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4-12-11 18:03:34
近年来,我国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我们从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中发现,2015-2017年间我国发生的校园暴力案件多达3000余件,而在中国人民大学调查与数据中心有关中国教育的调查统计中有49.6%的中学生遭受过语言形式的校园暴力,有19.1%的初中生在校园里遭受过身体暴力。另有学者调查,小学生实施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率为72.51%,14.9%的中小学生认为自己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这些数据表明校园暴力正在成为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这些行为不仅会影响学生今后的成长,还能影响我国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加强“反欺凌”中小学校园安全意识培育,意义重大。
一、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类型与表现
中小学校园欺凌是指在中小学校园内或周边发生的在学生之间的,由施暴者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受害者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暴力行为。从表现形式来看,大多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以大欺小。校园内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学生,年龄大的同学欺负年龄小的同学;2.以强欺弱。身体能力强的欺负身体能力弱的同学,性格外显强势的欺负性格内向、胆小的同学;3.以多欺少。“志同道合”的学生小群体,或依附某一组织者的学生小群体欺压单个学生;4.以恶欺善。欺凌者不分是非,用暴力欺负善良的同学,博取自身的某些需要。从行为表现来看,施暴者的暴力行为一般表现在:用粗言秽语谩骂、诋毁同学;使用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或器物捶打、烧烫伤害等攻击形式对受害者进行反复的肢体攻击;破坏受害者的书本文具、衣物饰品,损坏或利用财产侵害行为嘲弄受害者,恐吓、威迫受害者做违背本人意愿的事,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分派系拉团伙,利用小团伙孤立、排挤、 戏弄受害者,在网络上发表具有人身攻击的言论、隐私或侮辱性图片。而受害者和旁观者大多是不敢发声、防卫、反抗,更多的是隐忍、退缩、害怕,这些行为除了反映施暴者文明素质、法律素质、纪律观念等缺失外,更多的反映了我们的学生在强身、防范、自卫、互助、团结等方面的思维、胆识和精神的缺乏。
二、中国式“反欺凌”中小学校园安全意识的形成
“反欺凌”中小学校园安全意识,是指针对中小学校园暴力行为,广大学生应具有的普遍的在头脑中形成的旨在保护自身安全的认知基础和心理活动。既包括我们的学生应具备的针对暴力行为的基本知识、技术、思想、观念,也包括我们的学生对暴力行为做出的发现、判断、防范、自卫等心理反映。中国式“反欺凌”中小学校园安全意识,是从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出发的,要求在思想、法律、道德等方面体现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特性。1.以文明思想破除暴力。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表现。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发展,就是因为造就了很多有利于认识、改造和适应客观世界的人类文明思想。新时代我们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为了追求公民道德完善,维护公众利益和公共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校园欺凌是与社会主义建设相悖的不文明行为,是学校道德基础破损、个人修养缺失的表现。加固道德基础建设,才能帮助我们的学生做到善气迎人,亲如弟兄;而疏忽道德基础建设,就会导致学生之间恶气迎人,害于戈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新时代,构建中国式“反欺凌”中小学校园安全意识,首先要加强文明思想建设,以文明行为破除暴力产生的根子。2.以法律概念警示暴力。文明是人的高度自觉和“自由”的行为,但在生产力还没完全得到解放的时候,法律和制度就是保障人类高度自觉和“自由”行为的有力武器。马克思说:“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说明法律只对人的社会行为产生制约和规范作用。马克思也认为,“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说明在人民意志和社会生产还没有得到高度统一时,法律既维护和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也限制人民的活动权利。校园欺凌的发生,从法律角度来看,体现了学生对法律的无知。学生不知道校园欺凌行为是违法行为,要受学校教育惩戒,甚至法律惩处。新时代,构建中国式“反欺凌”中小学校园安全意识,重要的是加强对学生的法律认知教育,以法律惩处警示学生要遵纪守法。3.以纪律观念杜绝暴力。纪律,指为维护阶级利益而要求一定集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人类社会发展中“任何一个新的社会制度都要求人与人之间有新的关系,新的纪律。”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社会主义纪律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基础上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新的纪律。学校纪律是社会主义纪律的组成部分,是保障学生生命安全和全面成长的根本手段。校园是要求全体学生共同遵守学校规则的地方,是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校园欺凌是一种没有纪律观念的行为表现,校园欺凌滋生更会对学生的生命观、价值观、人生观造成不利的影响。新时代,构建中国式“反欺凌”中小学校园安全意识,更要强化学生纪律观念教育,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纪律的认识,从而杜绝暴力行为发生。4.以强身理念应对暴力。社会主义教育一贯强调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康身心是弘扬奋斗精神的身体基础。以体育人就在于“野蛮体魄”,进而“文明精神”。毛泽东同志早期提出了“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的以体育人观点,指出了体育的强身功能:一来通过体育强壮肢体,提高身体的活动能力;二来通过体育调适情感,杜绝不良思想发生;三来通过体育培育个人意志,激发奋斗精神。校园欺凌是存在于学生关系之间的不平等、不正义行为,不同程度反映了弱势学生在身心上的不健康,这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完全不相符的。新时代,构建中国式“反欺凌”中小学校园安全意识,要重视体育强身的理念教育,以身心强健应对暴力行为发生。5.以防范思维警惕暴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只有每个人忧患意识增强了,社会安全、国家安全才能经受住重大考验。校园暴力是影响我们国家社会内部安全的不可忽视的部分。校园欺凌的发生,往往反映了我们一些学生对校园暴力和学校管理认知的不足,缺少基本的防范知识和技能,缺少对学校管理制度的真正接纳和遵守。新时代,构建中国式“反欺凌”中小学校园安全意识,要强化防范意识教育,强调校园安全建设与每个学生相关,要求学生具备对校园欺凌行为发现、判断、规避、防卫和应对的知识、技能,接受学校体系化的安全教育和制度化的安全管理,以警惕暴力行为发生。6.以自卫胆识化解暴力。“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新社会我们应当把它拿来作为坚持正义而敢于斗争的口号。校园欺凌是侵犯人身自由权利的行为,从人权保护上讲,这是法律不允许的非法行为,我们有正当防卫的行为权利。正当防卫权的行使,这就是坚持正义的斗争,是为了保障自身合法利益的斗争。因此,我们要有“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胆识,在斗争中果敢的实施防卫手段,行使自卫权利,尽可能地化解校园欺凌行为带来的人身伤害。新时代,构建中国式“反欺凌”中小学校园安全意识,要强化学生做人的胆识教育,引导、教育学生面对邪恶,要灵活应对,敢于斗争,以机智勇敢化解暴力。7.以互助精神抵制暴力。互助精神是反映人的行为规范的道德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确实,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发展中形成了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道德基因。不论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朴素道理,还是“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的金玉良言,不论是“五方之民共天下”的大一统观念,还是“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助、团结始终被视为中华民族“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校园欺凌的不时发生,反映了互助团结精神在我们同学之间有弱化的迹象。面对校园欺凌,我们很多知情者、围观者屈服于暴力,不敢声张正义,往往促长了施暴者的嚣张气势。新时代,构建中国式“反欺凌”中小学校园安全意识,要重视学生互助、团结精神的教育,以团结力量抵制暴力。
三、中国式“反欺凌”中小学校园安全意识的培育
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地方。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把“反欺凌”校园安全意识培养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落实到校园安全环境建设中,做到预防在先、治理在后,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打造新时代中国式安全校园环境。1.定好文明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做好学校文明守则、纪律条例、道德规范制度完善建设,从制度上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约束管理。各级各类中小学要倡导中华传统美德,强化校园道德教育,创新完善校园纪律制度。要加强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和校园纪律管理一体化建设,统筹推动校园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形成体系化的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规范和评价标准的义务教育。要把思想道德教育纳入学业建设中,完善升学评价标准。要开展思想道德分层教育,把社会主义劳动精神、团结精神、奋斗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创造精神、奉献精神有序融入到各年级道德教育中,逐步构筑、强固学生的规矩意识、纪律意识和美德意识。2.做好警示教育。校园欺凌行为发生,大多是施暴者对相关的校纪校规以及法律知识了解甚少,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教育惩戒,甚至法律惩处没有敬畏感。因此,要开设法制基础课程,科普法律基本知识;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法制讲座报告,利用身边人身边事,为学生剖析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加强学生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知。要根据学生年龄阶段和身体成长特点,编写特色教材,如针对低年级学生,编写以漫画和故事相结合释法的法制科普教材;针对高年级学生,编写以图片和案例相结合释法的科普教材。各中小学要根据我国《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制定相应的《校园学习生活文明行为守则》《校园欺凌行为处理制度》,联合当地公安部门,共同开展法制教育活动,警示学生遵守校纪校规。3.传好优秀文化。校园安全意识培养是文明校园创建的重要部分,要通过深化传统文化教育来促进“反欺凌”校园安全意识的形成,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和思想精髓,铸牢快乐和谐、自信自强、团结互助的新时代校园精神。要把优秀民族文化融合进思政教育中,构建、开设传统道德文化课程、传统体育文化课程、传统艺术文化课程、传统法制文化课程等系列传统文化课程。要积极开展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中华武术习练活动、传统体育竞赛活动、经典故事每周一讲活动、诗词朗诵竞赛活动、古典名著每周阅读活动、模范事迹报告活动、身边榜样我宣传活动等。要精选传统文化名人名言名句名典故,利用校园文化墙、校园警示栏、校园建筑标识物等载体,装饰校园文化风景,使校园处处都能展示中国文化元素。4.搞好校园宣传。校园宣传是开展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各学校要加强法制宣传、“反欺凌”安全教育宣传、身边榜样宣传等教育活动建设,根据需要制作微视频、宣传手册、宣传横幅、宣传板报,开展法制科普讲座报告、安全技能辅导、红色精神主题演讲、校园违纪违法警示片观看等活动。要发掘、宣传身边好人好事,找典型,树榜样,激励学生积极向上;要在校园旗帜鲜明开展“反欺凌”校园安全教育,把校园欺凌的危害、特征、责任,以及校园安全治理的各种守则制度告知全体学生、教师、家长,做到全员知晓、预防、共同治理校园欺凌。5.抓好课程开发。“反欺凌”校园安全意识是对存在的客观事实的综合反映,它要求个体具备多种素养,涉及思想、道德、法制、体育、心理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反欺凌”校园安全意识,要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生理特点,结合校园欺凌前期防范、应急处置、后期修复等环节的教学需要,抓好素质课程体系开发,从教材、内容、师资、活动计划、教学需求、授课形式等做好设计规划建设,形成覆盖全学段义务教育的系统化的科普教育体系。要把思想、道德、法制、体育、心理、传统文化等相关知识纳入到课程建设中,构建和完善系列素质课程。如法制与行为规范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挫折与心理调适课程、道德与品质课程、思想与政治课程、安全与防卫课程、文化与安全课程等,通过这些课程教学使学生素质得到综合提升。6.把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育基本工作,也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培育学生“反欺凌”校园安全意识,要重视课堂教学,把控好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智慧平台,开展好数字化科普教学,为学生讲好、讲透、讲活基本知识、技术、思想、理念。要通过信息化应用,及时发现智慧平台问题,予以迭代改进。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把人文知识、社会知识、自然科学知识融合一起,不断更新科普内容。要狠抓线下知识技术教学,创新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强调课堂学习训练的重要性,讲清为什么学、为什么练、怎么练,把知识技术所内涵的学理道理情理法理讲明白讲透彻。7.用好各界力量。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更需要得到社会、家庭的极力配合。要加强政、社、家、校合作,开展协同教育。学校要及时与政府法治公安部门、社会企业事业机构、学生家庭沟通协作,利用各自的优势和资源,加强合作,共同发力。要统筹好师资队伍,组建包含公安法制人员、社会企业人士、学生家长、学校教师,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智慧教育团队,联合开展科普教育。(文/陈永辉 马翠萍 作者单位:湖南警察学院,湖南省委党校)
基金项目:2022年湖南省“十四五”教育科学研究基地立项课题省级重点资助项目《“反欺凌”小学校园安全教育研究》(编号:XJK22ZDJD55)。
选自《平安校园》杂志2023.03(总第2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