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传播平台2024-12-05 22:00:39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既是工业经济稳增长的关键支撑,也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泰山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山东省委、泰安市委工作要求,坚持把新型工业化强区建设作为重中之首,大力推动产业基础、产业韧性、产业动能全面提升,蹚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新型工业化路径。
今年1—9月份,全区规上工业营收增长4.1%,高于全市6.4个百分点,同比增长7.5%,较上半年逆势增长,是全市唯一逐月攀升的县市区;工业用电量增长7.75%,有力推动全区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1%,连续7个月保持全市前两位;税收收入增长2.3%,总量近3年来持续位居全市前两位;税收占比始终保持在90%以上,稳居全省前十;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分别增长26.4%、39%。
加快完善产业体系。泰山区深刻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坚持向高而攀、向新而行,立足泰安主城区实际,加快构建以纺织服装、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医药及医疗器械为四大优势产业,卫星、脑机接口、工业母机、低空经济为四大未来产业,其他产业为补充的“4+4+X”现代产业格局。其中,在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方面,开辟泰安市产业新赛道的卫星产业汇集关联企业、创新平台近100家,成功发射国内首颗区块链卫星“泰安号”,卫星互联网之城初具规模。
发挥项目带动作用。近年来,泰山区坚持一年一主题抓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一是从“实”谋划项目。围绕重点产业的关键链条、关键技术,去年以来累计策划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58个,投资过亿元以上的在库项目达到218个、总投资超1600亿元。
二是从“好”招引项目。制定高质量招商引资10条措施,健全项目策划、招引、论证、评估等政策机制,积极引进一批支撑作用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项目。2022年以来,先后赴北京、深圳、上海等地开展招商260余次,正泰电气、水发能源等一批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相继落户,139个项目实现签约。
三是从“快”推进项目。聚焦143个在建工业项目,建立“区级领导+工作专班”推进体系,投资108亿元的泰安二期抽水蓄能电站等126个项目加快推进;投资6亿元的绿色低碳新质印染产业园等78个项目竣工运营,形成利税23亿元,拉动就业1.7万人以上。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去年以来,泰山区以打造“科技创新先行区”为引领,不断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新型工业化“最大增量”,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0.7%。
一是建强研发平台。累计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7家、省级59家,2家企业获批全省重点实验室、占全市2/3,1家企业获评全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全市唯一。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1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3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7家、瞪羚企业20家,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66.3%。其中,国内行业唯一、全省首个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完成,突破“卡脖子”技术70余项,服务企业500余家,取得国家授权专利50余件。
二是抓好数转智改。把握数字时代机遇,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上云用数赋智,分级分类推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高标准建设黄河流域数字经济能力中心,累计创建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1个、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2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家。
三是深化校地融合。26名区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9所驻泰高校,与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开展产学研合作45项,建立联合培养基地2个、成果转化基地2个,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人才科技支撑。
突出工业发展质效。多年来,泰山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为先,积极转方式、调结构、优举措,注重走质量效益型工业发展之路。
一是提升财税收入“贡献度”。建立工业亩均效益定期分析制度,差异化政策引领企业提质增效,今年前9个月,全区规上工业利润增长6.8%,高于全市21.48个百分点;工业税收在去年增长56%的基础上,今年延续17.87%的增速,高于全市16个百分点,工业税收占国内税收总量的比重达到28.17%,较2021年提高14.37个百分点;工业利税率11.17%、居全市第一。
二是拓展生态环境“含绿量”。抢抓“双碳”机遇,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赛道选择、项目建设、企业培育、生产制造、资源利用全过程,6个项目入选省级绿色低碳项目,8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工厂,7家企业入选2024年度省级绿色制造单位、数量居全市第一,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规上工业能耗较2021年下降19.5%。
三是增强服务社会“反哺力”。坚持就业需求与岗位供给双向发力,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扩大就业岗位供给,形成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产业的良性循环,2021年以来,全区新增就业人数逐年攀升,今年预计新增12930人、增长13.1%,其中本科及以上高校毕业生6000余人,占总量70%。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山东泰开电力电子有限公司今年吸纳高校毕业生114人,“双一流”院校毕业生45人、占比达到39.5%,为工业发展注入了人才活力。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泰山区探索建立区级统筹、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区镇联动的要素保障机制,以优质营商环境保障新型工业化发展。
一是加大资源供给。推行“带方案出让土地”“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近年来累计争取建设用地指标2930余亩,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6580余亩。深入实施“东岳人才”系列行动,开展“院士专家泰山行”等活动,引育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74人、高技能人才7.2万人,引进外国专家38人、占全市72%。组织52场银企对接活动,帮助580家企业及项目融资320亿元,支持重点建设项目184个。
二是提升服务质效。大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在全市首创工业项目“验登合一”“建成即使用”等模式,审批速度提升45%以上,平均运营时间缩短45天。建立“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服务机制,常态化开展“我为企业办实事”“千企万户满意行”等活动,完成帮办代办事项1.7万余件。
三是实施法治护航。建立涉重大项目建设案件研判联席会议制度,118个重点项目实现警官联系点和现场视频监控全覆盖,打击各类干扰项目建设违法行为11起。开展法治助企行动,25个“政法机关护航企业直通联系点”、7名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和200名法律专家库专家帮助企业梳理制度漏洞84项、规避化解风险40余件。实施法治营商环境助力企业信用修复行动,累计清理涉企“挂案”21起,“近悦远来”推进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委书记张培峰)
(来源:“人民传播平台”微信公众号,执行副总编辑:马海涛,编审:郭梁、赵慧,编辑:王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