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平安校园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安校园

文化安全教育一体化的逻辑路径

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4-12-23 16:35:19

罗   艺

国家安全教育作为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完整的体系,包含了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国土安全等多个方面。其中,文化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灵魂,既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支撑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也是确保一个民族价值观念和尊严信仰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柱。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教育体系,系统推进国家安全教育进课程、进教材、进校园,全面增强大中小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提升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根据纲要的这一要求,大中小学文化安全教育一体化建设应朝着纵向系统衔接、横向相互配合的方向发展,有机融入教育大格局,使文化安全教育走深、走实,牢固树立学生文化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维护文化安全能力,切实增强文化安全教育实效。

大中小学文化安全教育一体化的价值意义

文化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国文化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维护和塑造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激荡,使我国文化建设事业在收获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外来意识形态渗透、不良文化入侵等挑战。因此,加强对大中小学生文化安全教育要重点围绕文化主权、文化价值观、文化资源安全等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维护好国家文化安全。

(一)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安全教育应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的,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和能力为重要任务。大中小学文化安全教育一体化要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与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在目标、内容、方法等各方面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征与学科专业特点,从而在学段上做到循序渐进,在学科中做到各有侧重。要充分利用多种资源,拓宽教育领域,实现文化安全教育在不同学科专业与各类实践活动中的整合,增强育人实效,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形成系统育人机制。

(二)有利于文化安全教育的常态化开展

安全教育常态化开展强调,文化安全教育的实施不再是一项特殊要求,而要做到常态化,有机融入教育的各个阶段、各类学科、各项活动之中。当前,大中小学还没有形成制度化与规范化的文化安全教育教学体系。提倡大中小学文化安全教育一体化,一方面突出大中小学教育的连续性,强调纵向的循序渐进以形成环环相扣的教育链条,使学段衔接更加顺畅,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文化安全教育常态化开展奠定学段基础。另一方面突出各类课程与各项活动的协同性,强调横向的相互配合以充分发挥各类专业课程独特育人价值、各类活动浓厚育人氛围,拓展文化安全教育多样化实施途径,实现文化安全教育真正进校园、进课程、进教材,为文化安全教育的常态化开展提供保障。

(三)有利于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的培育

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的培育任重道远。一是学生认识发展具有阶段性与规律性,从文化安全意识的启蒙、增强、树立,到学生能以这一意识指导行动,强化责任担当,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纵向来看,文化安全教育在大中小学的一体化开展顺应了学生在不同时期认知发展水平,使学生随着年龄增长与身心发展提升思维、观察、判断、推理等方面的认知能力,为学生树立文化安全意识夯实阶段性基础。当代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也带来纷繁复杂的信息,这就需要学生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强化文化安全意识,能够分辨是非,守住防线。横向来看,文化安全教育渗透于不同课程及多种活动中,有助于在国家文化安全状态不断变化发展的条件下培养学生形成底线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等思维方式。

(四)有利于增强教师文化安全教育能力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文化安全教育一体化进程,必须充分发挥各学段、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协同作用,这首先需要教师具备开展文化安全教育的能力。一方面,文化安全教育“源于文化,重于安全”。当前,一些教师对知识的讲授,多停留在“文化性”层面,缺乏“安全性”引导的能力,文化安全教育的效果难有保障。文化安全教育一体化增强了教育目标的指向性,明确了各学段文化安全教育所要达到的要求,这也是一种对大中小学教师的职能定位和分工布局,切实增强教师的文化安全教育能力。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认为思政课在文化安全教育方面有天然优势,文化安全教育也相应由思政教师负责落实。大中小学文化安全教育一体化,要求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横向贯通,适应不同专业领域和不同类型教育的特点,在课程中有机融入文化安全教育内容,增强各科教师文化安全教育能力,为教师积极主动利用学科特色开展文化安全教育赋予责任感与使命感。

大中小学文化安全教育一体化的现实状况

文化安全教育已在部分学校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客观来说,大中小学文化安全教育一体化程度还并不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缺少一体化规划

当前,大中小学文化安全教育目标一体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首先,大中小学文化安全教育目标呈现出层次不明的问题。一些课程与专业没有明确教育目标,忽视了各学段文化安全教育目标之间的联系。从实际情况来看,即使课程设置的文化安全教育目标符合本阶段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但从意识的养成到行动的转变,不同学段之间目标跨度较大,如果未能得到有效铺垫,也会导致认知与行动脱节。

其次,文化安全教育目标在各类课程与活动中缺乏有效融入。要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文化安全教育,形成横向配合的教育格局,应坚持目标导向,明确相关课程与活动在其中的定位和作用,依据学科与活动特色设立教育目标,实现目标贯通融合。从实际情况来看,有部分课程与活动忽视了自身在文化安全教育中的职责,文化安全教育目标并未在相关课程与活动中真正实现贯通。

(二)教育内容缺乏一体化设计

为实现各学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层次设置必须有效衔接、紧密配合,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载体支持。分析发现,文化安全教育内容在规划设置上缺乏一体化的构建思路,存在内容缺失、重复等问题。

其一,大中小学文化安全教育内容有重复现象,缺乏有效递进。例如,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高扬民族精神”,这一部分内容讲述了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中国人民的精神特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等,与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基本重复。高中教材并未对这些知识进行更加深刻地阐述,难以吸引学生。

其二,文化安全教育内容未能有效融入相关学科教材。例如,分析教材发现,文化安全教育内容并未在中学、大学得到设计融入,忽视了信息技术课在开展文化安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升旗仪式、节日庆典等为代表的活动中也未充分挖掘和体现文化安全教育内容。

(三)教师队伍缺乏文化安全教育一体化能力

目前在大中小学文化安全一体化上教师教育能力的欠缺,主要表现为沟通交流缺失与素养能力的不足。

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差异,要求不同学段的教师在明确自身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评价导向的基础上,应关注上下学段的育人要求,树立大中小学文化安全教育一体化认知。当前,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将文化安全教育的重点聚焦于知识的讲授与分数的提升,缺乏对相邻学段文化安全教育现状的关注与了解,缺乏沟通配合,影响了文化安全教育的实际效果。

文化安全教育要融入各学科专业教学中,发挥不同学科教师力量以提升教育实效。然而,当前不少教师对文化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具体内容、实施原则等认识理解还不充分,难以具备开展相关教育的素养能力。

大中小学文化安全教育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一)教育目标一体化:从纵向衔接到横向贯通,实现方向性与针对性的统合

推进大中小学文化安全教育的接续式前进与螺旋式上升,一方面要在明晰大中小学文化安全教育总目标的基础上梳理各学段的具体目标,解决层次不清、方向不明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在总目标的引领下,设置符合各类学科、各项活动自身特点的具体目标,将总目标融入其中以解决教育目标的横向融通的问题。

首先,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具体领域,文化安全教育总目标的逻辑应与其统一,即通过国家文化安全教育,树立学生国家文化安全的意识,培养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能力。文化安全教育本质上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实现知、信、行的转变,这也为大中小学教育目标的一体化制定指明了方向。

具体来看,小学阶段旨在启蒙情感。赫尔巴特曾说过:“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是学生的可塑性。”在小学阶段,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尚未完全形成,但模仿能力较强,良好的教育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文化安全教育在小学阶段要以情感塑造为主,为后续教育打牢情感底色。初中阶段旨在强化意识。初中生身心发展逐渐成熟,抽象思维逐渐形成,但仍需要依靠感性经验的支持。因此,初中阶段文化安全教育要在情感铺垫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好掌握文化安全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高中阶段旨在使命激发。高中阶段的学生辩证逻辑思维快速发展,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表现出深刻性、批判性的特点,也接触到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这要求高中阶段要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安全的重要意义,激发责任感与使命感,树立文化安全的意识观念。大学阶段旨在行动担当。这一阶段大学生开始逐步走向社会,看待问题也更加全面,因此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能力,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不同的学科课程、教育活动各具价值,在文化安全教育活动中应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根据各类课程中所包含的文化安全教育内容,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学段目标融入其中。例如,初中阶段文化安全教育目标着眼点在于增强文化安全意识,在讲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中华文化根”时,除讲解中华文化、意义等内容外,教师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对学生加强“ 安全性”引导,使其充分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强化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教育内容一体化:从目标导向到问题导向,注重阶段性与系统性的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的关系”,“既要以目标为着眼点,在统筹谋划、顶层设计上下功夫,以增强方向感、计划性;又要以问题为着力点,在补短板、强弱项上持续用力,以增强精准性、实效性”。教育内容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要以目标为导向合理安排,提升教育的规划性,同时要着力解决各学段文化安全教育内容的现实问题,确保取得实效。

首先,以目标导向为引领,实现教育内容的层层递进。文化安全教育的学段目标不同,大中小学教材应按照各自学段目标合理规划教育内容,突出教育内容设置的层次性与序列性。如,小学阶段让学生认识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含义与来历、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独特瑰宝、懂得勤俭节约是中华传统美德”等基本文化常识,增强情感认同。至于“什么是文化安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途径与方法”等涉及专业术语并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知识,更适合在中学阶段讲授。

其次,以问题导向为牵引,实现教育内容的系统优化。一方面,针对大中小学文化安全教育内容重复交叉问题,要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比较分析相同主题的相关内容,明确重复内容的必要性,整合删减不必要内容。另一方面,针对文化安全教育内容缺失现象,鼓励教师通过课程设计补充授课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文化安全教育内容覆盖面广,要鼓励不断补充和拓展教学内容,挖掘设计活动覆盖内容,提升文化安全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三)教学队伍一体化: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注重专业性与协同性的配合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要强化教师队伍在大中小学文化安全教育课程与活动中的专业性与协同性,形成大中小学文化安全教学队伍一体化工作格局。

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沟通交流,发挥好思政教师的专业作用。思政课是开展文化安全教育的主要学科。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要避免“各扫门前雪”,不仅要关注和了解大中小学文化安全教育一体化的现实情况与客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对下一阶段的文化安全教育内容进行铺垫补充。同时,还需完善大中小学文化安全资源共享平台,开发设置案例库、课件、微课、专题网站等,确保教育资源形式与种类多样化,实现资源互通互享。

其次,要发挥相关学科教师的协同作用。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其目的就是要发挥好各类课程的专业优势,形成协同效应。对于那些与文化安全教育关联程度较高的学科教师来说,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一方面要在职前下功夫,强化高校对师范专业文化安全教育的培养要求,丰富教师文化安全教育背景,明确文化安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标准、要求与方法,提升实施文化安全教育的能力。同时,可将文化安全教育纳入新教师入职培训,在职前与职后的过渡阶段做好准备,为文化安全教育在教学中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科教师间的经验分享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断提升文化安全教育效能。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选自《平安校园》2023.11(总第264期)

(责任编辑:曹香凤)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