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4-12-03 17:35:59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简称教科院附小),自1959年创立以来,便承载着教育的使命与梦想。为推动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与高质量发展,学校自2002年7月起,逐步整合了周边五所学校,并于2024年更名为“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早在2010年,学校便以“和谐教育”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构建人与人、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和谐共生,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3年,教科院附小校长王薏凭借其前瞻性的教育视野与深厚的历史责任感,为学校勾勒出一幅宏伟的未来蓝图。她坚定“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深切关怀每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创新性地提出了“顺和教育”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倡导顺应儿童的天性成长,激发其内在潜能,鼓励全面发展,并珍视每一个孩子的独特个性,使“和而不同”成为学校文化的灵魂所在。
近年来,教科院附小创新性地实施了“143”教师队伍培养体系:围绕“培养具有教育家精神的‘附小大先生’”这一核心目标,构建了四层梯队发展模型,为不同阶段的教师量身定制成长路径,确保每位教师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同时,学校通过制度、激励与经费三大保障机制,辅以氛围营造、课题驱动、同伴互助、工作室孵化及成果展示等多元化策略,全方位支持教师成长,致力于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气质高雅、业务精湛的和美教师团队。
优秀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幸运,是学校的骄傲,更是民族未来的希望。目前,教科院附小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占比高达专任教师的41.1%,这一数字背后,是一支由1名正高级教师、1名特级教师、7名市级骨干教师领衔的精英团队。他们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共同书写着学校教育的辉煌篇章。
在此,教科院附小精心遴选了7位优秀教师作为代表,旨在分享他们在教育征途中的动人故事与深刻思考。愿这些宝贵的教育实践与智慧火花,能够点燃更多教师的内心激情,激励大家不断追求卓越,携手共筑教育强国的宏伟梦想。让教育的光芒照亮每一个孩子的未来,让教育的力量助力民族的伟大复兴。本篇将聚焦朝阳区教科院附小优秀教师代表张彦丽,展现其教育风采与智慧魅力。
张彦丽:以梦为马 匠心筑梦
张彦丽,北京市骨干教师,她不仅荣获中央教科所“先进实验教师”称号,还摘得了“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一等奖”的桂冠。此外,她还被授予“北京市优秀教师”、朝阳区“骨干班主任”“优秀班主任”“‘阳光杯’优秀班主任”“科研先进个人”等多项殊荣。
在教育科研领域,张彦丽成果斐然。她不仅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市区级课题,还带领团队教师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共同成长。同时,她还承担北京市公开课、示范课及空中课堂的录制任务,多次在“朝阳杯”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脱颖而出,论文也屡获全国及市区级奖项。她所带领的班级和年级组也分别获得了“北京市先进班集体”“朝阳区先进班集体”以及“朝阳教育先锋号”等称号,充分展现了她的教育实力和人格魅力。
自幼年起,张彦丽便怀揣着成为一名教师的梦想。初中毕业后,她毅然踏入师范学校的大门,三年后,满载着知识与热情,她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教师生涯。教师这份工作,虽伴随着辛劳与付出,每日披星戴月,难免对家庭和孩子有所亏欠;但其中的喜悦与甜蜜同样满满——每当目睹学生们的成长与进步,她的心中便充盈着难以言喻的满足,孩子们优异的成绩更是让她喜悦难掩,不自觉地想要与全世界分享这份骄傲。
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勉力应对,到后来的深思熟虑、游刃有余,张彦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带班理念:“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实现自我教育与成长。”
张彦丽深信,找到教育的兴趣点并将其融入日常教学,是快乐工作的秘诀。她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为师生沟通搭建起桥梁,让教育变得轻松而高效。她认为,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教师的语言动听、准确、生动,亲切、诙谐风趣的特色,能够让师生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事半功倍。因此,她始终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秉承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古老教育智慧,张彦丽亦深受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思想的熏陶。她坚信,学生要先学会做人,有孝心,再学文。在小学这一基础阶段,小学阶段,需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乐观、坚韧等品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究习惯和生活习惯。
在她的班级里,通过班级文化活动、有效的评价活动、特色活动和家校活动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懂得关爱他人、增强集体意识、培养集体凝聚力、学会互帮互助,从而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沟通渠道畅通无阻,教育合力得以形成。
在班主任的岗位上深耕多年,张彦丽深刻洞察到一个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愈发成为老师的镜像,他们的行为举止无一不映射出班级的风貌。面对学生的错失,她倾向于给予自我反省的空间,坚信他们有能力自我矫正。她指出,班主任工作虽繁杂紧凑,但并非事事皆需通过正式的班会或大规模教育活动来解决;更多时候,它考验的是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与灵活处理。教育的前瞻性与日常管理的严格要求相辅相成,一旦发现问题的苗头,就应敏锐地把握教育时机,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张彦丽强调,精准捕捉并利用教育的黄金时机,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思想引导,往往能取得倍增的效果,产生显著的“时机红利”,而这样的契机稍纵即逝,必须迅速把握,否则效果将大打折扣。这就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善于观察、捕捉、思考与激励,更要能够深入学生群体之中,简而言之,就是要具备敏锐识别并有效利用每一个有利教育契机的能力。
对于如何胜任班主任工作,张彦丽有着独到的见解。她认为,关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特点是基础;制定并坚持执行班级规则是关键;培养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来协助管理是助力;保持家校沟通顺畅,形成教育合力是保障。同时,她坚信表扬与激励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法宝,每个孩子都蕴藏着成为优秀人才的潜力。
在长达33年的教育实践中,张彦丽深刻领悟到,全面理解并全然接纳每一位学生,是构建和谐班级氛围、高效开展教育工作的核心所在。学生们不仅是学习的主体,更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渴望同学间的和谐共处,更期盼与老师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结。当师生间的沟通畅通无阻,当共同的学习生活充满欢声笑语,当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被尊重的温暖,那么,班级便如同沐浴在和煦春风与绵绵春雨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学生们的脸上自然洋溢着幸福与满足的笑容。
她形象地比喻道:“理想的班级应如同一个协调有序的合唱团,而班主任则是那位引领全局的优秀指挥,通过他的精心组织与协调,使师生合力共鸣,共同塑造一个独具特色、充满活力的集体。”那么,如何确保每位成员都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怎样让班级成为一个充满互助友爱、民主和谐氛围的“温馨家园”,让学生由衷地热爱并向往这个集体呢?关键在于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每位学生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也能在班级舞台上尽情展现自我,享受成长的乐趣,这便是唱响“班级合唱”的秘诀所在。
在张彦丽看来,一名优秀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不断革新教学理念与方法;需拥有无限的耐心与爱心,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关怀与温暖,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每个孩子搭建适合其发展的平台,培养他们自信向上的优秀品质;还需具备卓越的沟通能力,无论是与孩子还是家长,都能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尤为重要的是,教师应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因为教师的良好示范对学生有着深远而潜移默化的影响。
张彦丽酷爱阅读,尤其从《情商》一书中汲取了丰富的灵感,书中那些生动的实例与专家精辟的分析,如同灯塔般照亮了她教育工作的航道,为她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与启示。在王晓春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里,那句“学生的精力是一股洪水,一般学生的精力主要流向学习渠道,这就分流了一大部分。问题学生因为种种原因自己堵住了学习渠道,精力肯定就会向纪律等方面奔流。这时候教师想生堵硬截,那是很不明智的,应该进行二次分流。”这一见解,让她在面对特殊学生时,有了更加科学、人性化的应对策略,能够顺其天性,因势利导。
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中,“用学生身上的光,照亮学生的路是最节省的能源”这一智慧之言,让张彦丽在教育“问题学生”时豁然开朗,实践之中屡见成效,深感其妙。丁榕老师的《情感,科学,艺术》则让她深刻体会到:“教育不是说教是聆听,不是教导是引导,不是控制是参与,不是遏制是疏导,不是侦讯是了解,不是造作是真诚,不是解答是领悟,不是训斥是接纳。”这番话成了她与学生沟通的金玉良言,深化了她作为班主任的育人艺术。
裴斯泰洛齐在《教师道德》中的教诲:“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这句话让张彦丽与学生之间建立了超越师生、近似母子的深厚情谊,亦师亦友的关系不仅为课堂带来了欢笑与理解,更为学生们种下了信心的种子,让爱与智慧在彼此心间流淌。
在学生们的心目中,张彦丽老师以她的幽默与和善赢得了广泛的喜爱;家长们对她赞不绝口,钦佩她的开朗乐观与恪尽职守;同事们则高度评价她的乐观向上与满腔热情,她总是能巧妙地提升团队的氛围,擅长与学生及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而领导层更是对她的班级管理工作给予了高度认可,赞扬其在培养学生方面独树一帜,方法得当,成效显著。
她的座右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与“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深深镌刻于心,时刻鞭策着她既要不断攀登知识的高峰,提升自我学识,更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品德修养的楷模。她坚信,教育的本质远超过单纯的知识传授,它是一场心灵的启迪之旅,旨在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焰,唤醒沉睡的潜能,鼓励他们勇敢追梦,展翅翱翔。
(陈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