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平安校园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安校园

拥抱阳光,照亮家庭教育中“隐秘的角落”

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4-12-12 09:15:28

家庭作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是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家长是每个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家庭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少年的认知和行为塑造。如何使家庭教育辅导体系建设更有成效,向来是诸多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本文借以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问卷及数据,探究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在此问题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形成良性的亲子互动和家校关系。

一、家庭教育困局表现及成因分析

所谓人生,是因为心灵经历了生命过程。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关于青春期的论述讲到,青春期的问题将发生在自我同一性未曾建立而导致的“角色混乱”上,内心充满矛盾而无所适从。正处在这一阶段的中小学生,对自己、对同伴、对师长可能都有着自己特殊的困惑与迷茫,有的孩子想把自己活成一座远离人群的“孤岛”,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有的孩子则从一个“淘气包”变成了一个“闷葫芦”,将心事埋在深处;还有的孩子像一只浑身长满尖刺的怪兽,执拗地对抗着周遭的一切。而陪伴他们最多的家庭,在此时却也同样经历着一个新的“磨合期”,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冲突较于以往增加,出现了一定的教育困局,它的具体表现及成因大概分为下列几个方面。

(一)忽视孩子情绪变化

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着较为明显的心理特点,常见的有以下三种:1.自我认知提高,但成熟感和天真感并存,并伴有消极情绪且持续时间较长;2.情绪方面,外在冲动性逐渐向内在掩饰性转变;3.情感的需求增加,对友谊的理解和体验更为深刻,开始出现恋爱萌芽。除此之外,易冲动、缺少抗挫抗压能力、情绪稳定性差等问题也较为突出。一方面,父母无心的一句话,就会引起孩子情绪状态的陡然变化;而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变化却毫不知情,这就使得孩子常常陷入低迷情绪,在内心冲突的循环中找不到出路。以学生问卷A18题为例,将下述5种感觉(沮丧、抑郁、不快乐、生活没有意思、悲伤)做五分法频率赋值:从不、很少,有时、经常、总是。为简化统计,鉴于5种感觉均为消极情绪,从中选取“不快乐”项作为代表性抽样,结合性别(男女)因素进行交互分析,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差异,但从总体来看,仍反映出存在不快乐感觉(除开勾选“从不”选项)的学生群体占绝大多数。(表1)

而家长在孩子回家之后,却忽略了他们的情绪变化,只关心学习、成绩或者人际关系,长此以往,家长走不进孩子的内心,孩子也无法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这一问题,我们也可以通过家长问卷B3题(图1)的统计结果窥见一二,在老师的主动交流时,家长是更关注孩子的学习还是心理状况呢?在问卷有效数据中,69.67%的家长主动联系老师谈论孩子的学习,这一比例超过受访人数的一半,这一点时常成为孩子不满情绪的爆发点:“我的父母只看重我的学习,而且只关心最终的成绩,根本看不到我的努力,在他们看来学习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样的抱怨常在耳边响起。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仅有23.66%的家长主动和老师谈论孩子的心理状况,剩下76.34%的家长都没有谈及这一内容。同一问题的数据对比,着实让人有些吃惊。

(二)给予学业上过多的压力

从整个社会环境来看,学业不仅关系到孩子自身的前途,也投射出整个家庭的期望,这些期望背后,也隐藏着父母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不满,所以,读书被视为改变阶层固化的一个关键跳板。但往往事与愿违,过度的期望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让他们产生一种“自己只是父母寄予厚望的学习工具而已”的误解,进而产生情绪低落、抑郁等困扰。如图2所示,从学生问卷中筛选出B30、32题,将父母对其学业成绩的要求与孩子对这种期望的压力值反馈进行交互分析,结果显示:选择父母要求学业成绩达到“中上”的学生最多,且只有3.68%的学生认为这个要求对自己“毫无压力”,其余学生都表示存在压力。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班上前五名”和“中上”要求,都有超过26%的学生认为“压力比较大”。因此,不难看出,如果在家庭教育上,父母给予孩子过多的学习压力,不仅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利,也会因为诸多学习上的不顺导致家庭矛盾和情感冲突,使得家庭关系陷入向恶性循环。国人普遍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出人头地,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生要承载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梦想和未来,更有来自于父母和家庭的希冀,这对孩子的心理素质提出极大的挑战,倘若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孩子的“压力弹簧”可能越崩越紧,直至超过限度,最终断掉。(图2)

(三)与父母关系存在隔阂

人们常常调侃“中国式家长”不近人情,被贴上“虎妈”“狼爸”标签的家长不在少数,虽说刻板印象带来的认知偏差是显而易见的,但现今孩子与父母关系存在隔阂却是不争的事实。父母不善于给予孩子不掺杂其他情绪和对比的爱,而这样矛盾的关爱则会使孩子陷入疑惑与困顿,他们无法理解什么是纯粹的爱,因为在他感受到爱的时候,也感受到了一同而来的压迫和尖锐,所以很难放心地接受和回应爱;他也很难分清关系中的操控和伤害是什么样子的,因为在他感到被贬低和否定时,他又觉得这样的伤害好像出自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对于爱的理解是畸形和扭曲的,在他们的内心充斥着无限的矛盾。例如从学生问卷中抽取B25题,“你和父母的关系怎么样”,题目分设父亲和母亲,可通过简单统计来看看孩子们的回答:分别有2.5%和4.4%的学生表示与自己的母亲或父亲不亲近,虽占比不大,但心理学研究表明,所有的孩子都倾向于依赖父母,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依赖是孩子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赖的程度和性质直接影响到一个孩子对世界的信任,影响他们的个性特征、情感和社会行为。

二、家庭教育体系建设策略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新时期我国家庭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标志是家庭教育的作用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样的形势和机遇之下,探索如何破解家庭教育困局,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家长:俯下身子谈教育

1.平等沟通,学会倾听

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一种声音:“你能不能好好说话。”客观来讲,好好说话,既是对孩子的要求,也是对家长的要求。言犹利刃,要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情感诉求,适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如果亲子间的情感交流缺乏,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就难以形成正确的认知和感受,容易产生焦虑、自卑、压抑等负面情绪。不容忽视的是,家长自身急躁、易怒、居高临下的情绪表达是孩子“心理暴力”倾向潜滋暗长的催化剂。这一点值得家长反思,当和孩子意见不一致时,他们通常是怎么做的(图3)?经常会有家长说自己非常民主,都是和孩子商量做决定,可统计结果(表2)显示,58.24%的家长是讨论之后依理做决定,而剩下的几种情况都是不容乐观的做法,比如一味顺着孩子、说服或者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见,更有甚者选择不了了之。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对话应该是平等的、平和的、平静的,给自己时间去等待孩子想出一个合适的解决办法,也给孩子空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2.放手成长,静待花开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杰斯“人本主义”的观点认为,个体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而存在,每个人天生就是积极且要求上进的,努力使自身不断发展完善。作为家长,应该意识到,不应该用自己的想法来束缚孩子的思考空间,在交谈时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和打击孩子,孩子的成长需要空间,家长不能包办代替。有的家长喜欢作为孩子日常生活的“总管”,如果被孩子提出质疑或者反对意见,就会怒火中烧,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反而会因为教育方式不当适得其反,造成孩子厌学和叛逆的心理。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论是心理课还是心理辅导,学生们常会提及很多对家长的抱怨,例如家长总是把自己当成小孩、对待问题“双标”等,这些都是两者间产生矛盾与冲突的源泉。但事实上,就家庭干预而言,父母在与孩子积极进行实际行为互动、提供硬件设施与环境的同时,也应注重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对孩子倾注正向的信念,提供爱与支持的软环境,和孩子一同努力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景。马西亚在发展埃里克森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自我认同模型认为,如果个体只是在父母价值观的基础上做出承诺,而不进行自我探索的话,对其成长和发展是不利的。

(二)家校:紧密联系促成长

1.主体互补,通力合作

学校是从事专业教育工作的地方,也是学生发生较多情绪反应的场所,平等交流是有效衔接家校关系的核心,可由教师这一教育主体作为枢纽,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推行平等交流模式,助力家校双方交流互动性提升。一方面,家长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认清自己和学校都应该对孩子的教育负责。家长问卷通过对“您是否同意教育孩子全是学校老师的责任”问题进行统计,只有11.10%(比较同意、完全同意)的受访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全是学校老师的责任,而其余家长表示不同意该观点。因此,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校方,那孩子的心理势必会出现相应的认知偏差,即“我父母都不管我,那老师、学校凭什么管我”。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小学生来讲,他们的家长更应该明白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实现主体互补,主动关心和了解学生在校全方位的情况,学校老师也应该通过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做好信息的通达,以便对学生心理和行为进行全面判断。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家长了解学习的规律,看到孩子的优秀,也看到孩子的优势所在。家长应正视和接受现实,不要盲目攀比,要把孩子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同时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关注孩子自身能力的发展。家长并不能够完全清楚地熟知教育的正确方式,所以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沙龙、家长讲座、亲子团体活动等形式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向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观,紧扣学生成长需要和心理诉求,不仅能使家长改变原有错误的教育方式,也能使家长更好地与学校展开合作,从而集中家校智慧,形成教育合力。

2.转变思路,探索方法

进入信息时代,以往由于时间和距离等客观因素制约家校沟通的现象正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通过新媒体应用等方式开启家校共育的全新模式,社交软件成为家校共育的主要沟通媒介。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作为微信用户主力,习惯性地把每天的学习、生活包括心情动态、学习困难、学生矛盾等内容发朋友圈记录,家长和老师都可以通过密切关注学生的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公开平台,了解学生的日常动向,这些内容所带来的信息量,往往比单独和学生面对面交流要大得多,学生不愿意在平时吐露出来的心声,会通过这样的方式传递出来。因此,家长和老师要做“有心人”,及时捕捉学生的情绪变化,对症下药。从学校层面来看,心理教师和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在线资源,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建立学生-学校-家庭的联动心理疏导模式,做好心理服务”,老师可以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推送学校的教育活动或者学生的校园生活,立足专业教育者的身份,鼓励家长在充分知晓校园动态的基础上参与到教育行为之中,当学生出现相应的情绪波动和心理障碍时,能够与校方及时对接信息,互通有无,配合做好心理疏导。从家长层面来看,通过接收学校或者社会相关媒体针对心理教育方面的信息,可以从中学习到正确且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教育方法,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也能更好地关注到孩子的心理。

三、结语

对于家庭教育辅导体系的建设,我们所要做的还有很多,心理学家李松蔚曾说过:“孩子真正需要的,可能不是把你从他的那个世界拽出来,而是你走到他那个世界里去。”根据符号互动论的观点,人的行为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并且这样的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产生的,别人对自我的评价、行为、态度等都会起到影响。在研究校园霸凌现象时,我在自己的公众号写下过这样一句话:“一次失败的家庭教育,会给孩子带来情感的空虚,心理的失落,久而久之,他们会把这种不满和失落带给他人,带给社会。”因此,父母简单打骂式的家庭教育,会让没有成熟心智去消解戾气的孩子无所适从,他们很容易被负面情绪所吞噬,逃无可逃。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生有三件事不能打经济算盘,那就是健康、旅行、教育。”教育不是一场豪赌,不论何种形式的教育,都应该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考虑,作为研究者和教育主体的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高分人才,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是为了赋予我们在未来社会生存的能力”。中小学生都是处在青春期心理尚不成熟的少年,很多时候遇到一点小挫折、小失败就会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有温度且具有人文关怀的,使他们在折戟沉沙的暗夜里点亮自己心灵的光,似流水在碰到坚硬抵触的地方能更加热情地绽放,遇强则强。古语有云:“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所以,希望我们都能拥抱阳光,照亮家庭教育中“隐秘的角落”,一路向阳,不惧悲伤。(文/张菁 作者单位:中共宜宾市委党校)

选自《平安校园》杂志2023.03(总第256期)

(责任编辑:bianji001)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