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4-12-23 15:07:07
赵金霞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强化课外阅读已被提上了学校教学工作的议程。然而,让人遗憾的是,时下部分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却是数量少、质量浅、少积累、多浅尝辄止;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即便偶有主动涉及“课外阅读”的,也多限于作文辅导书和百科知识之类,依旧缺乏足够的广度和深度。为人师者,应该不拘于课内教材,积极倡导真正的课外阅读,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指导。
回归课外阅读的“真”。从古到今,阅读都存在着功利与非功利的区别。古代科举取士,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阅读感言;现代,随着电视网络的介入,本来有限的阅读很容易就被赋予浓厚的功利化色彩,那种真正对知识的渴求和对阅读的享受,成了“稀缺品”。部分老师在引导孩子读书时,常会把一些功利性语言灌输给学生:“你的作文写不好,赶快读这本作文书”“你考试不好,快读书”“多读书,学习的成绩才会提高”……如果孩子对读书存有功利性心理,读书的乐趣也将消失殆尽。美国图书馆学教师苏珊罗森韦格就曾说过:“如果您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回归阅读的“真”,就应该完全出于精神上的需要,追求纯粹的精神愉悦和满足。让孩子明白,读课外书不应急功近利,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能让我们的心灵滋润、知识广博,我们能够从中找到快乐、有所热爱,便足矣。
营造课外阅读的“境”。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普通的农民,大女儿考上了清华大学,小儿子考上了成都一所外国语学校。他的秘诀是:“把打麻将的时间用来和孩子一起学习。孩子学习的时候我就看书,有时候遇到不会的字还问孩子……学习讲究的是一种气氛。”诚然读书也应营造良好的氛围。有的老师平时一味地强调孩子要多看书、常阅读,但孩子却从没看到或极少看到老师在看书,这只会把孩子弄糊涂。心理学调查发现:大部分小学生的行为会受到老师影响。所以,教师要多和孩子一起看书,定期和孩子一起去阅览室读书,言传身教做孩子的阅读榜样,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情节或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讲出来,像朋友一样不摆架子,和他们一起陶醉在书的世界里,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培养出阅读的好习惯。
指引课外阅读的“路”。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曾指出:“如果你能引导孩子迷上读书,那么你所影响的不仅是自己孩子的未来,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下一代孩子的未来。”有了浓厚的阅读氛围,老师就要想办法引导孩子更好地走上阅读之路。
第一,选好入门作品。可以适当选取一些富有趣味的儿童文学,它们贴近孩子的口味,读起来轻松,不会给孩子很大的负担,是引领孩子走进阅读大门的首选。
第二,掌握阅读门路。达尔文曾说过,掌握了方法如同拿到了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当孩子已经走上阅读之路,老师就可以结合教材的特点,教予学生阅读方法。例如,圈批法,即对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和发人深省的语段进行圈画批注,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悟;摘录法,即鼓励学生随时摘录课外书中的好词、好句、格言俗语等;联想法,即依照目录内容,想象书本的大致内容;跳读法,即挑书本中最精彩的部分读等。孩子掌握课外阅读方法后,老师就可以向孩子推荐一些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童话,如安徒生、格林等人的作品,因为它们能引发孩子的兴趣,还有助于孩子明辨是非。
第三,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推动孩子阅读一种最实际的内生动力。教师可以向孩子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段,激发孩子的阅读欲望,如可以结合《将相和》《赤壁之战》的教学,进一步介绍《三国演义》的精彩内容,引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可以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从而引发孩子对知识的敬畏,对书籍的渴望,产生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愿望;还可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取名著中的精彩片段,将故事情节改编成短剧表演,请孩子扮演其中的角色,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家喻户晓的片段;针对童话故事类的课外读物,也可以让孩子将其感兴趣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出来。此外,可以让学生以手抄报、电子简报形式展示积累的课外阅读知识,从而更好地激发孩子的阅读欲望。
第四,结交阅读伙伴。孩子阅读的伙伴很重要,一定要支持孩子结交阅读伙伴。因为意气相投的伙伴能让孩子有交流对象,他们互相交换书籍后,可以扩大彼此的阅读范围,在互相影响中,书便越读越多,越读越有味。
提升课外阅读的“位”。孩子的年龄有限,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也有限,在选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有的孩子选择了武侠、言情小说;有的孩子喜欢读幽默小说,阅读的品位基本停留在轻松开心上;有的孩子则选择了新奇的卡通漫画书,不是读书,而是读图,他们的阅读能力便无法得到更好发展。因此,教师务必要当好学生阅读的指路人,让孩子明白经典名著与快餐读物之间的本质区别,矫正孩子浮躁的心理和行为。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推荐适合阅读的书刊,尽力提供一些能启发思考、丰富心灵的优秀篇章,只有选对了书,孩子才会在阅读中提升品位。
关注课外阅读的“公”。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常把关注点放在能手不释卷、读通读懂书的中等及优秀的孩子身上。一些学困生因为没有读书兴趣和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如火如荼的读书活动中只能备受冷落。其实,教会孩子阅读就是教会孩子终身学习的能力,指导课外阅读应尽可能照顾到他们当中的“阅读弱势群体”,关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程度孩子的阅读差异,多给阅读能力差的孩子“施肥”,尽可能扩大参与面,把“学困生”吸纳到课外阅读活动中来。在老师、家长的鼓励下,孩子自主阅读的兴趣会逐渐浓厚,阅读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延伸课外阅读的“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身边的自然、我们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一本需要孩子不断阅读、不断实践的百科全书。课余,教师可以带孩子走出教室,走进动物园,让他们探索自然奥秘,获取百科知识,认识万事万物的发展演变。教师应提倡孩子假期旅行参观、双休日户外运动,以提升孩子的生活情致。古话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每个人都处于社会中,孩子虽小,但终究要长大成人,融入社会。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给孩子一些正面影响,教孩子阅读好社会这本百科全书。
阅读可以益智,阅读可以怡情,阅读可以养德,让老师为孩子点亮指路明灯,引导他们在课外阅读这片热土上不断前行吧!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历山街道办事处振兴路小学)
选自《平安校园》2023.10(总第2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