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4-12-12 10:03:56
摘要: 新一轮的教材选择中,部编版教材脱颖而出,并在全国多地推广应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落实了新课标要求,更注重语文素养系列发展。为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学校逐步加大了语文要素落实力度。本文以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为研究对象,结合课后习题,制定出了几条落实语文要素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部编教科书;课后作业;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是语文训练基本元素。教师以课后习题为支点,挖掘与落实语文要素,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端正学习行为,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目前,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在编排上加大了阅读习题占比,关注了学生思维发展,并在细微处引导家长与教师通力协作,达到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以下内容分析了小学语文部编版课后习题编排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落实语文要素的策略。
一、语文要素概述
语文要素是锻炼学生语文素养的支点,涵盖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以语文要素为支撑,有利于教师明确教学目标,解决了教师教什么的问题。通过贯彻与落实语文要素,提高了教学活动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循序渐进端正学生学习行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鼓励其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探究新知,全面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力、表达力、写作力等综合素养,启迪学生善于观察与思考,强化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间的联结,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语文要素认知不足,未深度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致使其在贯彻与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质效。
二、语文要素落实中的挑战
(一)对精准解读语文要素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
与他版教材不同的是,部编版三年级以后的教材在单元扉页上明确了单元涵盖的语文要素。组织教学活动前,若教师未在教学前的准备工作上下功夫,未解读语文要素内涵,则无法理解教材编排意图,发挥不出语文教材价值。比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为“想象”。因部分教师未深度解析此项语文要素,无法将此要素落实到后续阅读教学中。若教师未结合语文内容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则不利于引导学生想象,或者未能在循序渐进中训练学生想象力,学生不懂得如何运用想象力去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二)对联结阅读与表达要素提出了更高要求
部编版语文教材课后习题中,朗读与表达是常见的两大语文要素,并注重强化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间的联结。比如,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为“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面描写与感受人物的品质”、“学习从多个角度分析人物特点”。两大语文要素融合了写与读,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然而,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未合理把控单元中各要素间的读写关联性,牵强地将语文要素关联在一起,反而降低了教学质量。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为“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两大语文要素间的读写关联性并不明显,却有部分教师牵强地将其联结在一起,使得教学活动过于生硬,影响到教学质效。
(三)需教师充分关注语文要素间的阶梯性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语文要素以多个知识点与能力训练模块分布在各个单元中,并遵循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的编排规则,有序地分布在各单元教学内容中。语文要素间具有了一定的关联性与阶梯性,形成了内在能力体系。从培养观察能力角度来看,语文要素间的阶梯性呈现出:“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此种编排方法下,观察广度与深度呈现了阶梯性,凸显了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合理性。然而,教学实践中,部分语文教师将教学工作局限到某册教材,未从整体角度研究整套教材间的联结,割裂了语文要素间的关联性,不利于循序渐进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策略
(一)以课后习题为切入点,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课后习题中的语文要素遵循了学生认知规律与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可全面提高教学精准性。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可参照课后习题确定课堂教学目标。通过合理应用课后习题内容,对学生展开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知悉课堂学习中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学习哪些知识点,提高课堂学习针对性。比如,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文章为《我是什么》。教材中课后习题分为“朗读课文”、“读一读与记一记”两大语文要素。为辅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可将教学目标定位在掌握生字拼音与书写上,引导学生认识“聚、硬、雹”等生字,熟记生字读音,为后续流利朗读打好基础。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可结合课后习题制作思维导图,将“我”在不同形态下的变化情况展示出来,使得学生得出“我”是谁,会变成什么这一答案。
(二)以课后习题为切入点,丰富学生语言体系
与其他版本教材相比,部编版教材加大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力度。从课后习题设置来看,教师可以课后习题为支点,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循序渐进中架构语言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帮助学生熟悉语言表达特点、懂得语言表达的是什么、怎么组合起来,并鼓励学生将掌握的语言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使得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体会出语言与实际生活间的联结。比如,在学习《田家四季歌》时,辅助学生运用正确的语言描述农业生产活动,继而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体系。教师可结合“读一读,记一记”课后习题板块,将课文中涉及到的播种、施肥、插秧等关键词汇书写到黑板上,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搜寻的图片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运用适宜的词汇描述图片内容,加深学生对农业活动的理解,促使学生在运用词汇的过程中完善其语言系统。此外,教师可结合习题内容,适宜开展劳动教育,使得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并引领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以课后习题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部编版教材在多数单元中设置了“朗读”这一语文要素,为教师向学生传输阅读技巧提供了便利。为提高学生阅读技巧,教师需认真研读课后习题,以课后习题为主线,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与赏析课文内容,使得学生懂得运用正确的词汇与方法将语文内容串联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提炼出课文中的关键性词汇与信息,辅助学生形成记忆线,使其全面掌握课文的基本情节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二年级上册一单元《小蝌蚪找妈妈》课文课后习题分为“分角色朗读课文”、“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读一读与记一记”几部分。为辅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教师可从习题入手,将课程内容中小蝌蚪各个阶段的形态、遇到过谁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图片形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词语将课文内容串联起来,辅助其讲出课文中的内容。此外,为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教师可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成员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有利于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并在趣味化的朗读氛围中感受文章内容与积累新知。在分角色朗读过程中,亦有利于学生抓住不同角色的特点,在循序渐进中熟记文章内容。
(四)以课后习题为切入点,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能力是检测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一环。为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强化语文知识与实践间的联结,教师可将课后习题作为切入点,为学生科学合理布置实践性作业,有序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相对应的理论知识。在组织实践性课后习题时,教师需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掌握的语文知识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有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智力,促使学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此外,教师需鼓励学生强化反思与自查自纠,结合课后习题过程中的不足,制定针对性的学习方案,实现查漏补缺、健全知识体系、积累实践经验的教学目的,继而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比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为“走向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在讲解完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以圆形为基础,由学生想象一下可将其变化成什么?学生会将其想象成太阳、月亮、向日葵、小兔子、乌龟等不同答案。面对这一开放性的实践性作业,学生可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自身所积累的知识展开创造性实践,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动手能力等多元化能力。
(五)以课后习题为切入点,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部编版教材在编排上加大了阅读、表达、写作等方面的习题设计占比,且部分单元的课后习题为学生设置了习作板块,旨在引导学生在课后运用所积累的知识点锻炼写作能力。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锻炼学生习作能力,教师可将课后习题作为突破口,为学生布置写作型作业。如,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要素为“结合身边的人物,写一熟人的重要品格,熟人的一大优点与特点”。教师可结合习作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小书虫、乐天派、智多星、运动健将、热心肠、小问号、昆虫迷等描写人物特点的词语。掌握了词语含义后,教师可由学生运用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词语描述身边熟知的人。通过将词语精准地应用到人物描写环节,有利于锻炼学生观察力、词语运用能力与写作能力。写作完成后,教师可鼓励学生与其描述的人沟通与交流,来听听被描述的人有什么看法,以此验证学生的描述是否正确。学生在参与习作的过程中,懂得了从生活中取材进行文章创作,并体会到写作的乐趣,养成用笔记录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
(六)以课后习题为切入点,丰富学生词汇体系
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拥有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可为学生顺利参与其他学科教学活动奠定坚实基础。在小学部编版课后习题中,有多个单元为学生设置了阅读任务,重在为学生提供阅读机会,辅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例如,一年级上册《秋天》课文后的课后习题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全面落实这一语文要素,教师可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带着学生朗读一遍课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着重讲解课文中生僻字词的发音。朗读完毕以后,教师可将课文中的“一”字重点标注出来,提醒学生注重“一”字的不同发音。此篇文章中,“一”字出现了三种读音。因此,朗读过程中教师需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区分“一”字的不同读音,使得学生理解不同情境下同一个字的发音区别。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落实语文要素是教师锻炼学生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理解能力等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中,仍不乏问题的存在。因教师对语文素养存在认知上的不足、未有效联结阅读与表达要素、未注重语文要素间的阶梯性等问题的存在,直接降低了语文要素落实质量与效率。教师可从课后习题入手来明确教学目标,从听说读写等多角度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活动,以此提升语文教学针对性,并实现提高课堂教学质效、增强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
(文/罗晓辉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沙石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余琴. 语文要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 语文建设,2021(8):4-7.
[2]潘阳. 小学语文教材(一上)苏教版和部编版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8.
[3]肖婷婷.浅谈小学语文各学段教学的优化策略思考[J].小学生(上旬刊),2022(04):19-21.
[4]赵钰莹.聚焦语文要素 优化语文教学[J].名师在线,2022(20):28-30.
选自《平安校园》杂志2023.03(总第2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