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4-08-22 16:15:45
农发行如何运用政策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手段执行国家意志,支持乡村振兴?农发行湖北恩施州分行坚持守正创新,主动求变,探索出可确权、可计量、可交易、可分配、可持续“五可”现金流组合方案,重组要素资源、重构发展路径模式、重塑政策性金融优势,取得初步成效。2024年上半年,申报中长期贷款项目15个、47.05亿元,调查项目12个、40.25亿元,审批项目10个、36.65亿元,核准项目101笔、32.72亿元,累计投放贷款38.8亿元,贷款余额达到320.51亿元,比年初净增28.29亿元,完成全年净增任务的104.78%。
一、“五可”现金流提出的背景
为全面防范地方债务风险,金融监管部门重点关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新增贷款合规性,严查银行机构违规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同时,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指导方案,支持地方平台推进市场化转型。该分行聚焦践行“两山”理论,锚定推动区域化联动、产业化经营、项目化运作,蹲点“解剖麻雀”,提出按照“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村一户”,对县域国有、集体、民营资产进行分级分类,进而形成 “五可”现金流组合方案。其基本思路是“553”,即5个内涵(可确权、可计量、可交易、可分配、可持续),5步走(掌握概念、建立数据库、组建模型、组合模式、形成产业集群),3个链条(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基本目标是测算科学、场景支撑、模式创新、递进延伸。自“五可”现金流组合方案实施以来,该分行调查的贷款项目都得到省分行的认可。省分行在《项目自身现金流组合操作指引》中,写入“可确权、可计量、可交易、可分配、可持续”现金流,给予肯定,加以推广。
二、主要做法
谋定后动,系统化设计“路线图”。盘点“五可”现金流,是破解贷款项目营销难题的开篇行动,必须强化方案论证、过程管控。一是抓机制建设。建立“1+4”项目运行机制,“1”就是做实“五可”现金流分类分级,“4”就是搭建多方联动的共建共享机制、创新信用指标采集机制、关联验证机制、构建数字化双向赋能机制。加强政策研究,找准制度依据,谋划探讨资源、资产转化途径方法。二是抓流程管理。按照清查、归集、分配、营销和管理5个方面,提出操作要点。围绕资源、资产、资金三大领域,对县域国有、集体、民营资产组织全面清查;围绕金(矿产)、木(林业)、水(水利)、火(能源)、土(土地)、数(数据)等六类资源、资产,分类归集;围绕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引导分配;围绕以资源换项目、以项目换融资、存贷一体化,组织项目营销;围绕动态监测、及时核算、科学评价、数据增信的要求,加强现金流动态管理。三是抓数据质量。坚持“确认、确权、确值”规则,编制好“两表一账”,即县域资产信息采集统计表、现金流分级分类统计表、有效资产台账,据实反映“五可”现金流清查结果,把握关键、聚焦重点、应报尽报,不折不扣抓好“五可”现金流工作落实。
内外联动,精准化用好“成绩单”。坚持加强领导,协同作战,攻城拔寨。一是组织力量“动”起来。构建“党委下沉+考核推进+项目专班”的立体联动机制,抓好顶层设计、对外协调、工作布置和项目进展,坚持密集调度,专题研究,科学分析,现场指导,统筹推进“五可”现金流清查归集运营工作。印发业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和考核意见,将“五可”现金流纳入考核体系,由考核办负责监测、考核、通报,提出意见建议。项目专班具体负责清查盘点、更新数据、对接项目、监督检查。二是现场观摩“学”起来。组织各县市支行分管信贷业务副行长到恩施市支行观摩学习,现场参访了华中药用植物园硒养基地等8个项目,集中研讨“五可”现金流工作,形成了“头脑风暴”,开阔了视野。三是“三资”清理成果“用”起来。近年来,地方政府开展“三资”运作改革,这与推进“五可”现金流殊途同归。该分行与当地财政等部门积极协调,将“三资”清单拿过来,认真甄别,作为“五可”现金流重要参考数据加以利用。目前,全行归集可分配、可持续的现金流分别是823.62亿元、667.82亿元。
示范推动,精细化描绘“实景画”。坚持以点带面,打造场景,推动全面盘清、精准盘算、高效盘好。一是以县域试点为示范,总结推广。恩施市是大财政统筹管理试点,国有“三资”清理和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卓有成效,成为推动“五可”现金流与国有“三资”清理“双向奔赴”的可靠选择。利用参加全市项目工作会议,参与调研恩施市“三资”清理工作等机会,阐述“五可”现金流与国有“三资”清理的相同处、结合点和转换道,共同探讨创新投融资模式。按照可变现、可融资口径统计,该市资产类现金流113亿元。其他各县市支行参照恩施市支行的做法经验,加大与政府、财政宣讲沟通力度,有序推进“五可”现金流工作。二是以客户为示范,壮大主体。“五可”现金流的目的是增强承贷主体融资能力,防范信贷风险。因来凤城投市场化转型较早,固将其作为客户试点的实践平台。按照“五可”现金流思路,清理包括政府注入的砂石资源、城市供水、天然气等资源、资产,发现、归集稳定的现金流。仅通过公开竞标,取得石灰岩矿开采权30年,获得现金流达30亿元,为支持来凤城投经营城镇,大力发展油茶、来凤生姜、竹产业等特色产业,做大了“底盘”。三是以项目为示范,穿透收益。该分行主要领导在调研来凤县舍米湖村后,提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改善人居环境,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设想。以来凤县传统村落保护示范村建设项目为“五可”现金流试点,探索以文旅活动为运营基础,以民宿和绿色农产品为价值实现载体,实行“传统村落保护+种养业+特色民宿+研学+房屋出租”模式,做实收益,确保现金流覆盖贷款本息,顺利争取省分行审批贷款4亿元。各支行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围绕项目区位相关、功能相关和产业链相关,挖掘组合现金流,成功争取审批了一批项目。
三、主要成效
融资办贷实现“三个转变”。一是项目财务数据最优解由“局部”转向“全局”。在贷款项目调查实施中,通过“五可”现金流组合方案,深入挖掘资源、资产、资金的内在联系,借助“负面清单”排除法,着眼数据、场景、交易、客群“四轮驱动”,依托“全量”数据,把握贷款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效益性,根据企业主体信用,决定“贷与不贷”“贷多贷少”问题。二是项目支持由“分散利用”转向“整体开发”。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将农村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特色民居资源,农村文旅资源,“土特产”资源等,作为一个整体空间进行规划,以立体化的方式去开发利用,做大做强产业链,革除过去你一块、我一块的“低小散”局面,减少了发展的生态代价,提高了资源、资产的发展价值。三是贷款客户由“要素利用者”转向“资产经营者”。要求承贷主体改变资源要素利用方式,把资源变为资产,并转化为价值增值的资本、资金,打造建设项目,修建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导入产业思维,突出片区协同、带状示范、链上突破,建立收益分配机制,推进资产运营可持续发展。
发展能力实现“三个提升”。一是项目质量得到提升。突出项目自身收益和客户综合收益,避免与财政资金挂钩,加固防隐债“隔离墙”。通过策划一批、申报一批、核批一批、投放一批“四个一批”方式,以项目示范价值引领带动模式创新。针对农村路网项目,探索出“道路+养护中心+商混站”“道路+公路驿站+苗木基地”等模式;针对水利建设项目,探索出“水库整治+生态养殖+苗木种植”等模式;针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探索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种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旅游”等模式。二是资产质量得到提升。通过“五可”现金流,积极盘活资源、资产、资金,有效应对经济转型、还本付息、融资筹资的压力。上半年,累计收回到逾期贷款10.33亿元,信贷资产质量持续向好。三是存贷一体化营销得到提升。按照“资本金做实、资产做大、现金流做强”的思路,整合优势资源,捆绑收益项目,推动县主体项目市场化运作。把“五可”现金流拓展到存款工作中来,强化引存、稳存工作,财政性存款份额提升到61%以上。
流量经营实现“三个优化”。一是优化存续期管理。深入基层一线和项目现场,采取政策宣讲、上门拜访、客户座谈、现场算账等方式,看企业经营发展、看合作意愿、看项目进展、看信贷业务存续期管理,强化对企业现金流的监测管理。制订“一企一策”方案,补充现金流,维护资产质量。二是优化上下游服务。采集以核心企业为主,向供应链、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的全链条现金流,合理测算和拟定核心客户授信方案。坚持“投融建运管一体化”理念,通过中长期贷款业务延伸支持核心客户在项目建设运营中的施工方、承包方和供货方。结合乡村建设、高效种植、设施农业、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等领域,对其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开展信贷、结算、产销对接服务。三是优化账户管理。响应客户开户需求,运用尽职调查结果开展账户分类管理,匹配不同账户功能并进行动态监测,提高账户延伸率,建立更多现金流“引水管”。
四、思考与建议
乡村规划要先行,推动设计赋能。推进信贷服务的法治化、市场化,必须确保贷款项目符合区域发展规划,进入政府发展项目的“笼子”。要在全面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把握大势,主动作为,协助地方政府完善乡村振兴规划、片区规划、产业规划等,通过农文旅融合的场景设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品设计、产加销贯通的项目安排,实行区域资源整合,搭建供应链、重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做到政府引导关注在前、片区规划策划在前、运营模式谋划在前,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模型组合要建立,推动技术赋能。要探索开发“现金流模型组合”应用系统,系统集成实物、债权、股权、特许经营权、未来收益权“五类资产”,金(矿产)、木(林业)、水(水利)、火(能源)、土(土地)、数(数据)“六类资源”,项目经营收益、项目衍生收益、项目综合平衡收益、借款人综合收益及最终受益人收益分成“五类还款来源”等的数据录入功能,建立信贷产品和调查评估服务平台小程序实时链接,让“五可”现金流管理智能化、看得见、用得好。
生态价值要转换,推动生态赋能。恩施山区生态是最大的优势,绿色是发展的底色。要立足大生态,充分发挥“土硒茶凉绿”等特色资源优势,重点做好“富硒”和“土特产”两篇文章。要摸清生态产品总值(GEP)的确权、定价、交易、融资等情况,将森林生态、草地生态、农田生态、湿地生态等进行价值量核算、交易、融资,探索把GEP核算纳入“五可”现金流台账,争取在可确权、可计量、可交易等方面取得成效,实现GEP核算贷款项目“首单”,探索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EOD)等融资模式,破解现金流难题,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通道,为恩施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提供农发行样本。
(彭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