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4-12-12 10:02:08
摘要: 推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审美化构建,是基于思政课的特质,建立思政教育与美育的深度关联,利用美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高中思政课深化改革的有力措施。通过构建特色活动、培育师资队伍、体会情景之美、体验理论之美、体悟逻辑之美等实践路径深度挖掘高中思政课中的美学元素,生成思政课的“铸魂之美”“启智之美”“润心之美”,推动德育与美育在高中思政课程建构中协同发展。
关键词:审美化建构;“五育”并举;高中美育;美育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高中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构建充满审美旨趣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既是对于“五育”并举的时代呼应,也是推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应有之义。高中思政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指向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充分挖掘其蕴含的美育资源,将美育元素融入到高中思政课的课程体系、课堂教学、课程活动之中,通过“铸魂”“启智”“润心”等路径,有效提升师生鉴美、尚美、创美的能力,使师生获得美的心理体验、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规范自己的言行,充分展示高中思政课之美。
一、美在铸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铸魂作为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时代任务。高中思政课要利用其内容之美、形式之美,将思政元素中的美学元素进行生成、积淀、归纳、提炼,让具有高尚灵魂的思政教师在充满美学意蕴的文化范围内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铸魂利器“铸造”学生的灵魂。
1、构建具有美学意蕴的特色活动
优秀文化是铸造灵魂的保障,体现着育人的方向。构建充满美学意境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规范、革命文化中的信仰理念、现代文化中的艺术品格既可以进行全景式审视,也可以进行多角度认知,在树立“四个自信”的过程中铸造灵魂,推动学生的文化认同。
引导学生学习民族精神内容时,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走廊、文化角等物理场域为学生打造充满“精气神”的文化氛围。以笔者所在的丹东为例,许多学校将反映抗美援朝历史的图片置于走廊之中,把物理空间布置为彰显历史精神的文化空间,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在图片之美中感悟到历史人物的理想信念之美、价值追求之美、人格情怀之美。继而引导学生感悟国家的强大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伟大的精神力量是强国之魂,使学生在认同的基础上形成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看图”是以视觉之美“铸魂”,教学实践中还可以采用“写作”的方式,让学生在文字书写过程中增进理解,形成思维的深刻。借助“我和我的家乡”这一主题,引导学生以家乡的文化为纽带,找寻并书写故乡工业文化之美、民俗文化之美、红色文化之美,在写作之中使学生将理想信念、家国记忆、理念信仰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坚定文化自信。
2、培育有高尚灵魂的思政教师
高中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讲授者的水平决定了讲授的效果。因此,铸造学生的灵魂
不仅需要高中思政课教师符合“六要”标准暨“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同时还要具有高尚的灵魂,教师具有信仰之魂、精神之魂、价值之魂才会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启迪智慧、引领方向。
一是铸思政教师信仰之魂。铸造教师的信仰之魂是为了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体现了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的内在要求。思政教师的信仰之魂是指思政教师具有坚定的立场、较高的觉悟和清醒的头脑,能够给学生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清醒。教师有理想、有信仰,才会坚定学生的信仰,学生坚定对生活的探索和追求。二是铸思政教师精神之魂。教师的精神状态影响了教师的发展动力,铸教师的精神之魂是使教师对教育、对学生不仅要有深厚的情怀,还要有高尚的情操,让教师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建党精神中汲取精神动力和力量,为自己补足精神之“钙”,在工作之中充满朝气,充满动力,不忘教育初心,不负教学使命;三是铸思政教师价值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价值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把引领价值作为学科使命的思政教师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教育教学中严格对自身的要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守住底线、为人师表,用高尚的品行影响学生。
二、美在启智
思政课之美是建立在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基础之上的,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元素,利用编制案例、讲述故事、议学活动、项目驱动等方式将高中思政课中的课程情境、学科理论和思维逻辑进行呈现,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综合情境、学科理论和思维逻辑形成美的体验,并逐渐形成、深化、发展自己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
1、体会综合情境之美
思政课的综合性体现在情境创设之中。情境不仅是传递知识的必备要素,也是展示学科之美的重要载体,某种程度来看,教师创设情境的过程是将学科知识对接学生生活、情感、生命的过程。高中思政课的情境除了形式单一的简单情境之外,也有形式多样的复杂情境,设置复杂情境不仅需要教师根据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及科技等素材进行综合汇总,还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经典文化、经典文学著作、自然风光、历代历史成就、现代科技成果等文化资源中汲取素材。
创设情境的感性素材可以带给学生感官的刺激,凸显形式之美。高中思政课还可以通过议题教学、互动教学等深度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挖掘情境所折射出的思想之美。以高中学生喜欢的红色影视作品为例:红色电影多以革命为题材,充分展示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带领广大人民进行斗争的历程。其所具有的故事性、直观性和感染性在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建国大业》等电影全景式地展示了建党、建军、建国等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很多片段,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思想、内容上相契合。截取部分情节和桥段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影视片段、台词独特的叙事方式使学生在历史纵深中体会革命将士所具有的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之美,在赏美过程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2、体验学科理论之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并不是要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高中思政课的学科理论包括经济理论、政治理论、哲学理论、法律理论等方面的理论,贯穿其中的主干内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政治性、思想性、学理性于一体。这些学科理论既有厚度、又有深度,学生虽然常有难懂晦涩之感,如果老师能够创新阐释、研究的方式,带领学生从严谨、精妙、真实等维度进行审视、解读,便不难发现理论之中所蕴含的美。
通过开展与信仰对话—经典著作诵读活动,引领学生在深邃的理论内容中感悟理论表达方式的特色所在,感悟理论之美在于真实,在于透彻。“美在真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新版高中思政课教材多处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论述,他们的语言真实生动,每每提及到劳动人民时,都能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他们对于贫苦人民悲惨生活的深切同情,而提及资本家时,语言如匕首投枪,十分犀利,充满着憎恶。“美在透彻”,学科理论的透彻性体现在理论能够论述清晰、观点明细,不仅能看透,还能说透,不是遮遮掩掩,而是一针见血。关于一百年来党的宝贵经验和胜利密码,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论述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字字千钧,直指本质,人民就是党的力量源泉,百年成就就是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总书记朴实的论述洞彻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令学生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理论之美亦是理性之美,需用求真之心才能发现其本真的生动面貌,用彻底之功,才能在找寻到与理论的情感认同。
3、体悟学科逻辑之美
思政课的思想性体现在学科思维之中。高中思政课是由若干学科构建而成的综合课,因此从内容维度看其学科包括了经济思维、政治思维、法律思维、历史思维、哲学思维等思维方式,通过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和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来实现的。
彰显历史逻辑的有序之美。高中思政课注重能力,新课标以核心素养立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教师在领会教材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由浅入深,由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认知过程进行教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引领学生认识到高一的学习内容既是本册教材的逻辑起点,也是整个学科的开端,以时间为轴深刻叙述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以时间为序,亦可以空间为序,让学生讲清、讲好、讲透各个阶段的时代背景、历史特征和主要矛盾,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彰显抽象概括的整体之美。高中思政课追求本质,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学中需要教师利用大单元整合、大概念综合等教学方法,开展聚类分析,引领学生在分析、比较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思政学科之美。一是厘清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教学中,可以通过“合并同类项”的方式,引领学生从最近发展区中找寻到相近、相似或相同内容,对其进行重构,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编制知识轴等方式把相关内容构成新的体系。二是超越具体表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深度学习提倡学生超越表象,在深层发展区进行探索。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按照“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的进阶思维过程进行思考,逐步形成抽象能力后,在引导学生形成对于知识本质的认识。
彰显综合思维的立体之美。高中思政课结构清晰,高中思政课的内容从知识维度来看是以结构化、系统化的方式呈现的。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从时间、空间、主体、职能、背景、过程等多重维度实现知识、能力、思维的多向面联结,使之形成“知识链”“思维链”或“知识群”“思维群”。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思维导图,构建导学案,主动实现知识与思维的重组、联结,通过“瞻前顾后”,将同类化、同质化的内容串联成“类”知识,使学生在整全的视域内实现知识的整合和迁移。通过“左顾右盼”,牵引学生跨学科进行整合,利用语文、历史、地理,甚至是数学、物理等理科的思维模式思考政治方面的问题,打破知识“链状”结构,将知识构成“立方体”。
三、美在“润心”
笔者所在学校以“润心”为主题、打造了以高中思政课为主干学科,“文史哲”为协同的学科教学美育活动体系和社会实践综合活动体系,通过开展系列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美、体验美。
1、学科教学活动塑美
利用活动型课程开展高中思政课教学已经成为本轮课程改革的重点,活动型课程除了传统的“小组合作”“组内探究”“研究性学习”等形式以外,还增加了“议题探学”“学科游戏”“辩论活动”等活动形式,在各类活动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思维碰撞中激发美的愉悦体验。通过整合,鼓励开发“思政+学科”组合式活动,借助其他学科的思维和特点找寻美育元素,开展综合育美。
“思政+语文元素”寻美。引导学生从历史作品和现实生活中找寻美学元素,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借用语文课与“赋”的相关知识,带领学生赏析“丹东赋”,请学生仿照古人方式为“丹东赋”作曲,赏析新时代歌曲“丹东谣”歌词,用古今词赋为思政课堂渲染情境,故乡的自然风光、文化习俗都跃然于课堂之上,呈现出极强的画面美感。巧借语文学科深微的内容、朦胧的意境、纤柔的意向使学生在思政课中找寻文字与音乐之美。
“思政+历史元素”探美。高中历史课常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通过历史剧的教学模式进行主题教学,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保持了学生的乐趣与童趣,教学效果较好。高中思政课可以将历史剧的教学模式植入到课堂之中,如采用单元整合的教学模式将党执政的历史时期(“革命时期”“建设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中发生的巨大变化,请学生以话剧、小品、诗朗诵等形式进行呈现。让学生立足家乡,围绕山乡巨变讲述不同时代所发生的变化,
体会党的执政是历史的选择。活动中同学们自己编写剧本、布置场景、租借服装、配乐解说,学在其中、乐在其中,陶醉其中,在不断超越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探索历史规律之美。
“思政+哲学元素”赏美。以“润心”为理念的思政课力戒强制灌输,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接受规律。《哲学与文化》作为高中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引用大量寓言故事、名人名言、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通过对真理的探索、对意义的追寻,进而铸就学生精神世界的充实,赋予学生对智慧的热爱,对生存意义的丰富。教师可以借助教材或生活中的案例将隐藏在教材之中的思想内核、精神实质、价值导向给学生讲透说清,利用哲学的追问功能,引领学生激发思考的天性,以更宏观的视野,赏析生活之美。
2、社会实践活动育美
学者马维林认为,要在学生身上发生高阶审美,就必须要创设学生能够具身体验的学习空间和机会。笔者所在学校以“润心”为主题,以项目化教学为推动,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具有特色的“思政+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形成培育美的课程思政体系。
从时间维度进行活动设计。为了防止课程活动“昙花一现”,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学部门联合学生发展、团委等部门以年度为周期对思政课程活动进行整体设计,再根据特殊节点对活动进行补充设计。采取互动式课堂教学、主题式学习、项目化学习等方式,有序化、系统化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照新课标,围绕教学主要内容逐月推进,既能凸显教学主题、又能彰显鲜明的育人特色,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反思所学知识,推动学科核心素养和美育素养的双培养。现已成功开发了“DIY农业种植体验”“毕业生跳蚤市场”“社区志愿服务”等品牌活动课,通过深度挖掘劳动、信仰、党史等介体的育美功能,向学生展示了精神之美、文化之美、历史之美。(见表)
以空间场域进行活动设计。实践性是高中思政课的重要特征,充分利用本地特色场馆开展研学活动赋能高中政治课教育教学,可以丰富课程资源,延伸思政课堂场域,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促进学生培育美学素养、提升美学思维,增强感悟美的能力。辽宁丹东作为抗美援朝精神的策源地,学校依托抗美援朝纪念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高一年级实地参观、高二年级寻访体验、高三年级探究写作,让学生在特色思政活动中传承红色基因,以革命精神之美沁润青年学生。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到派出所、法院、检察院、禁毒基地进行职业体验活动,学生们参与案卷制作、旁听案情分析、锻炼写作法律文书,在活动中深化践行所学法律知识,感悟法律职业的庄严神圣,以法律职业之美助力学生生涯规划;学校还利用科技馆、图书馆、朝鲜族民俗文化馆及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等场馆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科技教育、民俗教育及历史文化教育,使学生能够在不同文化的交织中丰富阅历、开拓眼界、感受成长之美。
(文/卫齐 作者单位:辽宁省丹东市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利明. 铸魂育人的文化之维[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 36(6):137-141.
[2]李慧玲 孟亚.课程思政:回归“铸魂育人”价值本源[J]. 理论导刊, 2020, (10):114-119.
[3]双传学.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美[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第29卷(6):118-124,179-180.
选自《平安校园》杂志2023.03(总第2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