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4-12-12 09:59:03
叶圣陶先生曾探讨过生活和文章的关系,他认为文章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无尽的素材丰富了文章,唯有热爱生活,深入体验生活,才能写出言之有物、传之有神的文章,就好比那泉源与溪水的关系,泉源不绝,则溪水不断。叶老先生的话,深刻地揭示了作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老师写文章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刚学作文的小学生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这也是小学作文教学应当遵守的一项基础原则,同时也是小学作文教学值得借鉴与传播的重要经验。然而如何才能真正贯彻执行这一原则,使学生在写作文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呢?笔者经过总结得出以下几点:
一、留心生活,学会观察
人与万事万物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从清晨睁眼到夜晚入睡,这一天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人、事、物进入我们的生活,闯入我们的世界,使我们产生各式各样的想法和感觉。而无论是清醒状态下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还是荒诞离奇的梦中遨游,这些因素会综合交织,共同作用,使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情感。有的让人哭,有的让人笑,有的让人愤怒。情绪其实是主观意识的产物,每个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很多人、事、物,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但是这些客观存在的人、事、物和形成的感想却无法转变为学生笔下的文字。很多学生依然觉得无话可写,无事可记,乏善可陈,这是为什么呢?怎么解决这个普遍存在问题?这不仅是作文教学的难点,也是作文教学的关键。叶圣陶先生认为,要带着目的和想法写文章,才能将文章写好。学生只有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在寻找素材时才会更加主动和积极,进而愿意花时间去静心观察和了解周遭的一切。所以学生有所为,需要教师的引导,抚育他们的心灵,教师要教育他们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歌颂美德、鞭挞丑陋,从而激发他们想说想写的热情。敢说敢写,这个问题解决得好,等于交给学生一把打开作文之门的金钥匙。
年龄特征决定了小学生无论在经验上,还是在认知上都存在很大局限。对于生活,他们无法面面俱到,缺乏自主观察的意识。这就需要教师从旁加以引导和训练。所以,教师应有目的和计划地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讨论他们的生活见闻,或者以作文的方式写下来,然后逐步提高要求,要能条理清晰、认真规范地记录下来;还要帮助那些表达得不够好的,让他们对生活情景进行再次回忆,从而用更为恰当、准确的词句来清楚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经过多次练习之后,学生也会更加留心观察生活,写作文时,才有内容可写。
如果学生将自己想说的话在作文课上分享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这种说话的氛围很容易触动学生从“好好说”向“说得好”的方向努力。当他们这种“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其“写”的能力也自然会水到渠成。比如:当万紫千红、百花盛开的春天来临时,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找春天。出发前具体布置观察目标:桃花、迎春花、玉兰花、杏花和柳树。温暖的春天来了,他们有什么变化。学生来到公园,边走边看,指指点点,欢欣雀跃,不断向老师报告他们的新发现,玩中学,学中玩,兴致勃勃。观察之后,回到教室,在要求他们根据老师的提问,把观察到的景物会议出来,有条理地说出来,先说后写。
说话、写作应分层次要求,因材施教。一般的同学只要求把观察到的花、树的变化通顺有条理地说出来就行了。程度好的同学除了上述要求外,还要说出想到的、知道的动物和人的变化。
二、学会积累,备以待用
遗忘是人的一种保护机制,也是每个人都会时刻经历的一种现象,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加大加深。即使有些记忆深刻的人、事、物留在了脑海里,这些内容并非都能写进文章里。但我们作文中的很多素材往往都来自这些我们亲身经历并存留于脑海中的人、事、物,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组合可以为作文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实际上“作文”的过程就是选择素材,组合素材,然后进行加工的过程。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将每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日记的形式详实地记录下来,这是一种能有效保存生活珍贵素材的好办法。长期坚持会带来三大好处:第一,可以将每日观察和记录的行为变成一种好习惯;第二,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学生写作的能力;第三,可以积累大量素材用于今后作文。现实教学中,通常由教师命题或设定范围让学生写作文,学生围绕作文题目和范围从脑海中搜寻平日保存的素材,然后进行筛选。因此,作为教师,应利用好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源动力,调动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留心生活中的人、事、物,并养成细致观察和坚持记录的好习惯。学生有了充分的素材积累,再配合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掌握了作文写作的重点和难点,写出好的、高质量的作文自然指日可待。
上述作文素材积累方法对于学生而言并非易事,尤其是要持之以恒地坚持这个习惯异常困难。整个过程大多时候是枯燥乏味的,会增加学生的压力和负担。但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点,也要接受这种现象,没有不艰苦的学习,也没有不劳而获的成绩,只有当学生作文时真正体会到下笔如有神的感觉,即言之有物,不再为编造感到苦恼,有所成就时,他们才会受到正向激励,进而自主训练自己。在经过大量素材积累训练之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命题作文,作文题目是《XX生气了》。很多学生坚持了每日观察和记录,并形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使得这道作文题在题目面前变得简单起来,他们稍加回忆,或者查看下自己日记就能顺利完成,而且作文水平明显提升。其中有同学写他没考好后拿试卷回家给爸爸看的情形,试卷分数只有七十一点五分,他磨磨蹭蹭地回到家,艰难地跨过家门,爸爸看到试卷分数的时候,眼睛都发愣了,一直瞪着成绩不转眼,脸色极为复杂,眼睛也睁得比平时大很多,眉毛呈竖立状,脸紧绷绷的,最后才抬眼看着他,这个无声的过程让这位同学压力倍增。紧接着是有声的过程,他的爸爸突然一只手拍向了沙发扶手,而另外一只手拿着试卷直抖,让他吓得赶紧躲开,他当时的感觉是大难临头,幸好他躲得快。这位同学的描写非常具体、形象,整个片段并没有“生气”这个词出现,但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爸爸的怒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同学在观察和记录上下了很多功夫,否则很难达到这样的写作水平。
三、创设环境、就地取材
在作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以内容为切入点,努力创设环境和条件,组织和开展各种各样有意义的文体活动,例如知识竞赛、球类比赛、节日派对等等。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有趣和丰富,思维变得更为活跃,身体得到更多锻炼,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积累到丰富的作文素材,从而促使其写作能力获得不断提升。
为此,笔者不断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比如:事先宣布作文测试,到上课时,老师却没有准时到教室,学生的状态必然五花八门,有的翘首以盼,有的则焦急莫名,有的只顾玩耍等等,然后教师可借此以《当老师“迟到”的时候》为题,布置一个命题作文;又比如以唱名的形式发放成绩单,使唱名的顺序按分数高低进行,这个过程可以营造出一种紧张、期盼的气氛,学生既怕听到自己的唱名,又盼着听到自己的唱名,教师可以借此契机,让学生记录这个成绩发放的心路历程。由于学生有亲身经历,写作文时表达的感受会更为真实,这种身处其中的作文训练方式不仅遵循了以内容为切入点的作文原则,还将学生的写作兴趣很好地调动了起来,是一种行之有效且能提升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方法。通过情景创设,学生获得丰富的素材,在此基础上展开作文训练,可以有效促进作文教学水平和效率的提升。
又如,自然界的植物到处可见,金丝般的垂柳,长青的松柏,洁白如玉的兰花,红似朝霞的桃花,千姿百态、亭亭玉立的菊花……这些固然是观察说话的好材料,但即使是无名的小草,只要精心设计,也可以成为观察说话的好题材。笔者让学生自己动手,每人种一棵小草。上课时笔者拿出一棵狗尾巴草,引导学生观察说话。
选择学生熟悉的实物作为观察的对象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培养他们观察的精确性和联想能力,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四、欣赏美景,促进写话
大自然是个丰富的知识宝库,奇妙无穷。罕见的日、月全食,夏日雨后的彩虹,初冬灰蒙蒙的雾,严冬那纷飞的大雪……这些自然景象都能使学生感到新奇,能唤起无限遐想。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使他们特别感兴趣的自然现象,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冬天碰上下雪天,我们会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雪景说话,他们乐得一蹦三尺高,有的伸出小手接住雪花按老师的提示数数是否有六个瓣,有的抓一把雪做成一个雪球,有的指着纷纷扬扬的大雪指手画脚地议论着……笔者趁机问:“这么大的雪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啊?”学生说出了“大雪纷飞”、“鹅毛大雪”、“雪花飘飘”、“树白了,房子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了银装”。
笔者又引导孩子们回想:“今天下雪了,昨天的天气怎么样啊?”有的说“天气特别冷。”有的说:“整个天空灰蒙蒙的,风吹到脸上像刀刮一样,很疼。”笔者又让学生回想:“早晨上学,开始下雪时,雪花是怎样的?”学生抢着回答:“开始下的是圆圆的小雪粒,落在地上跳来跳去的,还发出沙沙的声音。”
让学生下意识去关注和观察自然,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学生作文写什么、该如何写进行指导。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让学生带着目的和要求去观察;第二,教学生观察时,要发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其眼睛、耳朵、鼻子、手和大脑动起来,全方位认知周遭的人、事、物。第三,观察说话要有层次,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浅入深,从观察现象到展开想象,最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第四,教师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如对观察的目的和要求,观察的顺序,向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如何做小结等都要事先准备好。
五、结束语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让笔者深深体会到,勤于观察,练习说话、写话是训练学生作文起步的好方法,它不仅仅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得到了及时的运用,加强了消化,而且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到了锻炼和培养的作用。作文对于学生来说,既是练习性的习作,但同时也是一项创造性的作业。过去由于从低年级开始忽视了充分的说、写训练,使不少学生把作文当作一项“可怕”的作业;而且在环境创设方面也做得不够,使学生缺乏真实体验,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当下,我们应学习和借鉴叶圣陶老先生的教学思想,在作文教学时将内容作为教学切入点,给学生创设良好素材积累环境,使其有取之不竭的素材,然后一步步引导和训练,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作文水平,使学生作文时能思维活跃,言之有物,源源不绝。
(文/胡婷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悦江实验小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铜陵市 2021 年度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互联网+基于线上线下教学培养小学生语言类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TL2021012)的研究成果。
选自《平安校园》杂志2023.03(总第2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