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平安校园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安校园

以数字化赋能智慧平安校园建设

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4-12-23 18:26:02

张阳勇

教育数字化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引擎。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教育要主动变革、积极作为,用数字化转型助推教育强国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要创新推进平安校园建设,以数治为径,用数字化赋能高水平智慧平安校园建设。

数字化赋能智慧平安校园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智慧校园建设事关高校师生学习生活,事关校园整体安全稳定。数字化赋能智慧平安校园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举措,也是广大师生的期盼诉求。

(一)全面实施智慧平安校园建设是呼应时代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行业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信息化改革。回顾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主要经历了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三个阶段。“智慧校园”就是信息化时代下的重要产物,建设“智慧校园”已经成为加快教育数字化改革、提升校园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聚焦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教育安全体系,筑牢校园安全底线,持续推动数字化赋能智慧平安校园建设,每个安全管理工作者既是亲历者,又是参与者和实践者。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系统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通知中就明确提出:“积极推广应用温度传感、烟雾报警、视频监控等技术,加强安全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进行安全监督管理的制度。”

(二)全面实施智慧平安校园建设是响应学校需求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立高效、便捷的安全治理体系是高等教育和高校治理的重要命题。特别是在传统校园安全领域,如实验室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外来人员管理等,都需要高度重视。高校实验楼宇内人员集中,且伴随着高校科研实验从追赶到跨越,科研探索不确定性增强、实验室危险性提高,以实验室安全为重点的智慧管理成为学校建设发展的迫切需求。随着技术不断发展,高校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加快构建立体化、全覆盖的校园火灾防控体系,实现了从“传统消防”向“现代消防”的转变。校园内人车事故、人车混行、高峰期拥堵、停车艰难等问题日益凸显,亟需智慧交通建设缓解困境。校园开放后,如何既实现对社会公众有序开放,又兼顾师生校内学习生活安全环境,做到智能化校园安全环境综合治理、案事件可查可控等,是各高校都在思考解决的问题。

(三)全面实施智慧平安校园建设是回应师生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如今,广大师生对美好校园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高等教育,有更好的校园环境。师生们需要在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中进行学习、从事科研、温馨生活,师生、家庭、政府和社会对校园安全的要求达到新的高度。一个学生就代表一个家庭,校园安全建设关系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安全建设,是回应师生诉求的重要举措。

数字化赋能在复旦大学校园安全管理中的实践

多年来,复旦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行动要求,以数字化赋能视角尝试创新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新模式,从实验室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管理、交通安全管理、校园开放管理等方面充分推动数字化赋能,为高校平安校园建设提供借鉴和思路。

(一)数字化赋能实验室安全管理

2016年以来,复旦大学以解决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数字化赋能实验室安全管理。整合实验楼宇内消防、技防、门禁、环境监测等系统,充分利用现有安全技术防范手段,采集“安防大数据”为相关职能部门防范、处置实验室安全事故提供数据支持,助力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建成集治安防控、消防、门禁、突发事件处置、校园安全风险防范管理等于一体的综合安防可视化管理平台,即“实验室安全防控系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系统、人脸抓拍系统、电力监测系统、气体泄露报警系统、智能AI分析系统(试点)、实验室热成像测温系统(试点)、实验楼宇内外3D地图、智能安防联动平台等。“实验室安全防控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发现并预警各类安全隐患,如实验室用电报警、气体泄漏报警、消防报警等,并能对发生的安全事件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有效记录,对事件回溯总结起到关键作用。由于预警及时,系统建成以后,相关实验室实现零火灾零伤亡安全运行。

(二)数字化赋能消防安全管理

复旦大学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智慧消防”建设,全面促进信息化与消防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构建立体化、全覆盖的校园火灾防控体系。学校已实现校内楼宇消防烟感报警系统全覆盖,通过物联网将所有消防主机连接至总监控室并进行24小时全面监控,利用消防感知触手高覆盖助力消防预警能力提升。聘用专业消防维保单位定期对校内所有消防设施设备进行维护及保养,确保校区内消防设施设备正常运转。升级消防安全检查信息系统,实现安全检查过程无纸化,对检查发现的隐患实时反馈、有效跟进、闭环管理,落实消防安全检查全过程监管,真正实现“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在学校最高的楼宇光华楼内,安装消防物联网安全系统,将消防报警系统和水系统实时数据接入市、区两级消防大数据平台,纳入区政府“一网统管”。增配“消防机器人控制系统”,让智能设备助力消控室值守,减员增效。加强电动自行车监管,如电梯内加装区域报警系统,入梯告警并停止电梯运行;集中充电区域,加装热成像测温摄像机,温度超过警戒值告警并联动断电。

(三)数字化赋能交通安全管理

2019年始,复旦大学利用数字化赋能,着眼学校交通安全管理方面的难点痛点,在学校交通数字化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建设完成云AI智慧校园机动车管理系统大平台,集校门出入口智能道闸管理、校内违章停车和超速告警、违章处置与安全教育于一体。利用前端车辆专用抓拍设备,采集车辆的出入记录、违停信息、超速信息,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对数据分析汇总后智能处置,将处置信息同步反馈至校门口道闸管理系统。实现数据上传、判断、下发全过程自动处理,所有数据在监控中心一屏统览。对于校园超速违停实现线上安全教育学习解除处置,通过线上手段达到教育实效。

(四)数字化赋能校园开放管理

复旦大学利用数字化赋能实现校园“科学、有序”对外开放。入校登记方式、入校认证、入校后安全秩序管理等各个方面借助数字化赋能加强管理。社会公众通过微信公众号自助登记,数据自动同步至门岗认证设备,自助刷身份证入校,极大提升人员进校的便捷程度,同时也为校园管理提供数据留痕。2020年,学校实现与上海市公安局校警联动,校内监控中心实时比对大数据,一旦发现可疑人员,市公安局、文保分局、学校三级同步报警,迅速出警,极大提升校园出入口的安全管控能力。校园内重点公共区域加装高清监控系统、重要点位抓拍系统、楼宇门禁管理系统等智能化设备,助力维护校园内安全秩序,有效防止无关人员扰乱教学科研秩序,快速查找定位可疑人员并进行轨迹分析,提升案事件的侦破效率。实施黑名单制度,将重点关注人员加入黑名单库,预防和减少恶性案件的发生。监控中心建设视频数据服务中心,根据管理需要动态调整并接入前端,提升前端数据利用率,实现设备物联化、管理精细化。

数字化赋能智慧平安校园建设的启示和思考

数字化赋能智慧平安校园建设,为我们带来工作便利和工作能级提升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深入思考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数据安全保护问题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随之而来的就是数据安全问题。今年7月“北京某高校全校学生个人信息被盗取,并进行颜值打分” 的消息登上热搜,引发热议。维护数据安全迫在眉睫。建议从制度、技术、人员三个角度,提升数据安全保护。加强领导、明确分工,建章立制并规范使用;完善技防专网建设并启用物理隔绝、网间引入双侧安全网关准入机制、敏感数据使用特征值传输、引入视频水印技术溯源使用、系统等保测试等;启用专职数据安全员,深入学习培训数据安全知识,所有相关人员签订数据保密责任书,提升保密意识和能力。

(二)数据挖掘应用问题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各高校各种数据海量增长,数据挖掘后能大幅提升应用价值。基于数据挖掘的智慧校园管理应用,能为学校各项管理和服务提供全方位支持,及时发现学校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环节,为实现智慧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如何最大程度上挖掘数据的实际应用效果,让数据支撑保卫等相关部门开展工作,为师生提供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各项帮助,是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三)数据人才培养问题

数字化赋能提升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人才。2023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培养壮大高水平数据安全工程师队伍,培养实用型、复合型数据安全专业技术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通过查阅近几年关于高校保卫干部能力建设研究相关的学术资料,我们发现,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现代保卫干部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面对纷繁复杂的技术场景和应用,高校保卫系统要注重和加快培养一支具有相应技术能力、数据应用能力和数据安全意识的专业人才队伍,从而实现安全保卫工作数字化转型。

总之,校园安全稳定是学校发展的底线和基石,智慧校园安全建设事关高校师生学习、科研、生活等方方面面,高校各部门应通力协作,打破数字壁垒和鸿沟,在完善的机制体制引领下,真正建成“一网统管、一屏统览”的智慧平安校园。

(作者为复旦大学保卫部部长;本文配图均由复旦大学保卫部提供)

选自《平安校园》2023.12(总第265期)

(责任编辑:曹香凤)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