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平安校园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安校园

中国画应如何面对新的时代

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4-12-12 09:21:08

【作者简介】

尹毅,著名画家,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副理事长、艺术发展智库总召集人,文旅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材料工作室主任。

历久而弥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久而弥新,已经成为新中国的重要“文化使节”、亮丽“文化名片”。

中国画艺术历史悠久,遗产丰厚,其生存、发展、兴衰、演变一直受到文化、科技、政治、经济、教育以及自然、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纵观其历史轨迹,既可因其奇特与辉煌而为之骄傲,也会因其众多的流失与残缺而痛心;横观其现实生态,既可谓大繁荣大发展并为之自信,又因其尚存众多复杂因素与混乱现象而令人担忧。

20世纪以来,中国画创作进入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大变革时期,它曾赖以生存的文人贵族圈伴随着封建社会的终结消亡了,现当代社会城市区域的专业艺术圈及其大众文化生活为其生存提供了新的生存环境与发展空间。

中国画艺术经过一个世纪的风雨洗礼,进入了开放的、多元的、千载难逢的新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名师佳作,并形成了繁荣发展的新格局。而今的中国画已遍布我国各地城乡,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活跃在文化艺术事业的审美层面,而且也进入了文化市场的经营领域,形成了新的创作、流传、收藏、管理、交易、认知系统。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画应如何面对新的时代》系列致力于美术教育,期待在这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画的创作体系分类

中国画领域中的分类,因角度不同有多种多样的分法。有水墨画、工笔画之分,有山水、人物、花鸟题材之分,还有风格流派之分、历史时期之分、地域之分,甚至还有年龄、性别、专职与业余等分法。但是,我们尤其需要从艺术生态研究角度和学科理论建设层面,对其创作、流传、管理、认知四个主要方面进行分类研究,从而全面推动中国画领域的繁荣与发展。

首先是依创作体系的分类。该体系主要涉及中国画的作者与作品两个系统。

中国画的作者类别是多样化的,既包括历朝历代的美术史人物,也包括依然活跃的当代艺术家;有师承前人注重传承者,也有注重创新另辟蹊径者;有拥有专业学历与职业身份者,也有仅凭兴趣的美术爱好者;有酷爱艺术、敬畏艺术愿为之献身的艺术家,也有艺术“江湖人士”。这形形色色的中国画作者,无论是同时空下的相识者或不同时空的未曾谋面者,无论是画坛宗师还是平庸之辈,都是从天生不会画画启步的,其艺术轨迹及作品形成都有其共性与个性,均应从技艺水平、知识修养、原创性建构三个主要方面对其进行辨识与定位。

中国画的作品分类也是多样化的,有画种之分、题材内容之分、风格流派之分,以及不同时空的特色之分。但是就该画种的结构形态而分,或者说就任何一件中国画作品的结构形态而言,都是物质形态、艺术形态、意识形态的结合体。其物质形态部分包括画面载体(纸本、画布、绢、帛、陶、瓷、壁等载体)、颜料(含墨、色及其辅料)以及印泥等;艺术形态部分包括形象结构、笔墨语言、色彩构成、题款印迹、艺术式样、风格流派等;意识形态部分包括作品直接展现出来的题材、内容与情节,及其传递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情感,所感受到的意境与所产生的心理变化和思维活动等。任何一幅绘画作品都是物质形态、艺术形态、意识形态的结合体,三种形态不可或缺,不可分离。但在具体作品之外,这三种形态则是相互独立,各成系统,每一种形态都拥有内容丰富的专业内涵。

创作体系的每一个分支、每一个层面、每一个板块都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有深入生活挖掘创作题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弘扬主旋律的问题,还有艺术风格式样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问题。

选自《平安校园》杂志2023.03(总第256期)

(责任编辑:bianji001)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