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专题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县域经济 > 专题报道

艺术创新 数媒融合纪录片《布达拉宫》举办“守护中华民族文化 瑰宝的新质表达”座谈会

来源:信阳日报2024-09-12 16:49:45

大型人文纪录片《布达拉宫》于2024年8月6日起在腾讯视频正式播出。该片在预告期间已广受关注,一经播出即收获如潮好评,站内开播即达9.6的高分,首播日更创下腾讯视频纪录片热播榜、热搜榜、人文榜、国产榜四个第一名,是腾讯视频2024年首个热度值突破14000的纪录片,成为今年纪录片的一大爆款。

作为国家民委《百集专题片·民族文化之旅》的重点项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项目,纪录片《布达拉宫》通过《铸文明》《绘此生》《筑生态》《愿有情》《织福泽》《寻墨迹》《镌印记》的7集篇章,讲述了围绕布达拉宫的,关于民族文化创造、传承、守望的几个鲜活故事。在每一个画面的记录中,本片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精雕细琢,用最小颗粒度精微展现;在对每个人物经历、技艺传承的记述中,追古溯今娓娓道来,实现跨越时空的记载。以人文历史的传承为脉络,以深入生活的故事做承载,以数媒融合的技术增视效,纪录片《布达拉宫》以新质表达方式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感受,也创造了纪录片的新范式。

开播一个月之际,2024年9月7日下午,纪录片《布达拉宫》出品方腾讯视频和天成嘉华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八层举办以“艺术创新·数媒融合,纪录片《布达拉宫》守护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新质表达”为主题的座谈会,邀请民族、统战、文物、广播电视等方面的领导专家,藏学领域专家,以及部分主创团队成员参会,发言并参与互动讨论。

会议由《布达拉宫》纪录片总编审、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总编辑、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民族出版社原总编辑王铁志主持。《布达拉宫》纪录片总策划、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民委原副主任罗黎明;《布达拉宫》纪录片总顾问、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布达拉宫》纪录片总顾问张柏;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副司长范洁;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一级巡视员、副司长钟廷雄;《布达拉宫》纪录片出品方、总监制、腾讯视频黑曜石工作室负责人朱乐贤;《布达拉宫》纪录片出品方、总制片人,天成嘉华董事长张爽;《布达拉宫》纪录片总编审、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李德成;国家民委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赵建新;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周拉;《布达拉宫》纪录片专家组成员、藏学民俗专家莫福山;民族出版专家巴哈提;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长江学者麻国庆;《布达拉宫》纪录片后期总导演张钊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传媒1号主编浅度等领导、专家、媒体代表参加了本次座谈会,并在观看影片视频后发言。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布达拉宫》纪录片总顾问白庚胜先生在致辞中说:中国有伟大的文化遗产,在建筑方面有布达拉宫这样伟大的建筑宝藏。《布达拉宫》做得非常成功,是用纪录片的方式、文化和建筑相结合的方式、科技和民俗融合的方式、世俗的文化有机结合的方式,在很短时间内做出的精品力作。布达拉宫是一部非常大气,非常恢宏,能够代表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的经典。祖先有能耐把它创造出来,我们这一代就应该有能耐,站在比较高的高度,以世界的眼光、人类的情怀、中华民族的责任,把这些文化遗产保护得更好,更久远。

主办方代表、腾讯视频黑曜石工作室负责人、《布达拉宫》纪录片出品方、总监制朱乐贤先生代表出品方致欢迎词。朱乐贤分享了关于《布达拉宫》纪录片的感悟和体会,说《布达拉宫》在腾讯视频开放用户预约以来,一直保持极高关注度。站内开分即达 9.6 高分,热度值快速突破 14000,是2024 年度首个热度值破 14000 的纪录片;其次,《布达拉宫》在暑期线下活动中,以亲子素质教育展览和观影会的形式传承民族文化,受到一致好评;同时,《布达拉宫》得到了国内重要媒体的普遍关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十几家媒体陆续报道推荐。线上线下,节目播出热度高、全网关注度高,观众充分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力量。朱乐贤表示,片子从始至终得到了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国家广电总局等各级机构、领导的关心、支持、指导;民委专家对制作事无巨细地提出指导意见、现场指导拍摄;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为项目沟通协审意见,并多次协调视听领域专家对纪录片的内容制作进行精心指导。

一直以来,腾讯视频都把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作为自己的目标。未来,将继续加大对纪录片的投入,共同挖掘和呈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世界看到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主办方代表、天成嘉华董事长、《布达拉宫》纪录片出品方、总制片人张爽女士在欢迎词中回顾了《布达拉宫》纪录片从2019年3月启动至今五年多的历程,再次感谢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宣传部、统战部、文物局、布达拉宫管理处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所给予的关心、指导,提供的大量的帮助和支持。张总介绍了即将开机的西藏人文地理纪录片《冈仁波齐》项目进展情况,并表示:天成嘉华在发展的过程中将继续发挥专家团队的民族宗教、民族文化专业优势,为观众呈现更多的优质纪录片作品;并正在业务上探索属于自己的路——利用有国际影响力的超级IP,在纪录片之外,以沉浸式数字化展览的方式产生新的业务和应用,并通过这种方式反哺纪录片,促成纪录片与数字化业务的共同发展。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副司长范洁在致辞中表示:网络纪录片《布达拉宫》入选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是一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佳作。今年的“五个一工程”评选,新增了包括网络纪录片在内的“网络文艺”子项,这是对网络视听行业的极大鼓励。布达拉宫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是西藏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希望超高清制作的网络纪录片《布达拉宫》能够进入更多的好平台好时段,持续发挥好IP引起的广泛关注和共鸣,带给更多观众用户精神力量和视觉奇观,也能在国际传播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布达拉宫》纪录片总顾问张柏在发言中说:纪录片《布达拉宫》的问世是一件大事,“这个片子使我感觉到从文物的角度,文物保护维修特别要害的问题,重点反映出来了。”“没喊口号,没写标语,但是反映得很深刻。,要把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好,这是民族的凝聚力量的载体。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让文物活起来。而《布达拉宫》纪录片就是“文物活起来”的一个表现。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布达拉宫》纪录片总编审李德成

用三个“主”表达了自己对此片的看法:一个是主题鲜明,意蕴深刻。片子的主题围绕弘扬文化、服务社会展开,其内涵是很深刻的。二是主线突出,揭示真理。片中有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明线以布达拉宫为轴心介绍历史和文化;暗线则深刻地反映了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事实。三是主旨明确,辉映时代。通过传承布达拉宫的历史和文化,同时反映历史和文化相关的一些东西,也揭示了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指引下,西藏方方面面的成就,时代感非常强。

纪录片《布达拉宫》后期总导演张钊维从专业角度分享了本片在故事编排和剪辑中的特点和思路。他介绍说:《布达拉宫》制作过程中力求使用一些古典文学的概念和手法去进行故事编排和剪辑,通过6个要点在剪辑过程中加以体现:一是人物带动历史,二是行动带动叙事,三是建立跨越时空,甚至超越阶层的一种同理心;四是虚拟与物理空间的交错,五是从日常生活连通精神层面,六是整个影片的最终指向都是善念、希望、当下。

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民族出版社原总编辑,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总编辑,《布达拉宫》总编审王铁志说:《布达拉宫》最有特点的是在叙事过程中渗透了深层次的哲学表达,比如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该片通过几个普通人的故事表达了生命有限,作品长存,艺术价值无限的主题。因此能引起年轻人共鸣,会思考怎样才能使平凡的工作变得有意义。这表示纪录片不仅能讲好故事,还能触动心灵,引发思考,引导大家积极向上。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部长何苏六也在发言中表达了看法:《布达拉宫》纪录片通过平静的叙事、表现日常的生活化的东西而能给人以震撼,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哲学的力量。这与布达拉宫的文化气质是一样的。真正的文化纪录片就应该像布达拉宫那样,没有喧闹,也不去迎合,它自己朴素地存在,同时又有它自己独有的精神、文化气质。

传媒1号主编浅度认为:《布达拉宫》对于身心俱疲的年轻人而言,是一个唤醒他们的新世界。它是一部反内卷而重构内心秩序的纪录片。通过重燃年轻人对世界的好奇心,重建年轻人对工作的意感,通过真谛的聆听与智慧的顿悟,依靠作品带给人们的内心力量,走出个体的现实困境。从而成为一个在内有自驱力,在外有创造力的健全的人。

随后,会议进入圆桌对话探讨环节,与会的领导、专家、媒体代表进行了互动,围绕《布达拉宫》纪录片在故事内容、视觉呈现、新质技术运用等多方面的话题展开讨论。

与会专家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长江学者麻国庆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周拉教授,藏学民俗专家、纪录片《布达拉宫》专家组成员莫福山,民族出版专家巴哈提等参与了讨论,并发言。

莫福山先生回顾了《布达拉宫》纪录片的前期策划过程,表达了探索的艰辛和决策的远见卓识。并表示:纪录片说辉煌的布达拉宫是有无数人为之添砖加瓦的结果,是集合了当时西藏的所有能工巧匠,还有普通的老百姓参与共同创造的。普通人的鲜活的故事衬托了《布达拉宫》影片的内容,这些鲜活的故事很接地气,是很好的表现方式。

巴哈提先生在讨论中提到:近些年来,纪录片成为我国文化市场的不可或缺的力量。随着“出版+X”系列策略被提出,纪录片是改善出版业公共关系,提高出版品牌的全民认知度,刺激出版消费,促进全民阅读的一种良好的不可替代的软营销手段。纪录片区别于诸多新媒体,是最贴近传统出版物的坐标,因此“出版+”纪录片逐渐成为一种深度文化影响行为。

国家民委原副主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布达拉宫》纪录片总策划罗黎明先生作了总结发言,他说:

大型人文纪录片《布达拉宫》播出后,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不仅体现了丰硕的文化价值,也必将有力地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的重大使命。如何实现这些目标,通过《布达拉宫》纪录片可以找到答案。第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彰显人类文明瑰宝的魅力。《布达拉宫》纪录片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化一张亮丽的名片,是一部作为对外弘扬优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讲好西藏故事的优秀的作品。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