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5-01-07 10:05:38
黄荣国 张阳勇 陈莹莹
国家战略是筹划和指导国家安全与发展全局的方略。在新时代发展全局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思想;国家安全战略和强军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项密切相关的安全保障和战略支撑;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是实现这两项战略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必须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本文提出一种全面深化融合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的目标路径:创建国防安全学,培养新时代保卫者。
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国家安全体系
复旦大学先后提出“加强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培养保卫者建设者接班人”的价值观和构建集“国家安全育人”、 “国防育人”、“军训育人”、“征兵育人”、“实训育人”、“射击育人”、“国防体育育人”、“国防文艺育人”、“国防心理育人”、“军民融合育人”、“为军育兵”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育人体系的理念并不断实践。2015年至今,复旦大学射击队夺得7项世界冠军;复旦大学牵头首创的全国“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慕课于2017年荣获国家首批精品开放课程称号;荣获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称号;2018年,复旦大学“征兵育人”主题教育活动在央视《焦点访谈》播出;2023年2024年复旦大学武装部先后被评为“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都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教育,要一体推进、融合发展。国防教育必须全面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度融入国家安全体系,与国家安全教育融合深化为国防安全教育。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将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融合称为“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都已依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融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局,纳入思政课程体系统筹协调推进。
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要求 “构建国家安全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在国家安全理论体系中,国家安全构成要素众多。“军事安全”是重中之重,是国家安全的“保底手段”。
军事防御是国防的中流砥柱,但国防大于军事防御。新时代,“国防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国防安全的外延更广、范围更大,要素交叉、内容丰富,维护手段选择更多,非传统安全属性更强。国无防不立、无防不安、无防不强,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是国家安全的头等要事,值得深入研究。
深化国防安全基础理论研究,创建国防安全学
“国防安全”概念是国防安全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国防安全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也是首先需要研究阐述的核心概念。
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提“国防安全”,强调“确保国防安全,是党执政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坚决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国防等安全”,“国防安全”的概念也被正式列入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
2007年版《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给“国防安全”下了第一个定义:“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的状态和活动。” 2014年版《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强调、“国防安全:国家的国防不受外部势力侵害或威胁的状态。国家生存的根本保障。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发展必须关注的内容。当代维护国防安全……必须以经济实力作保障,并需要政治、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力量的有效协调与配合。”
国防安全与军事安全紧密相关,但又有所区别。2011年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定义军事安全为“国家处于不受战争威胁、军事入侵和军事利益不受侵害的状态”。与2014年版《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国防安全:国家的国防不受外部势力侵害或威胁的状态”相比,前者强调的是“军事”,后者强调的是“国防”,区别的根本就是“国防”与“军事”的内涵不同。2007年版《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将“国防安全”定义为“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的状态和活动”,在这里“国防”的内涵,与202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的“国防”内涵“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和分裂,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安全和发展利益,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十分吻合、高度一致:国防不等于军事,国防不等于军防,“国防”的目标是保卫总体国家安全,手段既包括军事活动,也包括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非军事活动。
没有学科建设,国防安全教育在高校就立不住脚、留不住人、开不好课,创建国防安全学势在必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2020〕30号)文件正式批准设置“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学科建设”。这些都为创立国防安全学学科建设提供了机遇。笔者认为,可在一级学科“国家安全学”之下创设二级学科“国防安全学”,更好引领推动人才引育、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
国防安全学是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研究国防安全的本质及其影响因素和保卫维护国防安全规律的科学。国防安全学以“国防安全”概念为逻辑起点;国防安全是国家的防务不受内外侵害或威胁、相对处于没有危险的状态,以及用军事和与军事有关的各种非军事手段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和分裂,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能力;国防安全的本质是国防的安全状态;影响或威胁、侵害国防安全有内外各种因素;保卫和维护国防安全有军事和与军事有关的各种非军事手段,要综合运用军事、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科技、教育、法理等多种手段;国防安全教育的首要根本和特殊使命就是培养保卫者;深入研究和利用这些规律的目的就是确保国家国防的安全,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等国家核心利益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不受侵害或威胁。
深化国防安全教育,培养保卫者建设者接班人
深化国防安全教育,学科建设是引领,课程建设是基础。当前,国防安全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从国防安全通识教育入手,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以国防安全教育必修选修课程体系建设为目标,建立健全教学机构、依规配齐专业教师,以现有相关课程如军事课、国防教育课、国家安全课为基础相融合,改建、扩建、创建国防安全教育通识和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体系,培养国家安全的保卫者。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国家安全和国防(国防安全)教育的初心使命、首要根本任务和特殊独有使命就是培养国家安全的保卫者,保卫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这是我们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军育兵,这是高校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性战略工程。
学校国家安全和国防安全教育“培养保卫者”的初心使命其来有自、始终如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着眼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保卫者和接班人”。2019年,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指出课程目标是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
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将习近平强军思想融入全民国防教育各领域、全过程”,要“着力加强青少年国防教育,将国防教育要求有机融入课程教材,将国防教育融入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考试内容,纳入学校绩效考评体系”……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高校打造成新时代国防教育的坚强阵地,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崇军尚武的思想观念和强国强军的责任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保卫者和接班人,这是对学校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指导思想的初心回归。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
选自《平安校园》杂志2024.02(总第2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