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4-12-16 13:31:39
编者按:11月30日,由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主办的第二届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论坛暨2024全国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发布会在人民日报社举行。北京市通州区委北苑街道工委书记成前锋出席论坛并发言。
以下为发言全文。
北京市通州区北苑街道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四个老街道之一,辖区面积3.35平方千米,下辖13个社区、3个村,共有100个楼院小区,常住人口7.5万人,具有城市功能完整,交通便利、商圈成熟、教育资源富集、基础设施完善的特征,同时也面临着老旧小区多、背街小巷多、一老一小人口多等压力。
人们常说,“天下之本在家”。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北苑街道聚焦基层治理中社区志愿服务队伍老龄化、年轻群体对公共事务参与意愿低、渠道有限、动力不足等问题,以“儿童友好”为切口,依托辖区丰富的教育资源,自2017年启动“宝贝计划”项目以来,以孩子的需求和兴趣为导向,通过“寒暑假集中动员+日常持续教育”的动员模式,持续撬动家庭和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基层治理。七年来,街道开展志愿服务、职业体验、文化传承等8大类2600余场活动,吸引了19600多个志愿家庭近6万人次参与。在促进辖区儿童健康茁壮成长的同时,以“小手拉大手”模式打造出一个个党政有支持、社会有影响、儿童家庭有获得感的社会治理品牌。七年时间,街道志愿者平均年龄已从70岁下降到了45岁,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加入到自己家园建设之中,让儿童友好的成果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社会治理的资源库,形成了“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北苑模式。其中,我们的“等灯 等灯”文明交通引导项目荣获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金牌项目等荣誉。“宝贝计划”“遛弯儿计划”等项目荣获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北京市教育系统“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等荣誉。
需求导向优化硬环境,兴趣驱动提升软服务
北苑街道长期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依托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文化中心及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阵地资源,精心设计打造儿童之家、儿童书吧、家长学校等活动空间,推进成长空间友好。此外,聚焦城市建设“小空间”、儿童友好“大环境”,推进社区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街道国防教育基地、社区广场文化长廊、小区儿童游乐场等均以儿童需求为导向设计,营造了充满童趣、安全温馨的共享空间。
在推动服务友好方面,街道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在地区精心策划开展儿童友好服务活动。持证的儿童社工本着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的工作原则,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让孩子们在趣味十足的实践中认知、感悟与升华。如,2024年暑假推出“童参与 共治理”儿童议事会,50余名小议员通过议事的方式深入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并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培养青少年参与、发现、探索、思考的能力。如今,地区儿童累积志愿服务时长已经达到14万小时。
协同育人制度聚合力,家校政社共画同心圆
为有效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公共服务资源,在儿童活动志愿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北苑街道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探索完善制度机制建设,从活动准备、活动开展到活动结束全流程跟踪保障,推动形成了“政府统筹、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支持”的“家校政社”全链条育人生态链。
一是完善“三会”式共商制度,确保家校政社四方面沟通顺畅。每季度街道会组织辖区学校、社区代表及家庭代表召开问需会,会同家长和社会各方共同研究、推动破解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寒暑假前期邀请区教委、区妇联、团区委、区关工委等部门,以及辖区文化园区、教培机构等企业代表共同开展研讨会,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为学生参与艺术活动、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社会实践等提供全方位保障;节日节点及放假前召开发布会,发布特色活动内容,尽量保证消息全覆盖,凝聚“人人、事事、时时、处处”育人合力。
二是实行“1+1+N”的动员模式,确保参与度逐步提升。“1+1+N”即“一张清单+一个平台+N个社群”。每年寒暑假期前将街道和各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制成一张“社会实践教育清单”,通过学校和放假通知一起送到每个孩子手中,让志愿服务成为最行之有效的社会动员方式、家庭教育方式。一个平台即“和谐北苑”APP平台,推出了志愿家庭账户和邻里互助卡等功能,还实现了活动发布、线上报名、线下扫码签到、积分兑换等全流程数字赋能。N个社群是指对志愿家庭实行“社群化”运营,如今,街道已经建起四五百人的志愿家庭群10个,学校联系群7个,社区儿童活动群13个,凝聚起9200余个粘性强、活跃度高的家庭,长期参与公益活动和社区治理。
三是实行评价反馈制度,确保活动开展形成闭环。活动过程中关注每个孩子,实时通过微信群与家长们分享孩子表现,并将孩子参与活动的影像资料制成电子相册送予家庭。这些活动为辖区未成年人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和教育引导,儿童从被动参与到每场活动需要家长定闹钟“秒抢”,有效激发了年轻家长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和参与意识。此外,我们及时根据孩子对实践活动的掌握程度和感兴趣程度,不断调整活动形式和内容,确保每个孩子在实践中都有收获。
线上线下服务不断线,积分回馈激发新活力
儿童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带动全体家庭成员融入社区建设,有效解决了基层治理中社区志愿服务队伍老龄化、年轻群体抓不住、群众公共事务参与度不高等困境。街道聚焦基层治理难题针对性设计志愿家庭项目,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志愿服务品牌。“等灯等灯”文明交通引导志愿项目,用好玩有趣的“公益歌曲+手语操”陪伴行人与非机动车等候红灯,累积吸引了6000多个志愿家庭参与路口文明交通引导。“遛弯儿计划”呼吁儿童及其家长每天利用遛弯的时间,捡拾烟头纸屑等垃圾,争做环境保护志愿者,让家庭在持续参与中养成文明习惯。我们还进一步强化志愿服务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推出“和谐北苑”APP,结合街道重点工作发起了垃圾分类打卡、最美北苑人举荐、二十四节气小使者、运动捐步圆梦困境儿童微心愿等丰富的线上活动,通过资源整合、资源联动的方式,搭建线上参与平台、拓展活动参与途径,为儿童和家庭的社区参与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街道还依托线上平台,拓展延伸“双向积分+”党建品牌,形成了一套“志愿服务积累积分——积分回馈精品活动”的公益闭环,有效刺激儿童及其家庭更加主动参与基层治理。一方面将孩子的表彰放在学校,每年开学后给学校送去假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学生名单及感谢信和荣誉证书,并定制有孩子姓名的专属保温杯赠送给孩子以示鼓励,让孩子在学校有荣誉。另一方面将社会礼遇给予家庭,让家长在社会“有面子”。街道每年定期组织总结表彰大会,并建立志愿家庭服务台账,积分高者可享受辖区爱心商家提供的特色回馈活动,让志愿家庭公益付出实时得到回馈的同时,汇聚更多社会力量,目前辖区内外已链接230多家爱心企业提供了400余类志愿回馈服务。例如,由世界花样滑冰冠军佟健亲自给志愿家庭的孩子们现场指导滑冰技巧。国家大剧院《小王子》艺术沙龙活动邀请北苑街道优秀志愿家庭代表零距离接触世界艺术名家。街道还为志愿家庭优先开放文化中心的公益小课堂名额,比如书法班、篆刻班、古琴班、诵读班、科学实验课等。全年不断线的特色回馈活动,让志愿家庭的公益付出得到实时回馈的同时,汇聚起了辖区内外各类社会优质资源为地区基层治理增“效”力。
发挥儿童友好在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动员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党的执政根基在基层,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在基层,基层党组织是把党的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把各领域广大群众组织凝聚好的“最后一公里”。北苑街道从2017年开展“宝贝计划”以来,深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在传统的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体中探索基层政府的统筹协调、组织凝聚功能,创新机制,构建了“家校政社”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打破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相互孤立的“孤岛”式教育。同时,充分利用辖区教育资源与学校结对共建,以党建为引领,以党建协调委员会为抓手,有效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公共服务资源、在儿童活动志愿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政府独特的作用,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整合力量,提升工作效能。
借鉴古今中外的治理实践,立足现阶段发展实际,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时,要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儿童为切口,以家庭为支点,撬动全社会参与,推进德治建设,加强法治保障,提高自治水平,打造以家庭为单位的微治理工作模式,激发社会各主体责任感和参与活力,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社区志愿服务是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最常见的方式,传统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对年轻群体吸引力不足,且其参与志愿服务时间有限,难以调动其积极性。北苑街道聚焦志愿家庭服务,让志愿服务从“个体化”公益参与迈向“家庭式”公益参与,从“到场参加”式的公益活动变为“互动体验式”的公益活动。这种志愿服务的家庭化参与将个人、家庭融入到社区治理全过程,不仅助推儿童成长,而且也推动了家庭建设,为“由家而治”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空间,增加基层治理活力,构建起了“儿童友好”汇聚基层社会治理“家力量”的良好格局。
近年来,随着基层治理实践的不断深化与细化,一些地区出现了政府过度干预、大包大揽的现象,这不仅导致行政效率低下,还削弱了群众的主动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当前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政府往往面临着手段单一、资源有限、力量分散等多重挑战,单纯依靠传统行政手段已难以满足高效治理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北苑街道在“儿童友好”助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过程中,面对广大家庭大幅提升的亲子研学、兴趣培训等需求,探索政府与社会力量的有效结合,通过政府主动链接优质社会资源,以“家庭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的方式,不但满足了群众需求,提升了服务品质,还避免了政府“大包大揽”,实现了由政府公益向有效引导,再向市场化运营的平稳过渡,成为破解治理难题的关键。这一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看不见的手”引导资源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又要确保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保障普惠性、公益性基本权益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市场、居民、社会组织发挥更大作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以上是我们的一些做法和思考,今后我们还将充分发挥儿童友好在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动员能力中的重要作用,从保障儿童友好权力、促进儿童友好参与、拓展儿童友好空间、丰富儿童友好服务及打造儿童友好环境五个方面为抓手,持续探索“儿童参与”方式,以志愿服务撬动多元共治,不断提高地区基层治理水平,为全国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发展贡献北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