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5-01-07 10:12:53
本刊记者 狐若辰
2023年12月15日至16日,首届“科技安全与治理”学术年会在浙江省嘉兴市举办。年会由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北京理工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技安全专业委员会、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嘉兴学院共同承办。会议以“科技赋能 安全护航——构建全球科技治理新格局”为主题,汇聚相关领域多名院士、学者,共同探讨科技安全形势与治理问题,共话学科前沿、共谋创新发展,旨在为推进国家科技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
在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共同主席陆军致辞。他介绍,本次年会作为科技安全专委会成立后的首次学术会议,将为推动我国科技安全理论、战略、技术和政策创新,促进形成我国科技安全研究学派作出新的贡献。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龙腾作为会议主办方代表介绍了北京理工大学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提供科技支撑的有关情况,并对年会举办表示祝贺。龙腾提出,本次大会邀请15位院士共话中国特色国家科技安全发展之路,将为统筹推进科技发展和安全提供重要智力支持与指引。
特邀报告由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胡志坚研究员和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院长忻向军教授主持。中国工程院陈晓红院士、唐洪武院士、杨善林院士、孔志印院士、吴汉明院士分别作主旨演讲。
陈晓红院士作题为《数智时代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创新发展》的主旨演讲,演讲面向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创新发展的系统性战略,提出了数智时代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发展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她表示,当前必须强化创新驱动和数智赋能,构造智慧透明的供应链,加强供应链国际合作,大力突破国外对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
唐洪武院士在《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支撑科技安全》的主旨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创新体系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机制,高校要通过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构建推动支撑科技安全的新范式。
杨善林院士作题为《AIGC的风险和治理》的主旨演讲。他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和使用必然会带来人类从未应对过的安全风险,有效识别和防范这些安全风险是其发展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他表示,必须走发展与治理同步的创新道路,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治理需要技术与管理共同进步、相辅相成。
孔志印院士在题为《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安全挑战与对策》的报告中表示,筑牢大数据时代数据安全新防线,要多方协同、多管齐下,探索数据安全新思路新方法,推动数据安全合法合规利用。
吴汉明院士作题为《建设产教融合公共平台,支持IC制造虚拟化智能化》的主旨报告。他认为,集成电路产业极度依赖传统“设计—流片—测试”研发模式,虚拟制造可大幅降低集成电路研发对“流片—测试”的依赖度,推动解决IC产业自主创新与安全难题。他提出成套工艺的虚拟制造技术设想,并介绍了国内推进情况。
出席开幕式和特邀报告的还有中国工程院陈左宁院士、潘云鹤院士、费爱国院士、戴浩院士、杨小牛院士、柴洪峰院士、黄殿中院士、蒋昌俊院士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方新等专家学者、与会代表。
专题论坛和学术交流专场环节,共有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年会主题,就“面向科技自立自强的开源科技情报能力建设”“数据安全与治理”等前沿、热点议题进行了报告分享和深度交流。
年会期间,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技安全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专委会汇聚多学科专家学者,致力于搭建综合性、跨领域产学研交流与服务平台,组织开展科技安全领域的学术研究、战略咨询、成果交流、科普培训等活动,积极推动科技安全理论、战略、技术和政策创新,促进形成我国科技安全研究学派。
首届“科技安全与治理”学术年会是我国科技安全领域的重要学术活动。年会在“红船精神”的诞生地浙江嘉兴南湖湖畔举办,充分彰显了科技工作者矢志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使命担当。作为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年会的各项议程内容丰富、专业性强,展现了与会专家的真知灼见,体现了科技安全领域理论与实践、技术与应用的紧密结合,对新形势下有效应对国家科技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强化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安全的支撑作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选自《平安校园》杂志2024.02(总第2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