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4-12-17 15:26:43
文/张志英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既积极主动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特色,又有效维护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文化安全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文化安全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本文阐述文化安全的概念和特点,以明确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并提出一系列教学手段,探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文化自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一、文化安全的概念及重要性
文化安全包括文化主权、文化价值观、文化资源安全等方面,是确保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保持独立和尊严不受侵犯的重要精神支撑。面临外部意识形态渗透、消极文化侵蚀、文化自信和向心力缺失等威胁,维护文化安全必须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维护文化安全,具有深刻的重要意义。
首先,维护文化安全有利于提高文化话语权,进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权。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趋势加强,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和加深,文化领域尤其是网络文化领域已成为意识形态竞逐的重要场所之一。西方国家主导着全球语境下的文化话语权,维护、传播其意识形态,形成了时下文化话语权上“西强我弱”的局面。维护文化安全,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其次,维护文化安全,有利于提升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国家中,民族凝聚力突出表现为围绕着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所产生的一种向心力和团结力,表现为一种大局意识。比如,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就展现出高度的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而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最后,维护文化安全有利于增强文化认同,维护国家安全。文化认同作为国家文化安全的 “晴雨表”,是国家文化安全实现的基础。文化认同给国家的发展以驱动力,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支撑,是国家文化主权的集中表现,也是有效防止文化霸权的重要手段。一旦文化认同被动摇,就会影响国家的向心力,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发展稳定。
文化安全虽然是无形的,但在方方面面都对国计民生产生影响。维护文化安全,应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维护文化安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课文和维护文化安全充分结合起来,并通过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合适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用优秀文化滋润学生茁壮成长的同时,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履行应有义务。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维护文化安全的策略
(一)启发式教学培养独立思考
课文《圆明园的毁灭》运用反衬手法,将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和今昔的一片废墟形成比照,旨在让读者铭记屈辱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进而认识到腐朽的晚清政府保护不了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和动力,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发挥想象力,不仅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还能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进而维护文化安全。下面将详细说明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并结合文章《圆明园的毁灭》进行说明。
首先,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指没有固定答案并需要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问题。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例如“为什么腐朽的晚清政府无法保护圆明园”“如今我们可以保护圆明园吗”等等,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使命感。其次,设计启发式教材。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启发性和想象力的材料,如诗歌、童话故事或有趣的图片,作为教学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猜想和想法。对于《圆明园的毁灭》,教师可以展示圆明园的照片、当时的文物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这段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此外,开展启发性讨论也是有效策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讨论,通过小组或全班的讨论,学生可以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感受。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事实和逻辑角度进行思考。针对《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圆明园被毁的原因以及国家强盛的重要性。学生可以就自己的观点进行发言,从而培养爱国意识,激发爱国热情。
总之,启发式教学是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学策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设计启发式教材和开展启发性讨论,能够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意表达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圆明园的毁灭》这样的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联想和思考,通过互动、讨论和表达,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二)加强基础性汉字教育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长治久安,迫切需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发挥重要纽带作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综合实力,迫切需要语言文字事业提供基础支撑。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明传承的载体,是维护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更是确保文化安全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汉字教育的任务,在促进文化传承、维护文化安全上具有责无旁贷的义务。小学语文教师应强化汉字教育意识,创新汉字教学方法,成为维护文化安全的践行者、推动者。
以汉字“中国”教学为例,除常规的字音字形教学外,教师可以从“中国”两字历史教起,加强学生对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认知,培育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
“中国”两字的历史,要从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说起,何尊出土于陕西宝鸡,在其身上刻着有“宅兹中国”四字,这是现存文献中发现最早的“中国”两字。尽管在华复文明形成的初期,“中国”只是一个方位区域上的概念,但这种提法与国名“中国”的出现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关联。随着历史演进、朝代更替,“中国”一词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义,继而又被赋予了王朝统治正统性的意义。直到清末,“中国”一词被用作国名出现在官方正式文书当中。
以汉字“中国”教学为例,可以带动学生领悟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和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印象,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维护文化安全。这将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素养水平,同时也对守护中华优秀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小学生处在形成正确“三观”的重要时期,在语文课程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也有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我们要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穿育人全过程,为维护中国文化安全做贡献。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实验小学)
选自《平安校园》杂志2023.06(总第2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