生产需要建立在可靠的知识来源和权威的科学阐释上。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内置的激励机制,如点赞、打赏、关注等,从心理和经济层面吸纳专业人员有机构入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面积,拓展名师影响范围,提升教育公平性。《2023抖音公开课学习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8月,抖音“双一流”大学覆盖率增长至93.20%,一级学科覆盖率100%,400位教授、45位院士、4位诺贝尔奖得主分享前沿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专业人士创作的知识类短视频及开展的直播课堂,增加了科普知识传播的深度。

在知识传播对象方面,扩大科学普及的触达范围。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在整体网民中占比达97.7%。短视频平台为普通大众提供了易于访问和使用的知识获取与分享环境。相较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知识传授模式,短视频以其深度下沉市场用户、触达非刚需用户、深度感知用户体验等独特优势,优化了知识传播的路径,拓展知识传播的范围和速度,有效弥合因代际、城乡差异造成的数字鸿沟。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地区使用新型媒介平台的障碍进一步消除,短视频和直播成为“新农人”获取农业和农技知识的有效手段。2022年《抖音农技知识数据报告》显示,在春耕、芒种时节,超过17万名观众通过抖音直播间与中央农广校、中国农业大学等机构的17位专家交流农技知识。

在知识传播内容方面,丰富传播内容的多样性和宽广度。与“专知识”相比,“泛知识”在知识生产者、传播者、知识内容、知识量、传播媒介等方面,均表现出泛化特征。知识传播逐渐打破既往严整性的公共传播,大量地方性、生活化知识被激活;在现有知识体系外,出现跨界、创意及被“拆解”后重新拼装的知识,实用性知识技能传播增强。知识逐渐被泛化为有用的信息,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常识、观念、经验等非专业知识领域,如求职经验、烹饪技巧、美妆护肤知识、手工制作和生活小妙招等。通过在生产生活场景中创作短视频,创作者贴近用户实际需求和兴趣,以“泛知识”内容服务于社会成员的具体实践,助力美好生活。

在知识传播方式方面,提高科学普及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短视频的展示方式契合当下用户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声、画、文及特效,在短时间内集中刺激用户感官,能快速吸引用户注意力。传播者通常使用易于理解的话语对复杂知识信息进行“降维表达”,这种轻量化、轻松化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兼顾传播者知识解读与受众知识接受的平衡,提升学习满足感。平台还提供发弹幕、实时评论、连线问答等功能,实现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即时互动,提升学习参与感。平台推出的合集功能,以互相补充、印证与延伸的结构性关系给予用户全方位的知识解读和指导,帮助用户构建连贯完整的知识脉络和知识体系。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平台能够对用户的兴趣和行为进行精准分析。通过算法推荐机制,平台精准地将知识内容推送给感兴趣的用户群体,让海量的免费知识与用户相遇,实现个性化推送和定制化服务。不期而遇的新知同样在认知和情感层面强烈刺激用户感知,增强其知识获得感。

短视频与直播赋能科学普及的提升路径

作为科学普及的重要载体,短视频与直播正在影响并推动专业科学知识与现代新媒介的深度融合和有效连接。然而,平台的商业与技术逻辑不可避免地渗透进知识传播过程,导致专业化不足、同质化严重、商业化过度等问题。当前,世界各国争夺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更趋激烈,我国全面迈向创新驱动发展,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成为未来社会新形态,知识传播与科学普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进一步提升短视频与直播的知识传播效果,平台机构、管理部门和教育机构需通力合作,共同推动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持续吸引专业人士进驻平台,加大优质内容扶持力度。要鼓励内容生产者深耕其所处专业领域,积极与高校、企业等合作,继续挖掘和吸引更多成熟的知识生产者,特别是专业人士和专业机构;加大扶持力度,激励其不断深耕和贡献优质知识内容。各领域专业人士创作的知识类短视频,其质量很高,趣味性往往不够,表达的多样性不足。这些创作者需要承担许多其他工作,包括线下科普,平台要帮助有需要的专业人士打造视频风格,提供视频剪辑制作方面的帮助及技术团队支持,助力其提升视频质量,缩短更新周期,形成用户对博主、对平台的黏性和期待。

其次,鼓励多元创作,谨防知识谬误,加强知识培训。短视频与直播平台可以通过倡导多元叙事,鼓励内容表达方式创新,以提升知识类视频多样化。可以组织不同赛道交流,打破视频类别的壁垒,让不同风格的视频叙事方式融会贯通;推进原创保护计划,借助智能手段和新兴技术筛查同质现象。平台还需要注重收集用户对知识类短视频、直播内容的观看体验和建议,厘清用户需求,并反馈给知识类视频创作者,激励其根据自身受众定位,制作更接地气、更具趣味、更精致或更有深度的作品。针对抄袭和伪知识类,甚至是虚假视频,平台应当着力规范。加大对知识类视频的审核力度,健全用户投诉举报渠道,明确视频“抄袭”“搬运”“拼接”的认定标准,制定处罚和赔偿标准。平台要加大对恶意引流传播主体的惩罚力度,建立个人信用系统,将严重抄袭他人视频内容、恶意散布伪知识等行为列入不良记录。

最后,倡导跨界产出,加大科学素养教育力度。学校要加大科学素养教育力度,创新课程建设与教学方式,将寓教于乐的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善用新兴媒介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通过短视频、直播平台,引出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科学问题,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知识类视频的科普传播,需要将内容的专业性放在首位,严谨性和科学态度是关键,这要求传播主体具有较高的知识和科学素养,科研工作者、教师和相关专业人士,无疑是最佳人选。因此,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加强科技知识和传播技能培训,是对科普作品生产者的重要要求。在宏观层面,管理部门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创新支持等方式,鼓励科普内容生产者跨界创作知识类视频,提升知识生态的专业性和严谨性。

(作者闵晨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讲师,张明新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