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平安校园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安校园

维护校园意识形态安全的价值与路径

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4-12-16 15:29:48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更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面对这样的形势,必须以确保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为目标,把政治安全放在首位,确保意识形态安全。

一、敏锐识别风险,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表现形式

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未停止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除了通过文化输出的方式传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以外,还披着学术交流的伪装在青年学者、学生中培植亲西方的代理人,在网上培植“公知”等代言人,鼓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2011年突尼斯“茉莉花革命”后,此类渗透活动更为活跃。美国前驻华大使洪博培在2012年竞选总统时甚至公开宣称:“我们应该联合我们的盟友和中国国内的支持者,他们是被称为互联网一代的年轻人。中国有5亿互联网用户,8000万博主。他们将带来变化,类似的变化将扳倒中国。”此外,境外宗教组织也不断通过地下宗教活动对青年学生进行宗教渗透,希望借此动摇党执政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不断加强,西方传统的渗透手段越来越无法达到其目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件和情报表明,敌对势力正在通过错误解读的方式,误导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诱导学生产生“极左”思想,妄图通过鼓动学生发起所谓“学运”、组织所谓“工运”的方式,破坏国家安全稳定,以达到中断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摇党的执政的目的。2020年5月4日,“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马特•波廷杰在弗吉尼亚大学米勒中心用中文发表了一篇演讲,将“五四精神”歪曲为“平民主义”,否定历史,诋毁中国,妄图通过歪曲解读五四精神,误导青年学生。2019年,敌对势力通过代理人,渗透学生社团,裹挟青年学生群体参与工人“维权”,严重威胁了社会安全稳定。

此外,教育领域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与教育相关的传统安全问题,很容易形成舆情热点,并向政治领域渗透,威胁社会安定和谐。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竞争的加剧,敌对势力对国内热点问题的翻炒从未间断。师生不当言论和违法行为、师德师风问题、学术不端行为、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等,经常成为敌对势力借机攻击党的教育和科研体制,抹黑我国家形象,攻击我国社会制度的借口。

二、深入了解风险,把握意识形态安全的突出特性

要把握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性。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而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核心是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最根本的就是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政治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政治安全,就会如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西亚北非“颜色革命”一般,使社会动荡、国家分裂,在精神和物质上对人民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政治安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保障,没有政治安全,就可能被引上“封闭僵化的老路”或者“改旗易帜的邪路”,中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程。

要把握意识形态安全的复杂性。在外部,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实力对比东升西降,世界经济转型调整深入发展,国际安全形势乱变交织,国际思潮出现逆变。在内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全局性、结构性的深刻变革。在这样的内外背景下,伴随着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人们思想意识更加多样、多变,主流意识形态将和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交织并存。

要把握意识形态安全的敏感性。校园师生群体的主体意识相对更强,在思考问题、表达观点、批判现实等方面更加积极甚至激进。在学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如果不能很好把握方法和尺度,极易衍生成新的风险。互联网信息时代,舆情传播、社会动员的力量显著强化,极易对现实问题和矛盾产生放大和催化作用。校园意识形态风险,通过传播、放大,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冲击。

三、综合应对风险,对意识形态问题“治标、治本、治环境”

针对妄图渗透颠覆活动的势力,要坚决抵制和依法打击。出台《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压缩西方势力代理人的活动空间,公安和国家安全机关对非法活动的坚决打击都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直接措施。在校园内,对学校师生的错误言论,要旗帜鲜明地开展斗争,坚决依纪依规进行处理。对课堂教学和论坛报告,要坚持“科学研究无禁区、三尺讲台有纪律”的要求,守好青年学生教育引导的课堂阵地。

“打铁必须自身硬。”维护校园意识形态安全,先要守好自己的思想阵地。必须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强化阵地管理,扩大主流声音。要发挥思政课程主阵地作用,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安全领域的体现和运用,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防止学生被错误思想误导。要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功能,将青年学生思想引领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信仰,坚定“四个自信”。

总体国家安全观揭示了安全的各个领域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各个领域有所不同、相互区别,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具有传导效应和联动效应。校园意识形态安全,不能单纯只看意识形态领域,也应该全面而系统地考虑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其它各方面因素:师生心理安全、实验室安全、科研安全、生产安全、消防安全、涉外交往安全、保密安全等等。实现校园总体安全,能够有效扼制负面因素产生的条件,铲除意识形态杂音滋生的土壤,更有利于维护校园意识形态安全。首都高校“平安校园”建设中,建立网格化管理工作体系,应用新技术提升风险预警和处置水平,调动师生参与形成共治共享、群防群治局面,这些做法都是在校园安全工作中得到验证的有效实践,收获了良好的效果。

(李曾 作者系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安全稳定工作部部长)

选自《平安校园》2023.04(总第257期)

(责任编辑:曹香凤)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