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平安校园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安校园

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学校教育的思考

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4-12-18 15:01:20

杨巧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无论站在战略高度,还是着眼现实需求,把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学校教育都是应有之义。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时代内涵

简言之,把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学校教育,要整体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形成背景及发展演进,深刻理解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核心要义,准确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这一原则。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及演进脉络。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实践中孕育生成并不断发展,它是指导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2014年4月15日,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这是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科学内涵的首次阐述与科学界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我们党对国家安全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和境界,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以专章形式,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加以全面阐述,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要义。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是将人民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必须紧密团结依靠广大人民,国家安全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人民一旦失去国家的安全保障,幸福则无从谈起。同时,人民是国家安全的坚实后盾,应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不断提高人民的安全感和获得感,进而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学生作为青少年群体,充满朝气和活力,也充满着不确定性,更应重视对于他们的思想政治引导,提升他们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意识和分辨能力。在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忠实践行国家安全为人民的初心使命,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安全的目的,二者相辅相成。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和关键。没有安全的发展,就没有确定性、没有可持续性的发展。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既要大力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也要夯实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社会基础。总体国家安全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其内容不断丰富和拓展,我们要整体把握、动态看待国家安全问题。近年来,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时期,不确定、难预料的因素增多,在我国海洋、生物、网络、意识形态等领域,危害国家安全的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都可能发生,我国国家安全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鉴于此,统筹我国发展和安全,面对国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应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科学研判所面对的世情、国情和社情时势。一方面,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交织叠加,安全形势异常复杂多变;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安全的交融性、互联互动性不断增强,各国不可能独立于全球环境之外,解决安全问题需协商合作、携手共进。

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学校教育意义重大

基于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安全形势,各种风险考验与重大挑战并存,维护国家安全、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十分重要。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学校教育符合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增强人才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为国家安全提供保障的重要举措。实践中既要大力增强学生群体国家安全的意识和素养,也要着力夯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地的根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学校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新时代需要新安全,新安全呼唤新担当,新担当依靠新青年。培养一批具有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新时代青年,对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意义深远而重大,学校作为教育学生成长为新时代青年的主阵地,责无旁贷。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新时代青年要有勇于、敢于、善于承担保卫国家安全的能力,信念坚定,始终不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历史经验表明,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并赋予人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是党坚守初心使命、永葆生机活力的关键。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应将历史主动精神转化为学生的责任担当,这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导向,也有利于树立学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强化大中小学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内生要求。加强大中小学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做到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三观还未完全成熟,在如今互联网、自媒体极大丰富便捷的环境下,学生极易成为敌对势力渗透的目标。无论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的选择,还是教师自身安全素养提升方面,都应下足功夫。同时,学生在面对一些安全事件时往往敏感性不高、缺少必要的国家安全知识,易发生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因此将总体国家安全观合理地融入学校教育之中,加强对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形势紧迫,势在必行。

加快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学校教育是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的现实要求。科技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引擎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科技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历史经验表明,试图将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寄托在没有自主创新的“国际合作”上往往是徒劳,很容易遭遇“卡脖子”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是买不来的,因为创新能力包含很多隐性知识,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靠的是关键核心技术,必须依靠自主攻关和自主创新。当前的国际背景,外部环境风险陡增,如果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将无法有效应对国际竞争,更无法有效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自主创新只有通过内部创新能力提升来实现技术突破,才能逐步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四五时期’,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学校。通过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学校教育,为党育人、为国选才,增强人才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国家才能有安全保障的力量。

多点跟进: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学校教育实践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着力实现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学校教育之中。如何使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学生的思想,成为学生的内生动力和政治自觉,可以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创新学校办学理念,调整教师教学计划,增强教师知识储备,提升学生学习自觉性等多条路径实现。

遵循国家安全系统性特征,实现总体国家安全观大中小学全覆盖。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安全的系统性、全面性、持续性。全面贯彻和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应坚持大安全的系统观念、加强全局性谋划、践行整体性推进,将维护国家安全贯穿于党和国家工作的诸多领域的各个方面。早在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构建完善国家安全教育内容体系、研究开发国家安全教育教材、推动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等8项重点工作。但各学校在整体规划、资源投入以及评估体系等方面还不完善,今后应加强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教育体系,把国家安全教育覆盖到国民教育的各个学段,并将安全内容融入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层面,让安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实现国家安全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头脑,不断提升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强化责任担当,筑牢国家安全防线,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创新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安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学校是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重要场所,校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学校应着力从教学理念、教育资源和师资配备等方面加大投入,将学生所学课程作为学校培育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形成的主要方式与关键环节,既要突出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导向性,也要加强授课教师自身的国家安全知识建设,使教师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宣讲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在落实国家安全教育方面的领导作用。由于总体国家安全观涉及学校组织管理的各个方面,关联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诸多事项,统筹协调的任务只能由党组织部门承担。二是积极探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国家安全重大需求,深入探索交叉学科的办学新途径,让国家安全学科在一些综合性高校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通过学位点建设,加快引进和培养国家安全的专门人才,通过在试点单位开展跨学科和跨学院的国家安全博士、硕士培养探索,做好国家安全教育相关专业的师资培养与储备工作。三是加大国家安全类科研项目的经费支撑,强化国家安全学科的产学研一体化推进,让教师和学生去国家安全教育实践基地参观展览和现场体验,开展线上线下的技术论坛和研究成果交流,号召专业教学人员积累并分享国家安全教育案例。四是强化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内容在各专业学科中渗透。不同学科特点不同,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融入时应以学科角度切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比如可以创作关于国家安全内容的影音作品,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慕课等形式在网络平台共享优秀课程资源。

践行“大思政”理念,发挥课堂教学作为安全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利用“大思政课”来武装学生的头脑,着力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想基石。践行“大思政课”授课理念,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强化授课教师的导向作用,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建构总体国家安全观意识培育的价值体系。将感性教育模式同理性教育模式融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安全意识教育,不断提高总体国家安全观内容在思政课中的占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新编教材或修订教材时要强化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落实,将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学校现有的相关课程之中,对已有课程进行丰富和充实。在思政课堂上讲解国家安全教育相关内容,教师可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采用多元化教育手段,创新教育形式,均衡分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注重课堂教学效果的考评与反馈。利用主题班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和了解国家安全知识,生动的实践事例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认同感,进而提升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加强教师自身能力建设,从供给侧发力不断优化课程内容。教师应全面学习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发展历程,学习生动案例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简化传达方式,多思考、多领悟、多行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优化课程内容,将最新的理论成果和经验财富,与时俱进地融入思政课的课程体系之中,努力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让授课内容既体现大安全的理念,又贴近学生生活,灵活运用“三微一端”等新媒体手段,举办公开课、视频、案例、调研、讲故事、经验分享、知识竞答、有奖征文、成就展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不断强化班主任、辅导员的思想骨干作用,形成榜样示范,筑牢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基础,发挥其自身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鉴别能力。

着眼学生群体,重视学生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肩负重任,关乎我国未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学生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总体国家安全的过程中,需重点发挥其个性优势,激发其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当然,构建学生安全意识、培育共识的前提,就是学生对总体国家安全观内涵的理解和认同。实践中,通过教师辅助和家庭影响,在舆论的良性引导下,学生可以不断提升对国情、民情和社情的认知,学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和了解世界,从生动事例中学习经验,从历史规律中汲取努力向前的力量,自觉成为国家安全实践的坚实捍卫者,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

选自《平安校园》2023.09(总第262期)

(责任编辑:曹香凤)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