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平安校园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安校园

安全游玩 平安春节

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5-01-07 09:39:33

本刊记者    狐若辰

春节是中国人阖家团圆、喜悦祥和的重要时刻。在这之前,孩子们已开启寒假时光。越是喜庆的时刻,越不能忽视安全问题,一起来看看本期的春节安全问答小贴士,用科学的方法守护我们的节日安全,让快乐与平安同行。

2023年12月31日13时许,一名男童和父亲在北京市什刹海景区非开放区域冰面先后落水。地安门派出所民警、热心群众和景区安保人员及时救援,6分钟内将全部落水人员救上岸。冬季是滑冰、滑雪的好时节,但隐藏的安全隐患不可忽视。

Q:户外滑冰是冬季热门运动,相比于人造冰场,天然河湖冰面更宽敞,贴近大自然。在畅享冰雪乐趣时,需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滑冰的正确方式是什么?

A:首先,并非所有的天然冰面都可以进行滑冰运动。户外冰场是有开放条件的。根据相关规定,户外人工湖、公园内湖等冰场,需持续半月以上低温,冰层厚度达到15cm及以上,才能保证滑冰者人身安全。之后一周气温持续保持在-8℃到1℃之间,不出现大风天气的条件下,冰场才能开放。

户外滑冰,要选择正规冰场。对于无人管理、维护的野冰场,存在冰面厚度不均匀、部分冰层厚度无法承受人体重量的情况,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有的河湖周围常有垂钓爱好者凿冰钓鱼等,凿开的冰洞很难再次冻结,会形成一个个“冰陷阱”,建议家长带孩子选择正规冰场,安全滑行。

滑冰时,“新手”应尽量找到会滑冰的伙伴或教练陪同,掌握基本要领和安全常识后再开始滑冰。滑冰前,要做好热身运动,保持身体血液畅通,增加关节及韧带的柔韧性。滑冰时穿的衣服要保暖且便于运动,太厚或太薄都不利于滑行。贴身衣物尽量不穿棉织材料,出汗时棉织会吸收很多水分,一旦停止运动,棉织品水分很难在短时间内蒸发,会有特别寒冷的感觉,甚至会受凉。最好能戴上护膝、护腕等保护装备,给自己一个“缓冲”。建议每半个小时休息一次,可以把鞋带解开,便于双脚血液循环,减轻脚部疲劳。

Q:冰上遇险落水,该如何自救?

A:发现冰面裂开,自己即将落水时,要缓慢趴下或者躺下,匍匐爬行至岸边。动作要轻、慢,切不可慌乱逃跑,用力踩踏冰面,否则会导致冰面崩塌。

如果已经落水,首先要保持冷静。冰水可能会使人喘不过气,这时要调整呼吸,并及时大声呼救。尽量使身体靠近冰面边缘,双手扶在冰面上,双足打水,使身体上浮。如果身上有尖锐的工具(如打火机、钥匙、腰带扣等),用它固定冰面。全身呈俯卧姿势,双臂向前伸张,用肘部支撑身体,使上半身高于冰面。增加全身接触冰面的面积,通过爬行让身体逐渐远离冰窟窿。

成功爬上冰面后,不要立即站立。要用滚动或者伏地爬行的方式,慢速到达岸边再上岸。如果手脚冻僵,行动不便,应立即找到较为温暖的环境,如周边的房屋、商场等,可以通过搓手、搓腿脚等让身体温度回升。不可直接在炉火上烤或者在热水中浸泡,否则容易导致冻疮甚至皮肤溃烂。

Q:看到有人落水,周围人该如何施救?

A:展开冰面救援,第一步是报警。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现场情况进行简单勘察,检查内容包括冰层厚度、冰面是否存在冰裂、周围有无可以利用的救援工具等,切忌进行无组织的、盲目的救援行动。寻找安全有效的救援设备和工具,长的、结实的树枝等也可当作救援工具。周围人尽量提供帽子、围巾、衣服等帮助落水者取暖,并通知医疗人员进行救护。有水域的公园要做好紧急预案,提前给安保人员做好打捞救护落水者的培训工作。

Q:寒假期间,各地的滑雪场“热度”也很高。关于滑雪,有哪些安全常识和注意事项?

A:和滑冰类似,在滑雪前也要做好热身运动。衣着保暖且利于行动最佳。戴好头盔、护目镜、面罩、护腕、手套、护膝、护臀等,这些护具在关键时刻可以帮助避免相应部位的损伤。

对于滑雪道的选择要量力而行,当滑雪者的技术水平达到能安全停止,能避开滑雪道上的障碍物和其他滑雪者时,才可去较高级别的滑雪场滑雪。在滑行过程中,如果对前方情况不明或感觉滑雪器材有异常时,应停下来检查,切勿冒险前行。中途休息时要停在滑雪道的边上,不能停在陡坡下,并注意从上面滑下来的滑雪者,以免发生碰撞。滑雪有句俗话,不怕摔,就怕撞。就是说,宁可摔倒,也不要发生碰撞。碰撞是很危险的,不是撞在别人身上,就是撞到树上、拦网上,轻则摔伤,重则骨折。摔倒时不要随意挣扎,尽量迅速降低重心向后坐。一般情况下,可以举起手和双臂,顺着坡道向下滑动,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头部朝下,避免不断翻滚。发现他人受伤,不要随意处理和搬动,应尽快向雪场救护人员报告。

在寒冬中品尝一口热气四溢的暖香红酒,暖身又暖心。近日,在各大社交平台出现了一款“冬季治愈小甜水”,各种材料搭配组合,在年轻消费群体中掀起小小热潮。许多用户表示,一口喝下去“整个人都温暖了”。

Q:寒冬凛凛,可以饮用一杯“自制热红酒”来暖身吗?

A:热红酒里的肉桂、丁香、陈皮等香料多为辛温香燥之物,具有一定的温阳散寒、温经通络、抗氧化、防感冒等功效,适合冬天喝。用传统中医的视角来剖析,热红酒原材料的搭配,与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载经典名方“桂枝汤”的理法有相似之处。但是,热红酒的养生效果有限且因人而异,这样的“小甜水”不是谁都可饮用的。阴虚火旺、心血管疾病、孕妇、儿童等人群不宜饮用热红酒。热红酒毕竟是一种酒品,喝多会引起酒醉现象,人体酒醉严重时会出现血压下降、呼吸衰竭、昏迷、休克等危害健康安全的情况。最大饮酒的酒精量建议不超过15克,折合红酒150毫升。

若是想暖身补气,可尝试养生热饮,例如姜丝红糖茶、桂圆红枣茶、烤梨、银耳百合汤、八宝粥等,这些热饮老少咸宜,制作起来更加方便,可以在家自行烹饪,不失为更加健康、安全的寒冬佳品。

冬季气候寒冷干燥,不少家庭都会选择在使用空调或暖气的同时使用加湿器。不过,使用加湿器时一定要多加注意。近日,江苏淮安黄先生家里就使用了加湿器,并且经常一整夜都不关。几天后黄先生总觉得胸闷,喉咙也很不舒服,还经常咳嗽。到医院一检查才知道自己是患上了肺炎。医生告诉他,可能是没有定时清洗加湿器导致的。

Q:加湿器可以一直开着吗?怎样避免“加湿器肺炎”?

A:人体最舒适的空气湿度一般在40%到60%,可以购买湿度测量仪,看看家里的空气湿度值,保持在这个范围内就可以了。

长期使用加湿器来改善空气湿度,一定要保持水的洁净。若水源不洁净,或者加湿器不经常清洗,很有可能会导致病菌滋生,给人体带来健康隐患。正确使用加湿器,应该做到:加湿器不要一天24小时开,最好能有一个间歇期;加湿器加水最好用冷开水或者纯净水;加湿器本身一定要消毒,最好每周能消毒一次。

Q:加湿器里可以添加精油、杀菌剂吗?

A:不可以。精油、柠檬汁,甚至杀菌剂不可以添加进加湿器里。2011年韩国发生的“加湿器致死”公共安全事件,直接造成67万韩国人患上呼吸道、肺部以及皮肤疾病,甚至有人因此死亡,而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加湿器中加入了杀菌剂。杀菌剂被吸入以后,它在肺部引起的损伤会更重,这种情况又称为加湿器杀菌剂肺炎,有一些会转成慢性的,甚至发生肺纤维化,引起肺功能降低。

另外,目前市面上一些加湿器声称自带灭菌功能,多数是在水槽中安装了紫外线灯,有一定杀菌作用,但不能完全替代对于加湿器的定期清洁。

Q:“过冬神器”可能会有一些安全隐患,使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A:电热毯:当心触电和引发火灾。电热毯通电时间不要太长,上床入睡应关掉电源。温度过高不仅有安全隐患,还会降低睡眠质量。不要弄湿电热毯,否则容易引发触电危险。就算电热毯质量很好,也不能长时间使用。用了几年的电热毯也会出现破损,易发生危险。家用电热毯一般的使用年限是6年。

电暖气:在使用电暖气取暖时,一定要注意远离明火。不要在附近使用空气清新剂、花露水等物质,避免发生爆炸危险。电暖气机体温度普遍偏高,要远离易燃物品1米以上,尤其是家里的衣物、被褥和纸质物品不要放在旁边。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漏油、异响等情况,应停止使用,不要自行拆卸,找专业人员修理。

暖手宝:当心烫伤和爆炸。市面上的暖手宝一般分为电极加热和电热丝加热,购买时尽量选择后者。电极式充电内部液体带电,如密封不佳易漏电,电热丝相对较安全。如能看到有明显的圆弧形的加热器,多为电热丝式暖手宝。不管是电极加热还是电热丝加热的款式,都不要长时间使用,避免出现烫伤皮肤的危险。暖手宝不要边充电边用,防止爆炸危险。尽量不要在晚上休息的时候使用暖手宝,更不要将暖手宝放在被褥中,避免引起烫伤和意外事故。

暖贴:当心低温烫伤。暖贴又叫“暖宝宝”,只要小小一片贴在衣服上,就很暖和。不过,暖贴不要长时间使用。当人体局部长时间接触高于45℃的温度时,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逐渐适应后,就不会引起痛觉反应,长时间使用非常容易发生深层烫伤。不要将暖贴直接接触皮肤,应隔一层布料贴在衣裤上使用,并避开手、腿内侧皮肤薄弱的地方。

Q:终于放假了,不用上课早起,意味着可以晚睡啦。可即便第二天睡了懒觉,身心还是感到疲惫。熬夜后第二天睡觉能补回来吗?到底几点睡,才算“熬夜”?

A:熬夜后,第二天多睡一些时候补回来,这种方式可行吗?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翟双庆表示:这是补不回来的。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副主任医师刘泽灏表示,熬夜容易打破原有的生物钟、昼夜睡眠节律,对于精力的恢复没有帮助,而且可能使昼夜颠倒更加紊乱。

那么,究竟几点睡觉算熬夜?其实并不是特定的时间点入睡才算健康睡眠,生物钟和睡眠自我平衡才是决定睡眠质量的因素。如果一个人经常在晚上10点睡觉,突然改为11点或12点睡觉,这个行为就是熬夜。如果一个人总是有规律地在凌晨2点睡觉,只能叫睡眠时间过晚,而不是熬夜。

熬夜容易诱发多种疾病,比如脱发。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等会导致毛囊提前进入休止期,脱发数量便会增多;熬夜还可能导致高血压,高血压不但易发于中老年人,发病年龄还在不断年轻化,除了家族遗传史以外,肥胖、精神压力、熬夜等成了高血压患病年轻化的主要原因。熬夜还会导致皮肤衰老,睡眠是皮肤进行修复和再生的关键途径,长期熬夜可能会导致生物钟紊乱、内分泌失调、氧化应激加剧等。熬夜后要及时补觉,不要剧烈运动,可游泳、慢走、慢跑等。少吃高盐、高脂食物,多吃苹果、胡萝卜,多喝矿泉水和淡茶代替含糖饮料。

选自《平安校园》杂志2024.02(总第267期)

(责任编辑:曹香凤)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