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智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

共同富裕的中国实践

来源:民生网2024-12-23 13:09:09

共同富裕内涵丰富,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则是对应着许多不同层面。中国从诸多层面入手,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通过高质量发展来实现共享共富,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并且超越于西方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新路。

缩小区域差距领域

区域差距是中国发展差距的主要体现之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短板。中国主要的国情就是国土广阔、人口规模巨大,因此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极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缩小区域差距放在重要的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个省份积极探索、研究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路径,从顶层设计到落实执行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通过“山海协作”工程、优化区域战略布局、结对帮扶、生态富县等具体实践做法,形成了一批缩小区域差距的可以复制、借鉴、推广的典型案例和实践路径。作为共同富裕的先行示范区,浙江在“先富”的路上探索做起了“共富”的答卷。“千万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农村落后破败的发展面貌,实现了城乡互融互通、协同发展;“八八战略”实施二十多年来,浙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2021年6月,浙江被确定为共同富裕示范区,短短几年,浙江跑出了高质量发展“加速度”。浙江坚定践行“山海协作”战略,具体形式从最初的加强基建、结对帮扶、产业支持,到后来的“飞地经济”等,核心要义都在于促进经济发达地区与省内山区的协作共富。这也使得浙江省内各市的差距逐步缩小,发展较为均衡。

缩小城乡差距领域

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着力破解城乡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难题,通过城市和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协同推进与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有效解决地区差距、工农行业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从而形成城乡共荣、工农互促的城乡关系新格局,彻底破除已逐步松动的城乡二元结构并助力农民持续增收。我国各地在促进城乡融合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如广东省江门市推动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县域、镇域经济发展为重点,提升小城市周边整体发展能力。通过建设特色小镇,把乡村特色资源在空间上进行集中和集聚,从而实现单向城市化到城乡融合的转变。山东省诸城市突破基层组织建设中“就城市抓城市、就农村抓农村”的传统模式,探索推行城乡党组织联建,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对城乡各类资源要素进行有效配置。有力解决了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城乡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发展不平衡问题。这些地区深入推进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城乡空间融合、加速城乡产业融合和畅通城乡要素融合,为其他地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可靠经验。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领域

收入是反映富裕程度最直接的指标,完善收入分配体系、缩小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保障,是应对和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一环。当前我国整体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区域间、城乡间、群体间的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但是在绝对值上差距仍然较大。浙江近年来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使得整体的收入差距处于合理区间。2022年,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0,比上年缩小0.04,比全国城乡收入比低0.55,已连续10年呈缩小态势,收入分配格局不断优化。收入差距缩小的背后离不开浙江省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浙江省深入改革创新,聚焦“提低”“扩中”,不断优化财富分配合理调节机制,不断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保障低收入群体增收,以“先富”带动“后富”,有效地促进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加,率先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

公共服务优质共享

基本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是表现物质富裕的重要变量,体现了社会普遍富裕的程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旨在针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有效性不足、获得感不够等问题,为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提供保障。如今我国进入发展新阶段,公共服务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条件深刻变化,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此,各地区在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河北省巨鹿县围绕农村老年人的医疗养老等保障问题,深度整合全县资源,探索出切合农村现实情况、供需衔接方便、农民负担得起的“医养一体、两院融合”的农村养老新模式,并推出长期护理险作为补充保障,构建起多元化医养结合服务保障网。河北省阜平县针对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突出问题,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实行全域校长轮岗制,在教师的晋升考核中加入乡村学校任教经历要求,确保了城乡师资力量相对均衡。

精神文明建设领域

推动人民精神文明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来看,就要做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统一。近年来,全国各地严格按照党中央关于精神富裕的指示要求,结合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民风民俗,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第一是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培育文化品牌。各地通过政策支持、投入资金等方式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一方面与旅游相结合,打造地区文旅品牌,在提高物质收入的同时提高精神文化水平,以旅游带动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宣讲,将本地的这些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深入人心,从而提高精神文化水平,推动精神文明富裕。第二是打造乡风文明,发扬家风文明,打造社会榜样。中华文明的根底在于农耕文明,根源在于乡土文化,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承载单元是家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家风。打造乡风文明,加强乡土文化建设,可以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使得农民群众提高精神文明水平,自觉摒弃盲目攀比、封建迷信、陈规陋习等不良风气。第三是整合社会力量,倡导文明志愿服务。通过党员干部、大学生、退伍军人等社会力量,实现“壮有所用”,倡导这些社会中坚人群组建志愿服务队,帮助这些社会弱势群体,从而实现“老有所终,幼有所育,鳏、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以文明志愿的手段来实现中华民族对于大同社会的追求。

生态文明建设领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现代化征程中的重要内容。共同富裕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二者协同推进,生态文明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物质载体,是实现高质量共同富裕的坚实保障,同时共同富裕的渐进实现才能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各地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共同富裕实现,探索出了诸多成功经验。例如陕西省平利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丰富的先天条件与历史文化渊源深厚的比较优势,谋兴茶产业,并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园区的承载示范带动作用,打造特色园区,依靠科技和人才双轮驱动,精细化茶产业深入发展,并不断优化提升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远播“名茶”品牌,并结合茶产业自身特点,促进文旅多产业融合,真正实现了两山理论下“因茶兴业,因茶致富”的双重效益。浙江省安吉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坚持理念生态化、生态资源化、资源产业化、产业绿色化,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社会治理领域

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不断创新和深化社会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和谐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驱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建设进程。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各地区以社会治理改革创新为抓手,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探索社会治理新经验,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和谐平安的社会环境,如江苏省昆山市吸收“枫桥经验”,开展非诉讼纠纷调解服务工作;广东省新会区创新开展农村积分管理项目;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通过数字赋能构建社区治理服务新模式。这些地区积极探索与共同富裕内涵相匹配的社会治理经验,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社会治理领域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为其他地区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有益经验。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研究”(编号:22ZDA091)阶段性成果。)

(作者:张琦,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万君,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宋志杰,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