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4-11-19 17:58:56
2024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通水10周年。为此,今年9月25日,北京市与南阳市举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北京—南阳对口协作成就展”在北京颐和园举行。
南水千里奔流,润泽北方大地。
目前,南水北调输水量约760亿立方米,京津冀豫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受益, 1.85亿人喝上“南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14年12月12日,渠首开闸放水以来,“南水”从中线渠首跋涉15天来到北京,助力北京形成“南水”、密云水库水、地下水三水联调格局,全市年人均水资源量由100立方米提高到150立方米左右。服务北京市人口超过1600万人。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从1.0提升至1.3,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及以上。
目前,北京市的最大供水能力,基本稳定在平均需水量的1.3倍左右,对南水的日处理能力达到470万立方米。基于充足的南水保障,北京市在制水和配水环节下足功夫,让更多市民喝上了安全高品质的市政自来水。很多年龄较大的老人说不出南水北调有什么好处,却能从生活之中体会到南水北调工程给他们生活带来的改变,像水龙头里的水烧开以后水垢明显减少,水质明显提高等等。今年,北京市昌平地区第一个以南水北调为水源的水厂“昌平新城地表水厂”,通水后,覆盖范围将达60万人。至此,北京接纳南水的水厂已达15座。不仅如此,南水也为城市发展注入“生命水脉”。北京连续多年地下水位明显回升,多条河流重现生机。
据北京市水文总站地下水监测评价科科长赵洪岩介绍,从1999年到2007年,北京市经历了一个长达九年的持续干旱期。这期间北京市地下水水位呈一个逐年下降的态势,南水北调水进京以后,加大了地下水的压采力度,适时进行生态补水,让地下水得到了比较大的涵养,特别是从2015年以后,地下水埋深从25.75米,已经回升到了2023年的14.74米。在储存南水方面,北京市利用南水北调配套密云水库调蓄工程反向输水,累计向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大宁调蓄水库、十三陵水库等存蓄水量约8亿立方米。北京永定河、潮白河等五大主管河流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截至2022年10月,北京新增有水河道46条、有水河长786公里、水面71平方公里,多处干涸多年的“泉眼”复涌。
北京通州的退休市民张伟同志说:随着水资源的丰富,水质的变好,河流的复苏,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近几年北京市范围内的生物也随之增多,像黑鹳、白鹭、黑天鹅已成为京城的长留鸟,各种水域“入驻”鱼类也明显增多。绿水青山已不是奢望,而成为现实,南水北调百年大计、利国利民、千秋万代,更有力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北京。
(李强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