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4-12-17 15:38:51
人民日报 《新安全》杂志社理论学习中心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文化之源
文者,贯道之器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比之为“根和魂”,喻之为“精神命脉”,视之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指出:“经济总量无论是世界第二还是世界第一,未必就能够巩固住我们的政权。经济发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国家能够称为强大吗?”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工程中,在贯彻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生动实践中,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中国方案中,无不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与创新发展,也无不印证着这样的判断——“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长河浩荡,在文化的轴线上,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高山巍峨,在精神的维度中,把握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融民族性与时代性于一体,融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于一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了文化坐标、精神旗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
座谈会上,谈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总书记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
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诚然,中华文明是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
这是多么宏阔的文化视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昭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气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现“以百姓心为心”的品格;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折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奋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行动,蕴藏“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深刻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内在贯通,使历史中国的深厚底蕴与现实中国的崭新气象深相融通,形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最新表达和理论上的最新概括。
这是复兴的文化气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将中华文化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融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高度的文化自觉、深沉的文化自信、勇毅的文化担当,把中华文化发展推向新阶段,激励着亿万人民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一席话,令人感慨万千。“平视世界”的自信,源自新时代我国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源自世界潮流浩荡向前的“时与势”,也源自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
当《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觉醒年代》《流浪地球》这些浸润着中华文化、饱蘸着中国精神的精品力作在海内外热播;当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日益走进人民群众心中;当历史学家汤因比预言的“人类的未来在东方,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的引领”正在变为现实,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思想飞跃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1年3月22日,正在福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熹园,纵论古今,阐明“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理。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厚的文化情怀,以高度的历史自信、坚定的文化自觉,推动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激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引领亿万人民迈向复兴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我们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谈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总书记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并给予生动论述——
“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
精辟的阐释,深刻的分析,指引人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种契合性,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与中华民族千年理想有机结合,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厚培中华文脉沃土;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礼乐文明有机结合,倡导“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构筑起党中央坐镇中军帐、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的政治秩序;
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民本思想有机结合,倡导“民为邦本、为政以德”,使我们党始终拥有执政的坚实根基和最大底气;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价值取向有机结合,倡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激荡起雄浑豪迈的中国精神;
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倡导“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为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提供了不竭的文化源泉;
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协和万邦的和合智慧有机结合,倡导“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引领新时代的中国携手世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
以古之规矩,开今之生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文化自觉
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这是沉淀历史智慧的精神瑰宝。“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是伟大创造精神的集中表达;“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是伟大奋斗精神的庄严宣示;“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是伟大团结精神的一脉相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伟大梦想精神的时代共鸣。结晶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积淀的历史河床之上,蕴藏在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之中,中国精神必将在复兴征程上不断发扬光大,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如天行健、如地势坤。
这是引领民族复兴的精神航道,“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炼了一系列内容丰富、气韵生动的中国精神,构筑了绵延中华民族历史、纵贯民族复兴进程、赓续民族精神血脉的精神谱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聚焦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充分彰显了中国精神的鲜明特征,集中体现了中国精神的风格气派,赋予中国精神以崭新的时代意蕴,使中国精神得到与时俱进的历史升华,在时代的回响中迸发出更加持久饱满的精神能量和实践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推进拓展之中,融汇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实践之中,体现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之中,让我们更加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回望历史,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用深刻的文化自觉唤起了亿万同胞的伟大觉醒。马克思主义以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对人类理想社会的追寻、对实现人类解放的实践,切中了中华文化的深沉脉搏,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激励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激励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激励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亿万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激励新时代的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文明如潮,浩荡弦歌。
新时代新征程上,一个重大论断引发强烈共鸣——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从过去到未来,一条脉络鲜明浮现——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标志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以文化之光铸时代之魂,以文化之风扬强国之帆,我们必将在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进程中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斗争壮骨气,打开事业发展的新天地。人无刚骨,安身不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今天,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拿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练就“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本领,在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冲锋在前、建功立业。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身处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推进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善于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才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奋进新征程,让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要进一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浩浩江河水,巍巍民族魂。“自胜者强,自强者胜”“千磨万击还坚劲”,映照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彰显高尚坦荡的精神境界;“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昭示忠诚坚贞的理想信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秉持仁、义、礼、智、信,推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导向。
在新时代伟大变革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气象一新、格局一新,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被彻底激活,在新时代展现出蓬勃生机、焕发出巨大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革命文化的刚健激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融为一体,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也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正确精神指引。
2023年5月,中国与中亚五国领导人“长安复携手”。在赠送中亚国家元首的礼品中,有一件“何尊”。西周何尊铭文“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迄今发现的最早来源。从昔日的汉唐气象、万国衣冠,到今天的大国风范、命运与共,一个千秋岁月、日新月异的中国,一种亘古亘今、推陈出新的文化,正以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展现在世界面前。
文明开新
浙江杭州,良渚遗址公园正门外,高达20米的雕塑“良月流晖”屹然挺立,顶端跳跃的火焰象征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新世纪之初,采石爆破声曾在这里此起彼伏。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良渚遗址调研,明确指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影响遗址安全的湖州德清县6家石矿场,关停有困难。”在场者如实汇报。
“明天,就去湖州。”习近平同志当机立断,次日就赶到湖州调研。很快,几家石矿场彻底关停。
青山还绿,遗址重生。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提前一千多年”。
溯源最深沉的历史,才能开启最长远的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论断、重要思想、重要观点。
在“天下第一雄关”甘肃嘉峪关关城,叮嘱“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在山西云冈石窟,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福建福州三坊七巷,强调“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归根结底在于铸就文化的新辉煌、创造新的文明形态。
历史告诉我们:近代以来,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华文明在探索中前行,各种思想流派、各种制度模式、各方政治势力轮番登台,但都没能找到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和有效办法,没有找到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有效路径。
现实启示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改造,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活力,铸就了中华文明新辉煌。
未来召唤我们:不能躺在中华文明的历史殿堂里当“啃老族”,而是要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也需要在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上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夏日阳光照耀着梁家河的黄土坡,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广场上,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当年,来插队的习近平问乡亲,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日子最好?
有人告诉他,就是“不再要饭,能吃饱肚子”,下辈子“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还有人使劲想了想,大着胆子说,“将来上山干活挑着金扁担!”
如今的梁家河,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乡亲们的“金扁担”越挑越稳。
一个小山村,印刻着初心使命,浓缩着时代巨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包含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创造,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作出了中国贡献。
马克思指出:“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
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为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提供中国方案。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
2015年9月,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讲坛,首次面向世界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着对“和而不同”的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民族鲜明的价值追求延展至世界维度,实现中外话语体系在价值观领域的开创性对接。
2023年3月15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15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领导人相聚“云端”,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今天的中国以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出时代强音。
在新的历史起点,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巍巍华夏,壮丽山河。翻开历史长卷,在水墨丹青中感受“弦歌不绝”的传承,在龟甲木牍里激发“思接千载”的心绪。数千年传承不息、一代代薪火相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时间的长河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一种文明“亘古亘今”,一个民族“日新又新”,能量正蕴于此,奥秘正藏于此。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文明立世,文化兴邦。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选自《平安校园》杂志2023.06(总第2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