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平安校园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安校园

以多层共建探索校园安全建设的生态系统路径

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5-01-07 10:20:37

宋英杰

高校校园安全事关学生成长、社会稳定和安全治理。随着社会转型发展的不断深入,日益多元复杂的社会环境对高校校园安全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建设有效、安稳、互动、持续的校园安全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相关研究对各参与主体的职责和作用有所论述,但在如何构建长效机制,建设校园安全生态方面仍有不足,不利于系统全面推进高校校园安全建设。本文依托生态系统理论,从校园安全建设的分析框架着手,多方面阐述校园安全生态建设的重要价值,并从多层共建和多主体协同的角度提出高校校园安全建设的生态系统路径,为营造校园安全环境提供参考。

生态系统理论与高校校园安全建设

生态系统理论提出者布朗芬布伦纳将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称为行为系统,并进一步将行为系统细分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四个系统。高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其校园安全的建设和维持有赖于多层系统的合力和各类主体的有效参与,从个体学生的行为出发进行环境打造。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可将校园安全建设细分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与宏系统四个层次,并将各系统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作为强化校园安全建设的一个方面,探索高校安全生态的多层共建之路。

微系统是个体学生周边联系最为紧密的系统,包括作为远程影响者的家庭、直接影响者的学校、亲密影响者的同学和潜在影响者的网络。微系统对个体学生个体安全的影响最为直接。中系统是指通过微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安全环境。外系统的形成需要家庭传递安全、学校管理安全、社区参与安全和网络使用安全共同合成,对学生个体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中层系统和微观系统有重要影响。由社会文化环境和政府制度环境组成的宏观系统是校园安全建设的大环境,对各层系统的互通互联和整体效能的发挥影响重大。

建设高校校园安全生态系统的多维价值

保障师生安全生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现代社会风险交织,高校安全事件频发,影响师生的正常校园生活。在校园安全建设难题日益凸显、师生安全需求放大的背景下,构建多元参与、多层互动的校园安全建设生态为高校提供了新的路径。在联合家庭、网络、社区的条件下,高校作为管理主体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安全氛围,构建了保障师生安全生活的内层屏障,有助于及时调动资源应对各类突发危机。高校持续聚焦校园安全建设,可以加大政府和社会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促进宏观系统与微观系统的有效对接,促进政府安全政策的推进和完善。

提升高校管理能力,变革安全治理体系。校园安全事件,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社会的高度关注,容易造成对高校的危机应对能力和安全管理能力的质疑。安全生态系统强调微观系统之间的联动建设。从高校管理的角度来看,高校可以通过联合各微观系统从而提升自己在中层系统中的地位,有助于高校协同利用家庭、网络、社区等进行管理实践,夯实自身管理推进的基础。同时,在外层系统中也存在着通过家校联动、校社合作、技术赋能等方式转变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的变革发展之路,为高校安全治理的现代化提供机遇和路径。

强化风险应对能力,构建长效安全机制。面对风险增大的现代社会,高校仅提升自身的风险应对能力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高校安全环境问题仍然急需新的解决方案。同时,仅靠单方面的努力并不能构成互联互通、效能明显的安全生态系统,这对高校的综合安全治理能力提出考验。通过政府的参与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引入,高校可以获得更多社会支持和政策帮助,为长效机制的搭建提供支撑。内部建设上,高校安全生态的建设,有助于学校整合资源,建设动态调整的校园危机应对体系,建立和完善长效安全机制。

推进高校校园安全生态系统建设的多层对策

微系统:深化“四个影响”,培育安全意识。培育高校学生的安全意识,是建设校园安全生态的重要一环,是提升高校危机应对能力的关键因子,构成了安全生态建设的微系统路径,为安全生态系统打造了活跃核心。一是高校作为直接影响者,需要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利用校园安全讲座、学校安全知识竞赛等趣味方式引导学生个体增强对消防安全、寝室安全、交通安全的认知,强化安全知识宣传,有助于学生更加直接、更加深刻的理解行为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家庭作为远程影响者,需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生活状况和安全需求,缓解学生情绪,消解安全隐患。三是同学作为亲密影响者,可以借助长时间接触、频繁交流和认知相仿的优势,从感同身受的角度出发,用更加合情合理的语言推动学生安全意识的培育,维护群体安全。四是网络作为潜在影响者,需要避免不当信息和错误言论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引导学生健康使用网络;同时,借助数字媒介的多样化手段多方面培育学生的安全意识。

中系统:畅通联动机制,优化治理方式。畅通合作机制是推动建设安全生态系统的中系统路径,也与促进高校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同向,为安全生态系统提供了强大治理动能。第一,转变高校管理理念,积极推动合作交流。高校需要主动加强同学生家庭,学生群体和教职工群体的交流,及时了解校园安全隐患,出台相关管理规范,增强危机预防能力。第二,借助数字技术,推动资源共享。高校可以通过借助数字技术的强大传输能力,建设共享开放的信息与资源平台,例如与社区合作,为学生提供安全知识学习和实践的场所;及时向学生家庭反映学生近况并主动询问相关需求与经验;设置专门信息员进行沟通交流,提前排除可能存在的风险。第三,加强师生参与,推动管理下移。为了实现安全治理能力的全方位提升,高校可以让师生参与到校园安全工作中来,设立学生安全志愿者,定期进行安全巡查和信息反馈;召开校园安全交流会,让更多师生主动参与到安全治理中来。

外系统:建设“四个安全”,筑牢共建基础。识别各间接影响主体的参与重点,建设有侧重的多方参与体系,筑牢校园安全建设的共同参与基础,是强化校园安全生态系统建设的外系统路径。第一,家庭传递是学生了解社会环境和高校推动工作的重要过程。一方面,家庭本身需要寻找安全可靠的途径,传递安全健康的信息;另一方面,社会需要重视家庭传递的作用,营造正向安全氛围。第二,学校更多的是通过文件和规范同学生建立联系,这就需要学校主动了解安全管理工作的不足,通过积极沟通完善校规校纪,畅通学生反映渠道,鼓励信息上下传递,改变治理模式。第三,高校周边社区是学生闲暇时间的活动场所。社区一方面需要加强自身安全建设,为高校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活动场所;另一方面也应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安全教育的生动实践场所。第四,网络空间凭借其虚拟性拓展了学生的活动空间,也带来新的隐患。网络空间中的商家、博主、平台等主体应遵守法律法规,规范自身行为,共建安全校园。

宏系统:营造文化环境,完善制度保障。营造尊重安全、维护安全、共建安全的社会文化环境,强化政府校园安全政策体系建设,完善相关制度建设,是促进校园安全生态良好持续发展的宏系统路径。第一,落实政府分管责任,强化安全建设意识。通过制度建设、内部教育等,落实地方政府建设校园安全的主体责任,推动政府部门内部安全意识建设。第二,设立问题发现机制,完善政策议程设定。政府亟待完善问题反映机制,提升面对突发危机和大型安全事件时的应对能力和反应速度;大力推动校园安全政策议程设定工作的进步,为校园安全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提议提供有利条件。第三,营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推广共建安全生态的文化理念。通过安全教育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安全、维护安全和共建安全的文化氛围,引导更多主体参与到校园安全生态系统的建设中来,加强共建共享的文化理念在社会宏观系统中的推广嵌入。

高校校园安全生态系统建设,回应了现有的实践困境,从多个方面强调了校园安全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建设安全生态系统,需要这四层系统协同发力。高校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多层共建的实践推进路径探寻,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一定参考。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202310145136)

选自《平安校园》杂志2024.02(总第267期)

(责任编辑:曹香凤)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