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4-12-16 12:29:57
12月7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十一届年会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教育的民间智慧与探索”。国内著名的教育学者、经济学者及来自国内创新学校、学习中心和乡村学校的创办人,一起分享了他们的前沿思考和实践探索。
多年来,来自民间的教育者们一直在探索从形式到内容的新教育模式。其中有注重制度创新的创新学校,也有致力于破解乡村教育问题的乡村学校,还有打破传统学校固有结构的学习中心。
教育应当如何适应人性的多样性?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项贤明在年会上表示,教育也应该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不同的个性和发展道路。然而,当前的学校教育往往采用统一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来教育所有学生,忽视了个体差异。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项贤明认为多样化是教育的必由之路。他呼吁教育体系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化,以适应不同人才的需求和发展道路。通过鼓励教育创新,我们可以为未来的教育做好准备,确保教育体系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在当天的活动上,10所学校(学习中心)的校长(创办人)用他们全新的教育实践模式,展现了当下中国民间探索教育多样化的样本。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认为,虽然正规教育体系与校外学习中心在形式上可能存在差异,但两者在探索生活教育、项目教育和任务学习方面是一致的,都是向着素养导向教育的方向努力。他指出,正规教育体系在改革中面临困难,但已经在尝试调整结构,减少纯粹的讲授式教育,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养。
张志勇谈到,校外学习中心对于一些在传统教育体系中被认为是“学业失败者”的学生来说,提供了一种新的成长道路。这些学生在应试教育中可能遭遇挫折,但在校外学习中心,他们的人生理念、学习感知等方面得到了提升,甚至超越了家长的期望。张志勇认为,这些经验可以为正规教育体系中的校长们提供借鉴,帮助那些被边缘化的学生重新找到学习的动力和方向。
(记者 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