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的老师们(一)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优秀教师代表系列报道之一

来源:民生网2024-11-26 20:48:08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简称教科院附小),自1959年创立以来,便承载着教育的使命与梦想。为推动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与高质量发展,学校自2002年7月起,逐步整合了周边五所学校,并于2024年更名为“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早在2010年,学校便以“和谐教育”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构建人与人、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和谐共生,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3年,教科院附小校长王薏凭借其前瞻性的教育视野与深厚的历史责任感,为学校勾勒出一幅宏伟的未来蓝图。她坚定“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深切关怀每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创新性地提出了“顺和教育”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倡导顺应儿童的天性成长,激发其内在潜能,鼓励全面发展,并珍视每一个孩子的独特个性,使“和而不同”成为学校文化的灵魂所在。

近年来,教科院附小创新性地实施了“143”教师队伍培养体系:围绕“培养具有教育家精神的‘附小大先生’”这一核心目标,构建了四层梯队发展模型,为不同阶段的教师量身定制成长路径,确保每位教师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同时,学校通过制度、激励与经费三大保障机制,辅以氛围营造、课题驱动、同伴互助、工作室孵化及成果展示等多元化策略,全方位支持教师成长,致力于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气质高雅、业务精湛的和美教师团队。

优秀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幸运,是学校的骄傲,更是民族未来的希望。目前,教科院附小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占比高达专任教师的41.1%,这一数字背后,是一支由1名正高级教师、1名特级教师、7名市级骨干教师领衔的精英团队。他们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共同书写着学校教育的辉煌篇章。

在此,我们精心遴选了7位优秀教师作为代表,旨在分享他们在教育征途中的动人故事与深刻思考。愿这些宝贵的教育实践与智慧火花,能够点燃更多教师的内心激情,激励大家不断追求卓越,携手共筑教育强国的宏伟梦想。让教育的光芒照亮每一个孩子的未来,让教育的力量助力民族的伟大复兴。本篇将聚焦教科院附小优秀教师代表刘志保、宋京妍,展现他们的教育风采与智慧魅力。

刘志保:打造专属于孩子们的缤纷“百花园”

刘志保,北京市与朝阳区的骨干班主任、朝阳区心理骨干教师,曾荣获“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朝阳区师德先锋”及“朝阳区阳光杯优秀班主任”等殊荣,其带领的班级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充分彰显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卓越品质。

初登教坛,面对那一颗颗稚嫩而充满好奇的心灵,一双双清澈且满怀憧憬的眼眸,刘志保深刻体会到了教师职责的重大: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未来,是希望的灯塔,他立志要让每位孩子都能闪耀出独特的光芒。

自此,他致力于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不让任何一颗幼苗在成长的六年里黯然失色。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与形形色色的挑战,他坚持因材施教,为不同需求的学生量身定制指导方案。课余时分,他为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补习;对内向的孩子,则是耐心交流,鼓励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对于身体素质出众的学生,推荐加入校体育社团;口才优异者,则鼓励其参与班会组织与辩论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借助霍兰德轮图测试及日常细致观察,刘志保在班级内巧妙设立各类服务岗位,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自我、发挥特长的舞台。在他的班级里,人人有责,事事有序,形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不仅树立了班级主人的责任感,更在心中种下了集体荣誉的种子。班级成为了孕育梦想的沃土,垒球、篮球、跳绳、科技、美术、合唱等社团活动遍地开花,孩子们的身影活跃其中。

刘志保的成长轨迹,深深烙印着童年经历的影子。在那个物质匮乏的乡村,尽管条件艰苦,但他的启蒙老师却以满腔热情与幽默风趣的教学,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了被重视与信任,让每个学生都有英雄用武之地。刘志保自小便在“小刘老师”“刘老师”的称呼中,学会了如何帮助他人,如何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份经历,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日后的教育之路。

当被问及作为教师的最大愿望时,刘志保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渴望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让每一份独特的才华都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璀璨绽放!”

在刘志保看来,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爱国情怀、坚韧心理、高尚美德以及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做事态度的关键时期。他深知,小学老师的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在这六年里快乐成长,避免他们像默默无闻的小草,埋没于尘土之中,而是要让他们成为能够照亮自己、温暖他人的光芒。

在课堂上,刘志保善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机智俏皮的双关语以及富有感染力的夸张手法,将知识以最为鲜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他灵活运用创设情境、一帮一互助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以及融入人工智能元素等多样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氛围轻松愉快。他总能以轻松愉悦的交流方式巧妙化解尴尬,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乐于改进。通过故事引入课文,他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有趣故事为引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领他们步入知识的殿堂。课本剧的表演更是让课堂焕发生机,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为插图人物配音等方式,亲身体验课文情境,学习之旅因此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他的语文课,是兴趣与效率的完美结合体,课堂上总是洋溢着欢笑与活力。孩子们在观察与模仿中,不仅学会了他的幽默风趣,更将这份乐观积极的态度传递给了周围的人。他们学会了以轻松的视角审视生活,以愉悦的心情面对学习,实现了真正的寓教于乐。

在评价上,刘志保老师追求全面、客观、准确,采用小测试、口语表达、课堂表现、知识应用等多种评价方式,力求多维度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每节课后,他都会及时反思教学得失,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语文的海洋中快乐遨游。

对于语文教学,刘志保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语文教学应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桥梁,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性,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应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应倡导多元化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以及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刘志保强调了几个核心要素。首先,班主任需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将学生的成长视为己任,全身心投入到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中。面对挑战与压力,班主任应保持乐观心态,成为传递正能量的源泉。

其次,班级文化建设不容忽视。刘志保致力于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通过共同制定目标和价值观,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再者,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石。他强调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尊重、理解并信任每一位学生,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惑,并给予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对于犯错的学生,他展现出宽容与理解,给予他们改正错误和成长的空间。同时,他还注重与家长和同事的沟通协作,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此外,刘志保认为班主任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积极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以满足教育发展的不断变化和需求。

刘志保酷爱阅读那些蕴含深邃智慧与人性光辉的书籍。《中华上下五千年》让他深刻领悟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真谛。《易中天品三国》则使他明白,道德底线不容触碰,世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其瑕疵与不足。《明朝那些事儿》教会他,莫因渺小而忽视力量,莫因卑微而丧失尊严,强者与弱者间的分水岭,仅在于信念的坚定与否。《人民的名义》让他深知,管理的本质是服务,权力再大,亦需回归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亮剑》则激励他,要像剑客般勇于亮剑,即便倒下,也要化作巍峨之山,屹立不倒的岭。

他对自然界的花朵同样情有独钟。迎春花的挺拔与笑靥,让他感受到生命的盎然;荷花的纯洁无瑕,出淤泥而不染,是他心中的圣洁象征;栀子花的四季常绿与坚韧,则让他领悟到勇敢与顽强的真谛。刘志保将育人之事比作培花,他认为,正如万物生长有其规律,人才培养亦需遵循特定法则。育花与育人相通,皆需顺应规律,教师唯有尊重孩子成长的自然节奏,方能打造出属于孩子们的“百花园”。

在教育教学的田野上,刘志保始终将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发展置于首位,致力于营造一个充满尊重与和谐的课堂氛围。他的教学风格幽默风趣,教学观深植人文主义精神,而因材施教则是他矢志不渝的教育信念。

有学子曾深情告白:“长大后,我愿成为如您一般的老师,做学生坚实的后盾,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以慈祥与耐心陪伴他们成长,成为他们心中的‘亲人’。”

家长们对他赞不绝口:“刘老师的课堂幽默风趣,充满魅力,孩子们都爱与他亲近。他的个人魅力与独特的教学方式,温暖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同事们亦对他评价颇高:“刘老师待人谦逊和蔼,诚信可靠,他以自己的浩然正气影响着周围的年轻教师,赢得了大家的尊敬与爱戴。他的人格魅力,如同一股正能量,激励着每一位教师向阳而生,积极向上。”

正如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所展现的那样,简单质朴却直击人心,传递出无法抗拒的温暖与甜蜜。刘志保在教育生涯的十九年间,始终坚守“一个也不能放弃”的信念,以丰富而生动的教育实践,书写了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篇章,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蜕变与成长:他们中有的步入了理想的高等学府,有的成为了各行各业的精英,还有的则在体育领域大放异彩……

刘志保坚信,优秀教师应怀揣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富有创新精神与终身学习的热情,同时保持阳光、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他的座右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正是他教育人生最生动的写照。

宋京妍:学无止境 勤则可达

宋京妍,北京市学科骨干教师、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国培计划特邀专家。她连续五届被评选市区级骨干教师,多次受邀担任朝阳区职评工作及骨干教师评选的评委,其教学成果斐然,屡获首都原创课程辅助资源一等奖及二等奖的殊荣。

自2010年起,宋京妍一直担任朝阳区信息科技学科的兼职教研员工作。2015年后,她更是多次受中国继教网之邀,以国培特约专家的身份,分享其深厚的教育智慧与实战经验。2021年,她进一步被推举为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学会信息技术分会的副会长,引领区域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回溯至1998年,当学校迎来首批计算机时,宋京妍有幸成为了开拓先河的第一位计算机教师。从无教材可循,到中小学课程指导纲要的出台,再到普通高中课标的参照,直至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信息科技学科的每一次变革都见证了她的成长与贡献。

在教学实践中,她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与学习方法,塑造良好的信息习惯,激发学生对信息科技学习的积极态度。她深谙学生个体差异,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法,力求每位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取得突破,实现个性化成长。

为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宋京妍紧密结合新课标要求,深入剖析小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路径,提炼出关键教学问题,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编程教学模式:明确问题、精准描述;分析抽象、梳理思路;合作学习、实施方案;优化创新、迁移方法。这一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也成为了朝阳区众多教师设计编程教学的典范。

基于长达20余年的信息科技教学积淀与深入研究,她对这一学科怀有深厚的情感与独到的见解。她积极参与多本著作及区本教材的编纂工作,为十三五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开发贡献力量。

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她带领团队高效完成区级线上资源建设,从课程设计到培训,再到学科审核,全程把关,确保了线上教学资源的高质量输出。其团队开发的课后资源更是荣获朝阳区优秀课后服务资源的称号。

宋京妍坚信,作为信息科技教师,应时刻保持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敏锐洞察,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成为智慧型教师,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并引导学生负责任地运用信息科技,为未来的信息社会培养合格公民。

在宋京妍的成长轨迹中,身边的杰出教育者给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首先是她身边的科学教师,以其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忱与执着追求,深深感染了宋京妍,让她深切领悟到优秀教育者所应具备的勤勉与坚韧精神;还有现任的校长,凭借不懈的努力、卓越的教育智慧,不仅荣获特级教师称号与正高级职称,更在成就斐然之际,依然保持对学习的无限热情,以高标准、严要求鞭策自己,每日以饱满昂扬的姿态投入工作。他们为宋京妍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孔子有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此言精妙地阐述了教育中道、德、仁、艺四者的内在联系与不可或缺性。宋京妍老师深谙其理,她认为,“道”乃人生之方向、原则与理想;“德”则是个人道德品质与修养的基石;“仁”体现的是对他人的深切关怀与同情;“艺”则关乎技能与才艺的锤炼。

在小学这一关键阶段,她致力于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明确学习目标,培育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同时,重视诚信、尊重、责任感等基本道德观念的教育,以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更不忘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教会他们关爱他人、乐于助人,培育团队协作精神与同理心;此外,她还鼓励学生“游于艺”,在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中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促进全面发展。

“终身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是宋京妍的教育观。她坚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将学习视为一种永恒的、不可或缺的生活状态。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不断自我超越与成长的过程。

对于教师而言,终身学习意味着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以更好地引领学生,激发他们的潜能与兴趣;对于学生而言,养成学习的习惯则是自我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适应未来社会挑战的必备能力。学习是个人能力提升、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

宋京妍积极倡导探究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在信息科技学习中自主探索、实验与发现,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她深知计算思维的重要性,致力于通过计算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游刃有余地处理信息问题。同时,她强调信息科技教育的实践操作性与自主学习的价值,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新知,提升问题解决与表达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她更是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智能工具辅助学习,如运用语言模型生成流程图,为编程做好充分准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用技能。

她的教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巧妙地将信息科技教学与价值观教育相融合。她注重技能培养与价值引导的并重,通过真实性学习情境的构建,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不断提升问题解决与操作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期深耕于教学一线,宋京妍老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她尤为注重信息科技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引领学生深刻认识信息科技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重要作用。她积极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创新,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拓宽视野,不断提升信息处理与应用能力。

在宋京妍看来,一名优秀教师需具备四大核心特质:首先是对教育事业的深沉热爱,这份热爱让她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学生的每一点滴进步中汲取满满的成就感。

其次,是强烈的责任感,她明晰自己的教育使命,对学生及教育事业抱有高度的责任心,以无尽的耐心与爱心关怀每一位学生,及时回应他们的需求,助力他们克服成长道路上的重重困难。

再者,是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艺,她紧跟学科前沿,积极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主动参与各类教学技能提升活动,借鉴同行的宝贵经验,不断反思并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

最后是终身学习的执着追求,她永葆对新知新技术的强烈渴望,通过多渠道自我充实,深入理解学生成长规律,掌握高效教学法,在学习、实践、反思的良性循环中持续进步,坚定不移地向着成为优秀教师的崇高目标迈进。

宋京妍的阅读品味广泛而深刻。她钟爱侦探、悬疑类烧脑小说,享受在探寻信息、解开迷雾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她热衷历史故事类书籍,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人生哲理;她喜爱自然科技类图书,被大自然的神奇与科技发展的震撼所折服,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她更偏爱教育类书籍,通过阅读提升专业水平,开拓教学思路,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与深远意义。

从教28载,宋京妍老师始终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她坚信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特的价值与魅力,只要给予适时的教育与引导,他们就能绽放出最大的潜力。面对科技的迅猛发展,她深刻感受到技术迭代带来的挑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更新教学理念,以更好地履行信息科技教师的职责,引领学生自信地拥抱信息时代。

在学生心中,她是那位既严格又充满温度的老师;在家长眼里,她是专业知识扎实、热心带领学生参加信息竞赛的良师益友;在同事口中,她是教育教学能力强、乐于助人的好伙伴;在领导心中,她是工作能力强、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能让人放心的得力干将。

“学无止境,勤则可达。”这句出自清代刘开《问说》的座右铭,一直是宋京妍不断前行的动力。未来,她将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与储备,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再将理论应用于教学之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向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崇高目标不断迈进。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