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教育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教育

一场跨越24年的青春接力——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的故事

来源:新疆日报2024-09-04 09:08:00

5月23日早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第一中学教学楼里歌声飞扬。在八年级(1)班教室,音乐课实习教师张梦帅带领学生合唱《我和我的祖国》。“从河北保定来且末快3个月了,我越来越喜欢这里,越来越喜欢这里的孩子。”张梦帅说。

张梦帅是河北保定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音乐专业2021届学生,将于明年毕业。今年3月,他与14名不同专业的同级校友来到且末县各中小学实习。

保定学院的师生与且末有着深厚的情谊。

24年前,保定学院西部支教2000届15名毕业生告别老师和父母,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到且末县教书育人。

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肯定他们奔赴条件艰苦的西部和边疆地区,扎根基层教书育人的选择,鼓励广大青年“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

10年来,保定学院学子们牢记总书记的教导,把边疆和基层作为最好的课堂,在磨砺中见风雨、长才干、壮筋骨。

今年,保定学院新一届毕业生中又有15人报名签约,6月毕业后将来到且末。这,是前赴后继的青春,更是波澜壮阔的人生。

走进西部大漠,刻写人生高度

大幕拉开,音乐响起。在燕赵大地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画面背景的切换中,侯朝茹聆听着从时空深处穿越而来的缓缓吟唱,泪水打湿了眼眶。

原创歌舞剧《嘱托》今年4月25日在且末首演,展现了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扎根且末、无悔支教的故事,连续几天的演出座无虚席。

“看完这部剧,让我再次回想起当年进疆的往事。”侯朝茹说。

侯朝茹是保定学院西部支教2000届毕业生,是且末县一中历史教师。

2000年初,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且末县师资告急。新学期马上开始,但县中学初一年级7个班里,有6个班的班主任出现空缺。

“客观地讲,当时的且末条件很艰苦。一次沙尘暴就会‘刮’走几位教师。”时任且末县教育局局长的廉春喜回忆说。

不能再等了。且末县领导决定,前往河北招聘教师。

“当时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实施,人们对雄奇壮美的新疆充满向往。”时任且末县人事劳动局局长、编委办主任的陈辉说,在保定师专(保定学院前身),招聘小组给应届毕业生们讲新疆人的豪迈与奉献,讲且末人不惧风沙的精神、建设家园的故事,“200多名学生报名,我们选中了15名品学兼优的毕业生。”

“15人里有不少都已在河北联系好了工作,有的还收到了专升本录取通知书。”侯朝茹说。

2000年8月,15名大学生登上了西行的列车。

侯朝茹至今忘不了在大沙漠中的第一次震撼:“我们坐汽车到塔中沙漠公路入口时,两行大字跃入眼帘: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在一望无际的黄沙中,我们15个人,凝视着这两行字,很久。”

侯朝茹、李桂枝、王建超、王伟江……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他们就这样来到且末,在这里,刻写人生新的高度。燕赵大地,如同母亲般默默凝望着撒向西部大漠的这15粒种子。

永远不忘的青春梦想

2000年的且末县,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令刚到达的大学生们措手不及。

天气干燥,大风扬尘。流鼻血、嘴唇裂口、咽喉疼痛,成为15个人收到的第一份“见面礼”。

王建超至今对初到且末县一中的场景记忆犹新:校园大门陈旧,教室是土坯房,围墙是土墙,土操场上,只有一个破旧的篮球架。

校园里,1000多个孩子夹道欢迎大学生们。校长说,为了迎接新老师,孩子们一早就排好队,到河边一桶一桶拎水,把校园全部洒扫了一遍。

望着孩子们稚嫩的面庞、渴求的眼神,15名大学生的心被触动了。

王建超说:“我是来教体育的。当时就想,不能走,我一走,很多孩子就上不成体育课了。”

侯朝茹说:“孩子们欢呼着迎接我们的那一刻,我心一下就安定了。我想,这辈子,就是这里了。”

一周后,学校开学,15名“保定来的年轻人”走上了讲台,其中6人当了班主任。

此心安处是吾乡,他们把青春的坐标稳稳扎在了且末,扎在了校园。

备课、讲课、批改作业、用蜡纸刻试卷、家访……刚刚走出校门的他们,用单薄的肩膀挑起学校的大梁。

在且末县第一中学担任语文教师的李桂枝回忆,第一个学期,为提高讲课水平,她在繁重工作间隙听课50多节,笔记记了几大本。“那时候,我们的世界里除了学生还是学生。下班后回到宿舍,窗户上糊的塑料布被风刮得哗啦哗啦响,我们互相探讨教案的声音也一个比一个大。”

风沙磨去了稚嫩,代之以坚韧。2003年,他们从初一带到初三的第一批毕业生,中考成绩在巴州名列前茅,震动了州教育系统。在且末县,人们对这群河北来的年轻人刮目相看。

24年,他们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中毕业生,其中数百名学子被复旦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全国知名院校录取。

24年来,他们在且末深受学生爱戴,深受各族群众尊重,也收获了自己的事业与爱情。

“在大漠里,同样可以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侯朝茹说,“虽然我们不再年轻,但是我们不会忘记青春的梦想。”

现在的你,就像曾经的我

“桂枝,你见过海吗?”

“没有,我们以沙漠为海。”

2014年,保定学院教师为李桂枝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带她去看大海。

从那以后,李桂枝每教新一届学生,都会问同一个问题:“孩子们,你们想去看大海吗?”

看着一双双充满渴求的眼睛,她会告诉孩子们:“祖国的风光无比美丽,有沙漠、大海、高山、江河……璀璨的人生,需要不断去探索、追寻和奉献。”

现在的你,就像曾经的我。在且末县各个中小学,每年都有学弟学妹们循着侯朝茹、李桂枝他们的足迹来到且末。

荀轶娜,保定学院2003级英语系毕业生。她被师兄师姐们奉献大漠的事迹深深感动。毕业时,她给父母打电话:“我要去新疆且末,已下定决心!”

到且末后,她一个人带3个班,一天下来嗓子干得像着了火。3个月后的一天,她正带着孩子们读课文,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医生诊断为声带不闭合,原因是用嗓过度。

声带失声连续出现,但荀轶娜以坚强的毅力挺了过来。有一次上课,荀轶娜扯着嗓子对口型,给学生们示范单词读音。“当时,课堂特别安静,孩子们学得非常认真。”她说。

2017年8月,保定学院历史学专业的孙彤彤毕业了。在师姐侯朝茹事迹的感召下,她主动报名来到了且末。

“孙彤彤是90后,学东西快,工作有热情。她带的学生,历史成绩都很好。”且末县第一中学副校长王伟江说。

孙彤彤带的学生中有一个名叫阿卜力克木。高考填报志愿时,成绩优异的阿卜力克木决定到“孙老师的家乡”保定读大学。报到那天,他专程赶到保定学院,激动地拍下学校大门的照片发给了孙彤彤,“孙老师,我终于见到您的母校了。”

青春不以山海为远。如今,在且末县各中小学,保定学院的学子们接力前行,他们在这里扎下根,成为当地优秀的教师。

如今的且末县,高楼林立,街道宽阔,草木葱茏,城乡公路四通八达。在城外的治沙基地,一行行红柳铺展着无边的绿意。县城中学校园内,坐落着崭新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去处。侯朝茹说:“在这里,我们与各族群众心连着心,我们愿意做扎根大漠的红柳。”

(魏永贵)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