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4-12-24 23:27:17
王 阳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系统观念、法治思维,注重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坚持齐抓共管、群防群治,全面落实打防管控各项措施和金融、通信、互联网等行业监管主体责任,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加强社会宣传教育防范,推进国际执法合作,坚决遏制此类犯罪多发高发态势,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近年来,电信诈骗伴随互联网的发展层出不穷,具有发案率高、隐蔽性强、手段变化快等特点。高校大学生是受害群体之一。学生一旦防骗意识不强,就容易陷入圈套,不仅遭受钱财损失,还影响生活、学习,甚至是身心健康,不容小觑。因此,高校必须着力做好反诈工作,保护师生的财产安全,为“平安校园”建设作出贡献。北京农学院作为一所首都高等院校,创新开展反诈宣教工作,积极打造“无诈校园”,有力维护了全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为维护首都安全稳定作出自己的贡献。
北京农学院电信网络诈骗发案的相关情况
北京农学院近4年发案数据显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共计70多起,涉案金额共计60余万元。其中2020年发生电信网络诈骗案件40余起,占当年总量的80%左右;2021年20余起,占比50%左右;2022年10余起,占比40%左右;截至2023年10月底,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约5起,占比30%左右。从发案情况来看,校园发案最频繁、占比最高、造成损失最大的就是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同时也要看到,学校近年来发案率持续降低,并于2021年被北京市昌平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联席办评为“反诈先进校园”。这得益于校党委的决策领导和反诈工作的深入宣传,得益于制度建设的有力保障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电信网络诈骗在高校频发的原因分析
目前发生在高校的电信网络诈骗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实施诈骗的手段广、方法多。如兼职刷单诈骗、网络投资诈骗、网购抽奖诈骗、冒充好友诈骗、冒充客服诈骗、网络贷款诈骗等。二是实施诈骗的技术多、更新快。电信网络诈骗是犯罪分子将传统电信诈骗手段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实施的高科技新型犯罪,如利用网络电话、虚假网站、木马程序、AI技术、伪基站、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实施诈骗。
从受害学生角度分析,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社会经验不足。高校学生身处校园,缺乏社会阅历,容易上当受骗。二是防范意识不强。部分大学生过于自信,认为诈骗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没有足够的安全防范意识。三是安全常识不够。部分学生被骗,是因为泄露了银行卡号、银行卡短信验证码、身份证信息等和自身钱财相关的重要信息。大学生对生活中基本安全常识掌握不足、不牢,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北京农学院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主要举措
(一)勠力同心,形成反诈工作合力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是一项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的工作,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共同发力。北京农学院建立了“学校-机关-学院-师生-属地公安机关”多级反诈工作体系,广泛凝聚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反诈。
学校层面,坚持校党委统一领导,将反诈工作纳入“平安校园”建设考评,以评促管、以评促抓、以评促防;机关层面,由负责安全稳定职能的部门牵头主抓,每月召开分析研判会,研判反诈工作形势,通报相关情况;学院层面,担负起反诈工作的主体责任,定期进行安全宣教,将反诈教育融入工作、学习、生活日常;师生层面,及时主动参与反诈工作,积极主动传播反诈正能量,保证人人都有反诈知识,人人都有反诈意识,人人都有反诈能力,让反诈宣传在校园落地生根;属地公安机关层面,定期进行会商,通报研判相关情况,每逢开学季公安机关专业人员深入校园,积极开展反诈宣传。北京农学院凝聚多方力量,形成多重合力,确保反诈工作精准发力,落实到位。
(二)力求创新,深化反诈工作宣传
反诈宣教工作开展得好,才能确保入脑入心,进而守护好师生的“钱袋子”。北京农学院坚持“线上”“线下”共同发力,力争打造多样性、创意性、吸引性、创新性的宣教模式,让反诈宣传在校园内生根发芽,多点开花。
“线上”开展的反诈工作主要有:开通反诈服务热线,安稳处中控室值班人员和值班老师24小时值守,一旦接到警情,值班老师第一时间跟进,确保处理及时、高效;开通“平安北农”公众号,定期上传反诈内容,确保师生及时关注观看,筑牢反诈意识;组建反诈微信工作群,推送反诈宣传资料,层层传导反诈内容;发布警情通报,定期收集、整理真实案例,利用数字平台推送,不断提高师生反诈警惕性;安装“全民反诈”APP,由安稳处牵头,联合学生处、研究生处、人事处,确保师生下载、安装、注册应用,不断降低发案率;播放反诈内容,利用食堂、图书馆、公寓、礼堂等地的LED大屏循环推送,让反诈宣传覆盖师生经常出入的场所;启用宿舍消防应急广播,定期整理、录制、播放真实案例,推动反诈宣传进宿舍,实现入脑入心。
“线下”反诈宣传概括起来为“三个一”。上好开学反诈第一课,每逢开学季,邀请北京昌平反诈中心的警官来校集体授课,扣好新生入学反诈宣教的第一颗扣子。开好一次反诈主题班会,由安稳处牵头,组织学生拍摄反诈宣传片,并在主题班会上播放,通过身边的真人真事,让学生身临其境,拉近学生与反诈宣教的距离。办好一次反诈主题活动,一是开展反诈微视频征集活动,积极动员学生参与,征集作品30余部,其中《不完美受害者》在2021年“电信杯”北京高校反诈微电影微视频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在全校引起广泛关注。二是结合“双十一”开展校园反诈防骗宣传活动,通过举办签名墙活动、摆放宣传展板、悬挂横幅、张贴提示、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广大师生宣传反诈防骗知识,进一步增强师生辨别电信网络诈骗的能力。三是邀请有关机构联合开展真实感、代入感、体验感强的沉浸式反诈体验活动,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了解电信网络诈骗的套路,加深认识,提高警惕。
通过“线上线下”“有形无形”多种方式的结合,不断深化反诈宣传教育,确保反诈工作有“新意”,更有“心意”,助力“平安校园”建设。
(三)制度先行,加强反诈工作保障
一项制度就是一道安全防线,只有在合理制度的保障下,反诈工作才能有序平稳开展。首先是回访制度。安稳处联合属地派出所及驻校民警,每月对被骗的受害者进行回访,一方面及时了解受害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进行反诈宣教,防止发生次生危害。其次是研判制度。安稳处以每月安全形势分析会为契机,通报师生发案情况,分析当前形势,研究对策措施,将反诈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之中。最后是预警制度。与属地派出所及校警定期会商,掌握反诈工作前沿动态,结合学校实际,及时进行预警提示,尽最大努力降低发案率。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校园无诈是校园保卫工作的重要目标,也是广大师生的热切期盼。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凝聚多方力量,不断深化反诈宣教,不断加强制度保障,就一定能守护好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为“平安校园”建设添砖加瓦。
(作者为北京农学院治安科工作人员、助理研究员)
选自《平安校园》2024.01(总第26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