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4-11-12 14:11:56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为新时期金融工作的发展布局提出了新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需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形成“全国一盘棋、上下一体化”的金融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推动金融强国建设。
金融是“国之大者”,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从历史经验看,大国崛起离不开强大金融体系的支撑。当今世界,金融是大国博弈的必争之地,金融对强国建设的作用更加凸显。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金融则是重要推动力量。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来,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都离不开金融创新和金融制度变革的支撑。可以说,没有金融创新和金融制度变革的支撑,就很难实现新技术的推广和新产业的扩张。在生产力发展方面,金融是社会生产要素分配与调节的一个重要机制,金融体制改革的快慢、成效和大小直接影响到生产诸要素的充分利用、有效配合。不容置疑的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在客观上受到金融因素的促进和制约,现代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生产力系统的发展都与金融息息相关,金融已经成为现代生产力系统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金融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扮演着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和落实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角色,金融体系、金融制度深刻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作为链接科技和产业的重要工具,金融业正加速提升服务新质生产力能力,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生产力引擎。坚持经济和金融一盘棋思想,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内在要求。
从经济和金融的关系看,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金融在国家整体战略中的地位实现跃升,其标志就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金融被赋予支持科技创新的更大功能。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实现金融业现代化和国际化,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要“要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金融可以为实体经济提供高效的资源整合方式,常常可以较小的成本有效撬动资源,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国家能力,“金融强国”的提出,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选择。建设金融强国要看重质量和功能,从数量驱动到质量引领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由之路。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金融活动植根于实体经济而生,金融的初心和使命就是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就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源源不断地将资金活水注入经济肌体之中,为经济的畅通循环提供有力支撑。金融强国不仅代表着金融领域在国家整体实力中的重要地位,更意味着在全球竞争中具备领先优势和影响力,必须重视金融强国对国民经济发展及其国际地位的重要性。科技创新尤其是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主导因素。通过科技创新的转化应用,形成以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特征的产业创新,则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当前,我国正处于由“金融大国”转变为“金融强国”的关键时期,服务新质生产力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推动金融实现“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稳步提升,有利于支持科技创新和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驶入发展“快车道”。
金融强国的“强”应为全球维度,代表了在全球的影响力。建设金融强国是新时代新征程金融事业发展的重大目标任务,需要长期努力,久久为功。从国内维度看,金融强国体现在资源配置功能完善、为实体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在国际维度,金融强国体现为在国际金融领域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业务。新质生产力与新金融发展之间存在共生关系,呈现出相互助推的发展路径,蕴含着金融强国的建设之路。金融强国的建设需要重视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同时要加强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和创新能力。新质生产力将推动金融业不断拓展金融科技应用,以推动金融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和专业化发展,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了现代化金融基础设施和前沿的科技支持。新质生产力的涌现促进了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为构建数字支付系统、金融信息安全系统、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等数字化金融基础设施提供了技术支持与创新动力,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和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金融高质量发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金融强国建设,展现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指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提升。
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金融强国,不是“新瓶装旧酒”,应当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充足的金融能量,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引领金融强国建设的内在需求。因此,第一,建立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和健全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要加快建设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发挥资本市场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枢纽作用,深化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改革,强化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功能,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坚守宗旨、回归本源,找准定位、优势互补,畅通金融与实体的循环,切实增强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和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第二,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要攻坚方向,推动科技金融提质增效。要充分发挥科技赋能的作用,加强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速资金、信息、数字等要素的自由流通与有效配置,矫正传统金融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市场失灵和金融割裂问题,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推进,助力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持续创新和改革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更好地引领金融强国建设。
第三,促进数字金融发展,助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要引导金融机构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借助数字科技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创新金融工具和手段,不断完善多样化、专业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创新金融产品与融资服务,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在金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以数据要素的高效配置和利用为支点,构建智能化的、动态的、多元化的、高度开放的金融生态系统,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为新质生产力赋能金融强国建设注入强大的金融科技驱动力。
第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要充分运用新的数字技术有效降低供需双方信息搜索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推动场景创新,增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包容性、可触达性,提升民营小微企业和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提高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这既是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的应用,也是帮助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三农”等缓解资金供给瓶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第五,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构建并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各类金融服务,大力发挥绿色金融市场机制作用,通过绿色金融政策赋能,鼓励绿色技术和项目创新与投资,助力绿色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金融等,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等领域,培育新质生产力所需要重点发展的绿色、低碳、高新技术等产业,加强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发展,培育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绿色生产力,为新质生产力赋能金融强国建设提供关键驱动力。
第六,在把握老龄化趋势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养老金融。要立足老年人真实需求提供适老服务,为老年客户群体开发基础性金融工具,不断优化面向老年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深耕老年人服务领域,探索构建面向老年客户群体的金融生态,努力将养老概念嵌入金融产品设计之中,构建“银发+金融”生态场景新模式,利用数字科技分析老年人高频接触的金融场景,在理财、保险、健康、医疗、养老等方面,推出符合老年人特点的特色金融服务,为国民养老财富储备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全力构建涵盖养老金融、服务金融、产业金融的综合化服务体系,为形成新质生产力“兜底”“托底”,助力建设金融强国。
第七,提高金融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要围绕全球金融安全网、跨境金融监管、跨境金融数据流动等热点话题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与金融规则制定,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机制,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增强我国金融应对外部冲击的发展韧性,同时大力支持国际领域的金融科技、数字货币等业务创新发展,推动国际金融治理的现代化进程。第八,强化金融机构监管力度,完善现代化金融动态监管体系。要强化风险源头防控和监测预警,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减少金融风险的扩散和外溢,确保金融系统稳健运行,主动应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提高监管前瞻性、精准性、协同性、有效性,织密织牢金融安全网,以稳妥有效风险防控守护金融安全,使得新质生产力在赋能金融强国建设程中更为安全和高效。(陈柳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