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4-11-13 11:16:41
按照河南省、洛阳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联动监督工作部署要求,新安县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政策支持、基础提升、服务提效、人才资源等要素保障,以责任、学习、监督、问题、整改、销号、评估等“七个清单”为抓手,通过“清单式”监督持续推动加快补齐养老服务短板,解决养老服务中的急难愁盼问题,真监实督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访民情,全面梳理养老现状
根据《新安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8.8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8.34%,略高于全市,低于全省,老龄化社会进程不断加快,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全县拥有各类养老设施201家,其中:县级特困供养中心1家,乡镇敬老院11家,社会办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7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67个,农村集中互助养老服务站41个,村级居家助老点74个;各类养老设施床位数3758张,机构床位数1800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44.7张,超过“十四五”规划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35张的要求。
为了了解全域60岁以上老人养老基本情况,组织开展问卷调查活动,共收集有效问卷55266份。从统计数据来看,新安县60周岁以上老人,城市社区占比6.69%,农村社区占比93.31%;在性别比例上,男性老人占48.31%,女性老人占51.69%;在年龄结构上,60—65岁老人占29.17%,65—69岁老人占24.31%,70—79岁老人占34.38%,80岁以上占12.15%;从生活自理能力上,完全自理占76.6%,部分自理占19.85%,不能自理占3.56%。通过这次老年人养老基本情况问卷需求大调查,基本摸清了全县老人基本情况、居家养老、社区就餐和日托服务等方面需求,为新安县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政策,加大老年设施投入和发展老年服务提供了决策依据。
真监督,找准问题症结根源
新安县人大常委会明确重点、提升标杆、加压推进,成立3个养老服务联动监督专题调研、执法检查组,聚焦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的重点领域以及《河南省养老服务条例》的贯彻情况,先后到全县11个镇(街道)、21家联动责任单位、20余家养老机构进行调研,并组织召开“关于加快创新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联动监督工作督导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联动监督动员会,通过自我剖析和听取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合力查找全县养老服务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堵点痛点。
城乡供需矛盾突出。部分养老场所普遍存在规模小、功能不配套、消防不达标、专业人员难招、后续运营资金没有保障等问题,导致运营不畅,造成资源闲置。农村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在布局选址上前瞻性不够,对群众真实需求考虑不足,农村助老小灶、日间照料中心大多依据原有村室房屋和老学校房屋改造建设,有些地处偏远、人口分散,还有些是空心村,老人前往不便,加之多数村集体经济薄弱,自主运营无经费补贴,收支难以平衡,导致众多资源闲置浪费,实际有效利用率仅占58%。
养老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当前新安县养老服务项目较为单一;人员队伍参差不齐。农村养老多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互助养老为辅,镇村专职工作人员较少,大部分是兼职,工作指导力度不够。由于养老护理行业工资低、劳动强度大、社会职业认同感低等特点,护理人员大多是年龄偏大、经过短期技能培训的女工,仅能对老年人提供基本的护理和生活服务。养老机构普遍缺乏有资质、高水平的专业医护人员。
创新运营活力不足。受市场发展环境、投资回报率低等因素影响,现阶段依靠社会力量开展第三方运营的养老场所,普遍存在融资难、运营难、用工难等问题,真正实现盈利的养老场所并较少,导致社会力量进入养老市场的积极性不高。
破困境,谋实谋细解决之策
巩固提升,破解城乡供需矛盾。始终坚持百姓需求什么,人大代表就监督什么,巩固提升城乡养老基础供需。
督实民生事项。坚持以构建覆盖“五级四类”城乡养老服务体系为目标,以扩大惠民覆盖面为导向,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乡镇级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村级集中互助养老服务站(居家助老服务点),新改建社区养老设施1家,推动3个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集中养老服务中心,完成村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51个,推动建设老年食堂、老年餐桌、老年助餐点三级老年助餐设施55个。
提升医养服务。全县18家养老机构按照就近原则与当地卫生院、县医院、县中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签约合作,为老人提供了“医疗+养老”的互通互连、互惠互利的服务模式;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县医院、县二院院和县中医被河南省卫健委命名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对12家乡镇卫生院相关科室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成立老年医学科,设置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医养中心依托中医院平台,创新“医养结合”模式,解决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医疗护理困难。截止目前,共收住老人200余人次、举办健康义诊100余次、提供免费体检服务1.1万人次、开展助医服务1000余人次。
严抓消防安全。投入80余万元,对石井、北冶两镇敬老院自动喷淋系统、消火栓系统、自动报警系统三大系统进行全面完善改造,新建140m³消防水池、18m³高位水箱各1个,满足消防用水需求。定期开展消防知识宣传普及和消防应急演练,进一步提升全县养老机构的消防安全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推动全县养老机构消防能力提升,持续稳定保障养老机构安全。
民呼我应,托起养老服务
始终坚持百姓反映什么、人大代表就跟进什么,用一组组数据兑现“为民承诺”。
“0.222元”的执行力。养老机构使用水、电、燃气、供暖、通信,按照居民生活类价格标准收费,今年9月,协调解决西关、绿苑乐养居用电价格由原来的0.79/度,下降为0.568元/度,每度降低0.222元,有效降低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监督完善优惠政策支持,养老服务机构按照规定享受税收优惠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将食品经营许可压缩到6至10个工作日,企业开办实现1个工作日办结,最快4小时办结;免费给养老机构发放营业执照、刻制印章、数控设备及相关政策服务指南;由县级财政对社会办养老机构按床位给予建房补贴3000元/床和每人每月150元的运营补贴。
“四个一”的服务提升。针对群众反映的养老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民政部门下大力气在服务提升上给实招、出实策。在全县养老机构持续开展“四个一”服务提升行动,即每月开展一次卫生保洁行动、每月进行一次护理服务行动、每月开展一次财务管理提升行动、每月进行一次安全大排查行动,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切实改变老人养老需求。
“百分百”的安全责任。鼓励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参与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等级技能认定,目前取得老年人评估师证书10人,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做好养老服务人才业务指导、技能水平评价等工作,培训护理员300余人次。落实好补贴和鼓励政策,新增持证养老护理员60人。开展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参加安全员培训、突发应急预案培训、养老服务高级服务人员培训等,全县养老机构院长培训率和养老护理员岗前消防安全培训率达到100%。
改革创新,走新型化养老模式
始终坚持百姓关心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发展养老新模式。
以地养老。农村老人普遍存在参与机构养老意愿不强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经济条件受限。在仓头镇养士村率先探索“以地养老”集中互助养老服务模式,鼓励老人将个人承包土地交由养老机构运营,运营收益抵扣住院费用,不仅盘活了村里的土地资源,更为农村老人提供了坚实的养老保障。
智慧养老。铁门镇刘杨村在便民服务中心安装数字化康养平台,覆盖全村留守老人30余户,目前已为9户配备小型智能语音机器人、手环。子女可通过手机下载APP随时查看老人血压、脉搏、血氧等指数,老人遇到紧急情况可以一键紧急呼叫。
企业化运营。激发市场活力,培育市场主体,通过企业改制,组建洛阳鸿富康养有限公司。自公司成立以来,到郑州、洛阳、许昌等地实地考察学习,并与河南颐玖养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依托新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富有特色的民宿集群,探索旅居养老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