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4-12-23 15:48:16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网格化安全管理职责体系课题组
在新形势背景下,安全是政治与大局,是稳定与和谐,是责任与担当。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不仅关系高校自身的建设发展,而且对社会繁荣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谋划校园安全工作,发挥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是构建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格局的重要任务。
当前安全稳定工作现状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中国建设及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以学校师生、居民为中心的安全稳定工作思想,统筹好学校建设发展和总体安全,切实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建立健全安全稳定四级责任工作体系
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二级单位的支持配合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安全稳定工作处致力于建立健全领导带头工作机制,构建以校领导班子落实领导责任、安稳重点部门落实监管责任、二级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和师生员工落实个体责任的安全稳定四级责任工作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安全稳定工作委员会、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安全生产工作小组等体制机制,着力实现“一安”目标——“长治久安”,打造高水平的平安大学和平安二外。
领导班子带头落实领导责任。一是将安全稳定工作纳入学校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的重要议题,及时传达上级单位关于安稳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以月度、双月、季度等形式召开学校常委会,定期研究安全稳定工作;以校长办公会形式不定期研究工程、项目等工作事项。二是贯彻落实安全稳定责任书制度,及时制定安全稳定工作任务责任要点,校党委书记、校长、各二级单位和部门层层签署安全稳定责任书,进一步压实年度总体责任。责任书内容随着国家政策、重要时间节点和重要安全稳定工作及时进行修订完善。
重点部门牵头落实监管责任。以安全稳定工作处、党委宣传部、网络信息中心等为重要部门,针对分管领域主动牵头落实监管责任。学校根据上级要求拟定年度安全稳定工作要点,通过任务清单形式下发至各二级单位,不断增强全体上下对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
二级单位主动落实主体责任。根据年度安全稳定责任清单和任务清单,各二级单位成立安全稳定领导小组和委员会,负责安稳主体责任的落实和安稳工作的统筹协调。一旦出现安全稳定事件,由学校领导牵头责任单位联合查处(如意识形态归党委宣传部,网络案件交由网络信息中心),相关单位、教职工安全员、学生辅导员充分发挥安全稳定责任传导作用,主动承担安全稳定监管职责。
师生员工自主落实个体责任。引导师生员工作为安全第一责任人,提高主动安全认知——思想上重视安全根基,行动上杜绝安全隐患,心理上筑牢安全防线。尤其是涉及意识形态问题等安全领域,针对苗头性问题要建立严格的防火墙。
(二)安全稳定工作“三性四化”纵向提升
新形势下的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抓紧抓细抓实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环节,学校全体上下需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安全稳定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推动安全稳定工作制度化、考核绩效化、品牌特色化、教育常态化,层层传导压实工作责任,全力营造大安全稳定校园环境。
推动落实监管机制。在学校党委的统筹下,为进一步落实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明确校园安全责任人,逐步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安稳部门通过学习、调研等方式借鉴并制定平安校园考核工作办法,通过建立8—10个一级指标、20多个二级指标对二级单位的安全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最终评选年度“平安部门”和“平安学院”。
建立绩效激励机制。一是加强绩效考核奖惩兑现。为确保学校安全稳定的有效落实,安全稳定处与组织人事部共同构建贡献、责任、任务绩效评定机制,以制度形式加以规范,以考核形式加以兑现,推动牵引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二是注重平安考核“双结合”。“平安学院”和“平安部门”的考核与全面从严治党考核、党建绩效考核相结合,着重突出安全稳定工作的统筹性、系统性和整体性。三是推动贡献指标正向加分。根据自身经验形成品牌和亮点,凝练成特色做法,以论文或创新案例等形式在媒体刊载发表,激励二级单位主动作为。在自我安全不出事不扣分的基础上,转向积极参与贡献加分,以安全教育为主线推动营造安全稳定校园环境、创新安全稳定宣传模式。
充分发挥专业特色。结合学校专业特色,组织退休老教授、专任教师共同翻译国家安全法知识竞赛答题并汇集成册,普及国家安全知识,强化师生国家安全意识,并将外籍教师、留学生纳入知识竞赛人员拓展范畴;发表“双创”(创造二外安全稳定环境,创新安全教育模式)安全教育品牌做法,以进一步探索大安全稳定工作格局的建立。
落细落实安全教育。以自我作为安全第一责任人,推动大家主动落实安全责任;以安全教育为主线,深化“大教育”理念。构建网络课程教育、安全体验馆、专家入校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体系,推动师生员工实现自我教育与组织教育的有效结合。具体做法有三点:
一是开展家校联动教育。与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安全教育告知承诺书,做好家长和学生的安全基本底线教育,提升安全“四预”能力——预警、预防、预测、预控。二是推动安全教育“两性三化”。通过课题研究,总结学校及兄弟院校涉及包括治安、交通、消防等层面的安全案例,将其与安全教育告知、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开发相结合,不断增强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安全教育多元化、立体化、实效化发展,使学生自我安全、自我教育能够有效落地。三是强化安全体验特色教育。2019年,学校建立以消防安全教育为主的安全教育体验馆,随着国家安全教育入课堂入头脑的要求不断提高,体验馆增设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反恐安全、生物安全等突出板块。安稳处利用国安局、公安局等外部载体优势共同设计,深入挖掘外部专家资源和资源支持,构建北京高校反恐教育基地、消防安全教育基地、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实现教育基地共建共享的同时,推动内外部载体充分发挥资源外联性和系统性作用。
(三)内外工作队伍融合打造“四位一体”安全工作机制
一是打造以保卫干部、应急指挥中心值守人员、消防安防维保队伍以及保安队为主体的内部管理体系。二是构建以学校领导班子、中层干部、院系安全员、辅导员为主体的组织工作队伍。三是延伸建设以学生宿舍长任安全员、班长任信息安全员的网格化工作队伍,保障安全目标、理念、任务、案事件查处和提示教育等工作有效落地。四是建立以北京市公安局文保支队、禁毒、反恐、电信诈骗、政治保卫、国家安全、意识形态、人民防线、交通安全、市级应急宣传、学会组织层面为主的外部专家顾问队伍,为学校提供信息支持、政策保证、事件查处的保障。
校园安全机制探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转变安全稳定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有效提升了校园安全综合治理水平。但高校安全工作千头万绪,新旧问题交织,目前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尚且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第一, 安全认知层次化明显。一是学校内部安全认知共识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现象。在安稳工作的精神宣贯、安稳形势的压力传导下,对学校安稳工作,学校党政主要领导、校领导班子、中层干部等层面较易达成安全认知共识;但在中层干部、二级单位及部门和师生员工层面,安全意识虽有所提高却仍有不足,尤其是落实安稳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上级政策的理解力和传达力乃至执行力上有所折扣。
第二,安全性主动思维意识较弱,校园主体的安稳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提高。从整体上来看,高校系统安全稳定形势和安全教育文化氛围有所提高,但个人、全体师生以及校内居民区的职能职责边界划分不够清晰,尤其是居民区作为校园一部分,在安全认识方面存在不足,在安全管理、安全责任等方面存在推诿扯皮现象。
第三,安稳队伍体系制约性较大。学校领导带头牵动、部门牵引落实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解决校园安全稳定问题,从而实现创建更高水平平安大学的目标。安全稳定责任体系和网格化四方责任机制虽已初步构成,但学校领导班子、中层干部、保安人员等由于主客观因素而导致的岗位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格局的建设成效。
第四,安稳思想与行动的匹配度较低。学校安稳工作面临任务重、责任大的挑战,各层级的职责边界和责任分工理论上较为明晰,但在实际协调配合过程中存在安稳观念不同、大安全认识不一、工作步调不一致、相互推诿、职责不清的情况。部分人员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存在安稳只隶属个别领导和个别部门的思想误区,对个人自身安全与学校共同安全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握不准,甚至出现明知故犯的现象,安稳主体在安全思想认知与行动上并未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有效转变。
安全稳定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大安全稳定工作的有效开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保安队伍素质不高。从低纬度来看,校园安全稳定的保障主要靠保安来实现,而当前高校安全稳定工作面临政治要求高、保安队伍素质不均衡的局面,导致学校在应急案事件处置上的反应速度上有所制约。目前,高素质、高学历安保人员较少,安全稳定工作队伍难,也对校园安全稳定的保证造成一定影响。
干部竞升渠道受限。安全稳定工作部门打破了原先决策边界认知的固定思维,有效实现位置突破,但依然存在矛盾多、纠纷多且人员工作参与度低的现状。相较学工部门,安全稳定工作队伍面临竞升渠道窄、事业发展空间局限的现象。安全稳定工作领域涉及点多,面广线长,人员队伍匹配度相对不足,安稳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受限。学校安全稳定工作部门班子直属配对因学校领导、中层干部队伍规划而制约,进一步造成高能力、有素质、敢担当的优秀干部不愿参与安稳工作。
传统惯性思维根深蒂固。部分传统保卫干部依然存有守现状的惯性思维和观念,缺乏对新形势的判断,不愿推动部门联动,在面对矛盾、纠纷、困难时有退缩,缺乏责任心和危机感,导致大安全稳定工作格局、大安全稳定工作文化、大安全稳定工作观念在短期内无法有效形成。
构建大安全稳定工作格局的对策与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校园安全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学校高质量发展是校园安全的保障。高校的安全稳定在建设平安校园、实现社会稳定等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重大作用,承担着重大责任。因此,构建探索大安全稳定工作格局的系统之路十分必要。
第一,完善顶层规划设计。网格化四方管理责任机制的落实保障离不开学校党委、领导班子的顶层规划设计,包括监管部门的完善、会议机制保证、案事件查处和清单机制的落实,安稳部门主动作为,尽力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大事不出、个人主体安全稳定事件少发,逐步实现校园的主动安稳和积极安稳。
第二,推动安全理念深入人心。为进一步牵引落地安全教育,在人防、技防和物防方面发挥基础支撑作用,特别是落实国家安全教育机制,能有效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安稳、贡献学校安稳、享受安稳文化。安全教育侧重于自我安全和自我教育,一是使个人作为自我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及观念能够深入人心;二是吸引动员师生员工,尤其是在落实学生劳动教育、志愿服务时长、电信诈骗宣讲等方面,以积极体验和参与宣讲等形式,推动安全教育深入人心。
第三,强化安全教育信息宣传。一是进一步提高学校领导对安全教育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压实中层干部主体责任。二是及时通过有效信息载体展现内外安稳队伍持续奉献的做法、经验、案例、成效。三是搭建外部资源平台,助力展示学校安稳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提高全体上下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四是讲好学校创建“平安二外”的故事,传播“平安二外”好声音,全力营造大安全文化的良好氛围。
第四,掌握学校安全教育、保密工作和安全事件报道的平衡点。安全稳定工作与保密存在交叉,安稳工作同时需要相关部门的推动落实,如何既让校园安全事件得以报道,又能将安全稳定工作要求通过合适方式及时传达,让师生员工深切感受到安全稳定形势转变,三者之间的平衡点需要深入探索。
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是一项牵扯甚广的系统性工作,不同主体对安稳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关注和需求。当前,高校安稳工作面临着管理主体多元化、认知层次差异化、配合程度梯队化的现状,如何从科学管理的视角,充分了解各主体的需求,进一步提升高校安全稳定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和多主体的安全认知意识,从而推动高校大安全稳定工作格局的建立,是高校安全工作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一个国内国际安全形势大背景下,对于高校师生员工的安全教育以及自我安全第一责任落实的牵引需做好尺度的把握和平衡。
(课题组成员:王秀彦 孙庆章 庄阳 张迪 张艳婷)
选自《平安校园》2023.10(总第2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