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

杭州狄邦文理学校总校长林卫民:学习的三个任务

来源:民生网2024-09-04 17:53:57

9月1日,浙江省杭州狄邦文理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国家督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员、总校长林卫民在开学典礼上讲话,他向升入中学的全体同学表示祝贺,向全体中学生致以新学期的祝福,提出了学习的三个任务。

浙江省杭州狄邦文理学校总校长林卫民在开学典礼上讲话

林卫民讲到,面对新学期,有必要讨论一个话题,“我们到这里来是干什么的”,同学们都会说,我们到这里来是学习的。是的,人的成长不仅仅是遗传、身体或生理层面的发展,而是历史和文化的传承,这种传承必须通过学习才能实现。

人生的目标在于“做最好的自己”,这个目标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实现。不仅现在要学习,当你离开学校之后,要想不被社会淘汰,也只有一条路:不断地继续学习,打造全新的自己。

那么,什么才是学习呢?小学是人生的“浪漫期”,中学是人生的“精密期”,我们是新时代的中学生,需要重新审视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意义在于习得知识和技能,提升思维和素养,完善人格、健全身心。

“习得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是学习的第一任务

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AI会帮我们写作,网络检索可以告知有关知识,但是,我们不能住在电脑里,也不能穿戴,甚至食用在手机里,我们仍然需要某种确定性。如果没有常识性的“硬知识”,什么话题都要去网上查一下,我们不仅失去了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基础,也将失去交流与对话的前提。

学习的关键是要真正地“学会”,当学习没有发生,我们所做的所有事都是白忙乎。

同学们,知识和技能是要靠自己去学会的,而不只是依赖教师把你教会。这不是说教师的教不重要,正如麦肯锡咨询公司所说“教师的教是重要的:教师是学生生产学习结果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但是,学习结果必须靠学生自己去生产!当学生自己不想学的时候,教师的工作重点在于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当学生真心想学的时候,教师才有可能想方设法助力你“学会”。

为此,我们必须加强“时间管理”。一切成功,都与时间有关。挤出时间,从容进行学习,研究更有意义的方法进行学习,还包括:增加体育活动时间,落实“不运动无健康”的生命观;合理安排主修课程与CCA课程时间;参与课外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运用线上国际教育资源进行选择性学习等等。

只要能够挤出时间,大多数同学可以从“只是例行公事地把课上完”中摆脱出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知识内化的行动,包括做知识框图、完成作业、同伴学习、合作讨论、向个别教师请教、反思学习过程以及开展体育活动、社团活动、艺术活动等,学校努力要做好“提高认识的教育”,这是国际化学校的内涵所在。

当然,时间管理不只是说去简单延长打卡时间,而是要更加科学地合理安排学习,有效管理学习,这对每一个同学来说都是一个挑战。要知道真正的时间管理的主人是我们自己。要承认这样的事实:任何人都没有一种学习的超能力!只有保证学习时间,才能获得学业增量,实现“从一般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的跃迁,这也是所有同学获得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第一要素。学习是一项旅程,而不只是一张“地图”,认为放弃常识的某种教育创新可以产生“教育奇迹”,其实只不过是“乌托邦”式的幻象。

“提升思维和素养”是学习的第二个任务

国际化学校并不是学习的世外桃源,所有学业的长进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语数外等学科课程如此,音体美等术科课程也是如此。

如果没有去多听、多说、多背、多写,英语岂能学好?语文学习简单地说也不过是多读、多背、多写,读经典,理解文学作品,观察事实并擅长去描述生活和社会现象,这些都是刻意训练的结果。理科课程必须掌握基本概念,理解基本规律、规则和理论,借助题目或探究活动,训练学科思维与高阶认知能力。

只是用那些碎片化的、零星化的经历、体验所获得的个人经验,去代替主流的教与学,学科教育将因为“没有提供那种使学生能怀疑、用概念思维、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提高智力的活动”而失去有效性,这与国际学校那种面向未来的“提高认识的教育”是相悖的。

学习是主动的建构活动,这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同学们要积极探究、主动参与讨论、发表观点、“亮相”思想,使隐性知识转化成容易理解的显性知识;要学会质疑,使问题成为“不受压抑的自由思维的表达”,在质疑的过程中孕育和培植创新思维;要学会分享与交流,通过深度交流,将零碎的知识组合起来,形成更复杂、更系统的知识体系;要参与提问、讨教、实践、实验、查阅、练习、问题探究等自主学习行动,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实现“提高认识”的目标。

大多数家长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既要在学校里学到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又要有足够的时间参加纯粹学科之外的活动,如英语剧、课本剧、戏剧、音乐或运动,这些活动能培养学生的社交和情感技能,有助于学生获得幸福感。这是一个平衡的问题,同学们要用好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找到“既要又要”之间的平衡。

“完善人格、健全身心”是学习的第三个任务

教育的本质是关系,“无关系,不教育”。马洛斯认为“成长来源于安全关系”,罗杰斯认为“教育中重要的是个人与学习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要教育孩子做具有美好心灵的人,学会关心他人”,诺丁斯强调要围绕“积极的关怀”来组织学校生活。

“做最好的自己”,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好人,好人的标志是善良。善良是美德的核心元素。成为一个善良的人,这不仅关涉到道德的发展,也关涉到养成一种讨人喜欢的,甚至受人尊敬的人格表达。

美德可以在体验中获得认知,通过积善成德的方式来习得和践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德育取得成功的标志,包括文明礼仪、遵守纪律、自觉学习、承担义务、健康生活、安全自护。同学们必须非常用心地避免不良的社交,否则便会受到传染,学校对于欺凌等严重违纪行为实行“零容忍”。

学校要塑造“可接受的学习者”,使他们能够给予并接受“关怀”和“爱”。同学们要自觉修炼维持关怀关系的能力:明白被关怀的意义,然后学会关怀他人;通过模仿善举来学会“善良意味着什么”;掌握一种可靠而又友好的方式,建立珍贵的同伴关系,珍贵的伙伴或朋友能够帮助我们成为更加卓越的人。

修炼良好道德的基础行为是“自律”。自律是一切道德法则和符合这些法则的义务的唯一原则。只有做到自律,才能自由快活地生活。夸美纽斯说,“应当教孩子在饮与食、睡眠与起床、工作与游戏、谈话与缄默方面,在整个受教期间实行节制。”人们醒着的时候,把大约1/4的时间用来抵制欲望,人们最常抵制的欲望首先是食欲,没有什么比贪吃更有害了;其次是睡欲,没有一个每天睡懒觉的人可以与人谈论成功;然后是休闲欲,游戏人生着实不受人待见。自律的人有着强大的意志力,意志力会让我们去抵御诱惑,“为了某个目标去做一些艰苦的、自律的事情”,虽然这听起来很“悲苦”,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生活拥有了意义,人生得到了升华。

林卫民特别推崇杜威的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他希望同学们从新学期的第一天开始,要认真计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规划好自己的未来人生,特别是在自律、自我觉醒、自我教育等方面,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你们今后的人生是靠实力生存、凭意志力博弈的。

新学期,新征程。林卫民祝愿每一位同学的学习和生活一帆风顺,通过努力赢得精彩的未来。祝愿所有教师、全体家长都能够成为帮助孩子的认知提升者、关系建构者和情感激发者,助力孩子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陈达)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