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平安校园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安校园

增强大学生反诈意识 筑牢高校反诈防线

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4-12-23 18:30:12

黄利峰    赵鹏辉

近年来,不少大学生遭遇电信网络诈骗,损失惨重。高校环境相对开放,只通过电信、互联网等常规监管手段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并非长久之计,建立健全大学生反诈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提升大学生自身防骗意识和能力,才能更好地筑牢高校反诈防线,维护校园安全。本文从如何增强大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意识的角度出发,以西安市某高校本科生调查问卷为例,从个体心理层面、高校宣传教育层面和家庭教育层面分析大学生防骗意识薄弱的原因并提出解决之道,以期为提高大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意识提供参考。

学校电信网络诈骗主要类型及危害

据公安机关通报,2021年6月以来,西安市某高校共计发生电信网络诈骗案例23起,涉案金额共计279096元。在参与本次调查问卷的332名学生中,有81人表示本人或周围人陷入过电信网络诈骗,占比高达24.4%。

(一)学校电信网络诈骗主要类型

高额金钱利诱类诈骗。该类诈骗通过高额返利、赠送奖品、高薪招聘等手段,诱骗大学生参与相关活动,骗取佣金、保证金、押金、手续费、解冻费等。

假冒他人身份类诈骗。该类诈骗方式通过冒充熟人、学校领导或相关部门办事人员,骗取学生信任后,以虚假发放助学金、缴纳学杂费、证明自身清白、注销校园贷、熟人借钱等手段进行诈骗。

网络购物类诈骗。大学生是网络购物主力群体之一,该类诈骗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冒充客服、虚假发货等手段进行诈骗。

其他类型诈骗。该类型诈骗主要利用与学生日常生活消费相关的活动实施。

调查问卷中,遭遇过兼职刷单类诈骗的学生有130人,遭遇冒充电商客服的133人,遭遇冒充熟人、领导的122人,遭遇虚假投资理财的74人,遭遇虚假网贷的58人,遭遇冒充公检法的45人,其他方式17人,从来没有接触过电信网络诈骗的65人。

(二)学校电信网络诈骗的危害

影响基本生活。大学生在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后,可能会因碍于情面、害怕他人担心等多方面原因不愿向家长、老师或同学提及,通过压缩开支、借钱借贷等方式承担被骗后果,危害身心健康,影响学习和生活。

产生心理负担。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社会阅历较浅,不一定能妥善应对被骗后的心理状态,易产生焦虑、懊恼、烦躁甚至抑郁等负面情绪,若得不到及时干预调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大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意识薄弱的原因

(一)个体心理层面原因

“自视过高”的轻视心理。问卷中,在“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意识薄弱的原因”这一问题中有238人选择了“个人有‘自视过高’轻视心理”选项。此项选择人数最多,说明大学生自身也认为轻视心理是造成反诈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当前,大学生群体对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还普遍存在“满不在乎”的心理,多数人有“我没有钱所以骗不了我”、“我比骗子更聪明”、“我装了国家反诈中心APP,不会被骗”等轻视心理。

“不会是我”的侥幸心理。226人在问卷中选择了该选项,在反诈骗意识薄弱原因的调查中排名第二。选择此选项的学生往往掌握一些法律知识和反诈常识,但出于有利可图或炫耀玩乐等原因,与诈骗分子交谈周旋,但往往得不偿失,反而损害自身。甚至有极个别学生与诈骗分子合作,贩卖“两卡”(电话卡、银行卡)牟利,触犯了法律,却最终落入法网、追悔莫及。

相信“熟人”“权威人士”的盲目心理。问卷中,221人选择了该选项。这说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群体在面对亲戚朋友等“熟人”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等“权威人士”时,缺乏一定的甄别能力,出于信任、恐惧或义气等考虑,往往会对其言听计从。

“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问卷中,209人选择了该选项。当前,“网络游戏推广”“短视频点赞”“网络兼职刷单”等灰色产业活跃,这类工作内容简单,且有一定收入,部分大学生选择从事相关活动,希望体现自身价值、得到他人认可,但对这种工作认识不足,让诈骗分子有机可乘。

(二)学校宣传教育层面原因

当前,学校主要采取反诈宣传、教育等方式从增强学生预防意识入手。但宣传教育内容较为单一,形式较为传统,部分开展反诈宣传教育的教师对快速变化的电信网络诈骗认识不足,导致宣传教育不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在防范工作中还没有建立健全明确的责任追究制度,对案件高发态势的认知较为缺乏,将遭遇电信网络诈骗视为学生自身问题,对防范工作不够重视,使宣传教育处于无序状态,不利于提高大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意识。

(三)家庭教育层面原因

家庭作为大学生依赖和信任的“港湾”,对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具有重要作用。部分大学生家庭自身对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认知水平不高,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应该是学校的事情,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不需要再对其进行教育,这些家庭教育的缺失成为大学生群体防骗意识薄弱的另一重要原因。

增强大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意识的策略

(一)积极提升自身反诈能力水平

加强学习,武装头脑。一方面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学习法律常识,对贩卖“两卡”“跑分”(一种洗钱手段)等参与信息网络犯罪活动坚决说不,对黑灰产业活动有清醒认识。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电信网络诈骗相关案例和预防方法,学会辨别各种诈骗手段,提高自身应对电信网络诈骗的“免疫力”。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克服机会主义思想和“自视甚高”的观念,通过踏实的学习和劳动获得应有的报酬和价值体现,提高自身抵制诱惑的能力和甄别诈骗的眼力,让诈骗分子无从下手。

参与各类反诈活动。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预防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活动,积累防骗知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同时,还要积极主动融入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自身阅历,提升辨别能力。

(二)学校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安全教育的效果

协同联动,完善体系。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是一项整体工程,需要学校和相关部门、社会机构共同发力。高校保卫处要与属地公安机关建立长效联系机制,及时获取和梳理校内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件类型和特点,深入了解犯罪团伙的套路,并根据具体情况改进防诈骗技术方法,同时与公安机关合作,制定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预案并进行常态化演习,全面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警惕性;教务处要设立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相关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同时加大教育力度,增加实践测试,落实考核成绩,激励大学生自觉学习防诈骗知识,在日常专业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过程中,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效结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教育内容;宣传部要积极推进线上线下教育协同,依托学校现有新闻网络等线上平台,定期推送防骗知识常识,建强线上防骗教育矩阵;学生处要积极发动辅导员队伍和学生信息员队伍,密切关注学生对于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认知及学习情况,定期开展相关培训讲座,与时俱进,加强对师生树立防诈骗意识的引导工作。

创新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教育方法。对于参加学校举办的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活动,问卷中有234名学生表示“非常愿意,能够提升自身防骗意识”,有76名学生表示“如果有一定奖励措施可以尝试”,两项内容相加选择率高达93.37%,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学校组织相关宣传教育活动是欢迎的。创新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教育方法,一是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一定奖励措施鼓励师生创作与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相关的文艺作品,使宣传教育作品贴近人心、鲜活有趣;二是通过模拟电信网络诈骗的手段,在校内进行“反诈骗演习”活动。学校信息技术中心、学生处、保卫处等部门通过在校内模拟部分电信网络诈骗的实施过程,让大学生亲身体验“电信网络诈骗”,从而使其对电信网络诈骗手段留下深刻印象,增强防诈骗意识。

建立防骗教育长效育人机制,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要转变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教育理念,将集中的宣传教育转变为长效育人机制,宣传教育者自身要树立起坚定的立德树人管理理念。学校应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良好的文化氛围补充课堂教育没有涉及到的部分,帮助学生开拓眼界,增强大学生内在的防范意识。

(三)发挥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

以身作则,积极示范。大学生家长应秉持负责的态度,积极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和防骗常识,了解电信网络诈骗的严重危害。家长应通过增强自身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意识,在家庭内部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感染家庭成员,促使学生强化认识、辨识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能力。

关心关爱,时常提醒。家长可以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加强谈心谈话,在督促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提升孩子综合素养。在孩子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提醒孩子注意学习和了解法律知识和防骗常识,通过沟通交流了解孩子面对电信网络诈骗的甄别能力和防范意识水平,做到相互督促,共同成长。

家校合力,共筑防线。大学生家庭和学校要保持沟通联系,共同探讨学生安全教育问题。针对大学生出现的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的隐患苗头,通力合作寻找解决方案,共同构筑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安全防线。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工作道阻且长。只要各方共同努力,提高高校安保合力,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形成强大震慑力量,就能真正维护校园安全,推动学校长治久安。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本文配图均由西安外国语大学提供)

选自《平安校园》2023.12(总第265期)

(责任编辑:曹香凤)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