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汪正虹:一只穿梭在东西方古现代间的鸟

来源:民生网2024-09-23 17:32:29

2024年,第六十届威尼斯双年展,一万只从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国远道而来的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是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教授汪正虹的行为艺术展——《百鸟图迹》。该作品灵感来源于五代十国时期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她将黄筌画中的鸟类形象重新诠释,创造出二百余种微型鸟形雕塑,并复制成一万枚胸针和印章。

这些作品在展览中与观众互动,每位观众可以佩戴鸟形胸针,并将印章盖在身上,同时留下个人信息,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教授汪正虹

艺术灵感:传统绘画融入现代文化语境

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印章和鸟形胸针,要如何才能使西方观众理解?艺术应当如何成为连接不同文化历史的桥梁?长期生活于跨文化背景的经验,给了汪正虹启示,她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从黄筌所在的五代十国到今天的中国,人们都非常喜欢养鸟。其中人与鸟和谐共生,亲密无间的关系,非常细腻动人。但现在的人们大多生活在一个小小的屏幕中,这样的故事正在逐渐消失。我希望能够唤起人们的思考。”

“因此,我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校园内养了一万只鸟,它们的翅膀刚刚长好,今天它们飞到异国他乡,等待新的主人认领,到你们的家乡看望你们的亲人。与此同时,这些鸟也是我的缩影。你们愿意带着我飞吗?”

这个故事让在场的中国观众和外国观众心领神会,也感叹于汪正虹创意的精妙与浪漫。对于如何让艺术跨越东西、穿越古今的问题,汪正虹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将传统绘画融入现代文化语境,通过数字化手段与当代艺术形式,展现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艺术对话。

汪正虹作品《talk to me》在雅典当代艺术中心展览

从中国美术学院到安特卫普又回到中国美术学院,从雕塑到当代艺术首饰,从不倒翁再到《百鸟图迹》,汪正虹对于艺术的追求,一直在路上。

艺术之路:始于雕塑 跨越东西

汪正虹的艺术之旅始于对雕塑的热爱。1993年,汪正虹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考入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雕塑系的五年学习不仅锻炼了她的技艺,更塑造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

在雕塑系的岁月里,汪正虹不仅遇到了多位恩师,更在实践中不断成长,跟随老师参与了杭州、深圳、上海等多座城市的市政美化改造和雕塑项目。

2004年,汪正虹硕士研究生毕业。这一年,她迎来了自己艺术生涯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受邀参加中法文化年雕塑展,打开了汪正虹对于艺术新的探索。

这是中国雕塑艺术家第一次在海外的群展。展览共有21位中国雕塑家的20件作品参展,获得了巴黎各界的一致好评,被认为是中国雕塑史上新的一页。

汪正虹作品《盘》在法国巴黎杜勒伊里皇家公园展览

同年,她的硕士毕业创作入选了雅典奥运会的当代艺术展,中国只有两位艺术家入选。

汪正虹对艺术的追求并未因学业的结束而止步。2004年末,汪正虹远赴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首饰与金工艺术专业深造。在那里,她接触到了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直面了中西方艺术与文化的差异和碰撞。

一次偶然聊天,汪正虹与教授说到自己可能会回中国的计划,邀请教授来中国旅游。她介绍杭州是中国最美的城市之一,但教授不以为然,因为自己的中国学生都说自己的城市是最美的。

这次聊天并不愉快。由于对话不同频,汪正虹与教授后续并没有密切往来。直到在校庆的展览上,汪正虹用自己的作品获得了教授的欣赏和尊敬。她的作品是关于红色的记忆,她收集了一件50年代的军装,用火山石为这件军装制作了一枚刻有毛泽东头像的徽章。

她自称自己有上海人的傲气,不同频的人无需多言,作品自会证明。

教育思想:让艺术点亮技艺 让展览回馈教学

2008年,受时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教授邀请,汪正虹毅然回到母校,创立首饰与金工专业方向,开启了她的教学生涯。拥有雕塑和首饰设计双重背景的她,非常清楚应该培养怎样的学生:绝不是简单地制作商业“珠宝首饰”的匠人,而是拥有创新精神的首饰与金属艺术家。

她受美国艺术家亚历山大·考尔德启发,将首饰视为小型的雕塑作品,将人的身体视为雕塑的展示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创新。她还非常重视学生的作品能够与艺术界、社会接轨,通过教学与展览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教学的影响力。

2010年,汪正虹带领学生在杭州组织了一次教学展,展示方法像考尔德一样,让学生自己佩戴自己的作品。新颖的展示方式让当时的观众眼前一亮,也理解了“艺术首饰”与“珠宝首饰”之间的区别。展览获得了不小的影响,有媒体报道称“一个新的专业已经诞生”。

2010年底,该教学展于北京红鼎艺术中心举办了第二场,开创了国内高校首饰专业艺术画廊中展示课程作品的先河,中国美术学院也是从这个展览开始,逐渐成为国内首饰专业的领头羊。此后,该展回到校内举办了第三次,再次强化课程内涵。

此次教学展的成功,坚定了首饰专业举办交流展的决心。2015年,汪正虹邀请荷兰知名艺术家Ruudt Peters策展的“炼金铸身——杭州当代国际首饰与金属艺术三年展”成功举办,让中国艺术家和民众见到了国际一流的首饰艺术样貌,也为首饰与金工方向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视野。

2018年“‘21克’——杭州当代国际首饰与金属艺术三年展暨欧洲巡回展”以“灵魂的重量”为主题在杭州、慕尼黑、莱格尼察、蒙斯和阿珀尔多伦等地巡展,并收录部分学生作品,让欧洲首饰设计核心群体认识了中国的首饰艺术。

2023年,汪正虹总策划的“化石成金——杭州当代国际首饰与金属艺术三年展”成功举办,其中专设教学模块,集中展示首饰与金工专业方向的教学纲领和优秀学生作品,获得国际教育界普遍关注和高度评价。

经过多年的努力,汪正虹负责的工艺美术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金属折叠课程获批浙江省一流课程,首饰与金工方向成为国内一流的教育高地。她个人也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特聘专家、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荣誉。

汪正虹还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之中。她认为,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技法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当代艺术首饰的发展,不应该只是形式上的模仿,而应该是基于对传统文化深刻理解的创新。

她将自己对敦煌、岩画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融入课程之中,让学生在长达一学期的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塑造扎根于传统文化的作品。她坚信,只有深入挖掘和理解传统文化,艺术创作才能有根可循,有源可溯,这样的艺术创作才有深度、有厚度。

对于如今各大高校纷纷开启当代艺术首饰专业的现象,汪正虹提出了批判性的思考。她认为同质化现象严重,鉴于学校文化土壤的重要性,各大院校要明确自己学校、学科的研究方向后,再去定位,而不是跟风。

对于年轻一代,汪正虹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她认为,00后是具有超前思想和创新精神的一代,他们有能力在艺术的道路上创造奇迹。她鼓励年轻人用艺术去治愈自己,去热爱生活,去追求梦想,“在这个时代用艺术来治愈自己的生命”。

汪正虹作品《旺娃娃》在宝龙美术馆

艺术创作:《不倒翁》与《写生珍禽图》的家国情怀

汪正虹的艺术创作,总是充满了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的融合。疫情期间,她的作品《不倒翁》便是对父亲影响的深情致敬,也是对坚忍不拔精神的艺术表达。而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写生珍禽图》则以一万只鸟的形态,展现了生命的活力与自然之美。

新冠疫情到来,国家、学校、民众都面临巨大的挑战,这让汪正虹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创作。她想起了自己去世的父亲,想起了父亲对自己的挫折教育:“我的父亲是一名军人,他一直对我非常严格,把我当男生来养,让我的童年有很多不愉快的回忆。后来才知道,父亲经历的困难太多,才想多磨炼我。他智商很高,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系,回到上海本来有个很好的航空工作,中途被人顶了,只能去了一个不太满意的单位。”

“我父亲是那种好胜心和事业心极强的人,怎么甘愿放弃自己的本行?但不得不向命运妥协。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做错了事,父亲惩罚了我,但过了一会,他竟然破天荒地教我做了一件手工。那是一个不倒翁,用一个小小鸭蛋做成。当时,我并不明白背后的深意。许多年后,我才反应过来,这是父亲对我深切的爱。他不希望我因为是一个女生就变得柔弱,也不希望我因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挫折而一蹶不振,他用他的行动告诉我: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再次站立,就像不倒翁一样百折不挠!”

为了纪念父亲,汪正虹创作了“旺娃娃·不倒翁”系列作品。2020年12月,她的个展“非常童心”在上海宝龙美术馆举办,展出了这些不倒翁娃娃。

在谈起《不倒翁》的创作理念时,她说:“很多人一开始以为,我创作《不倒翁》是一个玩偶,是个潮玩。他们不知道背后的故事,如果我要做潮玩,可以做彩色,但是我做的是不锈钢,冰冷、冷静、内敛。这其实是一种力量,疫情时代让很多人困惑,这几年发生太多事情了,我希望通过这件作品能够鼓舞大家,无论何种境地都不要倒下。”

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汪正虹以黄筌《写生珍禽图》为灵感,花了6个月的时间,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校园里“养”了一万只鸟。这一万只鸟的形象飞到了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里,又飞到了所有观众的手掌上、胳膊上,衣服上。6个月后,它们又带着一万名观众的影像回到了中国馆,不仅完成了全展览中互动性最强的一场行为艺术表演,也用现代手段讲述了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呼应了本次展览的主题——“处处都是外人”。

选择鸟类,是因为汪正虹认为:候鸟隐含了一种跨语境、跨文化的现代暗示。鸟类每年都会迁徙,回到南方或北方。人类也会在除夕、中秋或圣诞节等各自重要的节日回到故里,与家人团聚。

这种跨越地域的往来飞翔让汪正虹想到自己。她常常感到自己是“一只游走在东西方的鸟”——生在中国,学艺术后前往世界各地,旅行、学习、生活、组建家庭,最后还是回到中国,回到文化的故土,重新探寻生活和艺术的本源。

汪正虹的创作过程体现了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融合。她的作品不仅是艺术上的创新,更是文化传承与交流的桥梁,她以艺术的方式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共鸣,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和全球影响力。

通过《百鸟图迹》,汪正虹传递了“海纳百川”“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为世界呈现了一场文化与艺术的盛宴。

汪正虹作品《百鸟图迹》胸针部分(由《写生珍禽图》变换而来)

汪正虹的艺术之路,是一条不断探索和超越的道路,是一条贯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道路,是穿梭在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的道路。她用自己的经历和作品告诉我们,艺术的力量不仅在于对美的追求,更在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文化的传承。在她的带领下,相信会有更多的年轻艺术家,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张明泽 陈曦)

人物介绍:

汪正虹,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首位公共艺术专业博士,获得过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历任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首任副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属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首饰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艺术基金委员评委、国家一流专业“工艺美术”支持人、欧盟 Erasmas+teaching 联盟成员、第60届威尼斯国际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参展艺术家。

自 1998 年起, 她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重要艺术机构展出,并被众多博物馆及专业藏家收藏,其中包括何鸿燊基金会、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青岛雕塑馆、上海宝龙美术馆、法国巴黎杜勒伊里皇家公园、美国华盛顿肯尼迪会展中心、荷兰 CODA 博物馆、比利时安特卫普银饰博物馆、德国慕尼黑手工艺术 中心、成都市天府美术馆、银川当代美术馆、意大利威尼斯中国国家馆等。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