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平安校园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安校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求真之路

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5-01-07 10:24:25

安国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从孩提时代到长大成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才能成长得更加健康。2021年,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落实传统文化教育进行顶层设计,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重要抓手,为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提供了重要遵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于中小学,应该有三层涵义。一是应有之义。文以载道,基于教化功能的中小学教材、课堂,对传统文化具有天然的传播作用。二是使命之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其成为一个有品格、有修养的人,是每个教育者的使命。三是融道之境。学科教学要充分融通传统文化,超越说道、渗道而达融道之境,使传道者随心而发、了然无痕,得道者浑然不觉、身心俱化。润物于无声,育人于无形,让学生以爱与智慧为立足点,“欣欣然”面对学习、生活与实践,达到铸魂育人的最高境界。

从校长到学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办学思想领导力是校长领导力的重要体现,它围绕办学思想展开,进行教学实践全过程领导,最终指向学生。落实校长办学思想领导力,应坚持四大策略。

(一)建设有温度的学校

建设一所既大又强的学校,做到大而有为、大而有序、大而有质、大而有料;建设一所处处充满人文关怀、让人有幸福感、归属感的学校,让老师体面有尊严地工作生活,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有温度的学校一定是一所管理井然有序的学校、一所服务保障到位的学校、一所安全无死角的学校。

(二)打造专业的团队

要打造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奋斗、特别能创新的团队。按“明白之师、名气之师、未来之师”三步走的人才培养要求,搭建“新秀—骨干—名师—专家”教师培养阶梯平台,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要站稳讲台,注重修心育人,走好修炼品质的“心”之长征。

树高远志。王阳明说:“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新时代新征程,志存高远,就一定会涌现出澎湃不竭的前行动力。

立宽厚德。“德”最基本的表达是爱,从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开始,去爱更多的人。可以效仿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做到每天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每个人都要把自己的私德建设好,建筑起“人格长城”。以私德的健全为基础,从而扩大公德的效用,为集体谋利。

激进取心。优秀教师要充满激情、富于创造、乐于奉献。用力工作的教师是勤奋的,用脑工作的教师是聪敏的,用心工作的教师是高尚的。

圆成才梦。上下一心办好学校,把学校办成学生成才的摇篮,办成教师成才的摇篮。好的学校是一个文化场,人人都呼吸着文化的气息,共同成长。

(三)锤炼能出彩的课堂

推进课堂创新,让老师出彩;开设各类课程,让课堂出彩;坚持五育并举,让学生出彩;落实立德树人,让人生出彩。

首先要搭好平台。一是办好科技节,开办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领域融合教育)、3D打印等课程。二是办好艺术节,推广超轻黏土艺术、办好合唱团和新年文艺汇演等;三是办好体育节,兴办年度学校田径运动会,做好游泳、射箭等高水平运动项目推广,抓好深圳足球队青训基地各项工作。四是办好读书节,创建书香校园,以点带面推出一批书香家庭。利用好平实书院、汉字博物馆、科技博物馆、党组织生活馆等校内文化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其次是夯实基础,要一师一绝活、一课一精品、一生一特长。

一师一绝活。要求教师人人苦练基本功,个个拥有“点金术”。在教学能力的锻炼中形成教学风格,在教学风格的展现中凸显教学能力。实施三项行动:一是“书虫行动”,在理论上学。为教师购买书籍,开展读书分享让教师“储蜜”。二是“蓝青行动”,在经验上传。在校内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加速教师专业化成长。把远程结对和校内结对结合起来。远程结对重在向业界前辈学习,学理论、学风格,开展个人研修和集体研讨;校内结对重在学经验、学技能,学艺术,开展一对多的帮扶活动。开展师徒同课、师徒同台PK等活动。三是“沙场行动”,在技术上练。为了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学校开展教师技能大赛,重点突出训、练、考、赛、评、推:“训”有整体规划,“练”要持之以恒,“考”促业务发展,“赛”要疏密有致,“评”塑优秀群体,“推”要扩大影响。通过这些活动,帮助众多专业素养较高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真正让教师们做到个个术业有专攻,人人有专业“绝活”。

一课一精品。深圳市坪山实验学校提出生本理念下的平实课堂教学模式:即前置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质疑—当堂训练—激励提升。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形成平实课堂,充分把学习的时间、空间、方法还给学生,体现自学、互学、助学、成学的阶梯性与自主性。

一生一特长。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希望学生学有所长。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出彩”,在活动中“玩出彩”,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小老师、小记者、小辩手、小歌手、优秀朗读者等在课堂上应运而生。会自学、会倾听、会思考、会提问、会合作、会反驳,学生在学中出彩。一系列优才课程的落地有助于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在活动中玩出名堂,玩出高度。

(四)形成高品质的文化

传统文化让校园“靓”起来。梅县东山中学自1913年创办以来,形成了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东山文化”。学校用一条条独具特色的路名承载深厚文化,如魁星路、集贤路、咏梅路、云梯路等。大同路一路连三区,大同社会是读书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形态。叶剑英元帅就读东山中学时就曾写下《油岩题壁》:“放眼高歌气吐虹,也曾拔剑角群雄。我来无限兴亡感,慰祝苍生乐大同”,表达了改造世界的远大抱负。梅县东山中学始终提倡“恃读精神”,以古言“梅人无殖产,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所至以书相随”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精神。

深圳市坪山实验学校“麒麟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集众长于一体、集众美于一身的集美文化,由此提炼出校训:含仁怀义日日新;制定出育人目标:麒麟少年、品质公民、大气中国人。教学馆舍名称皆是文化之表达。北校区中轴线上的石楣杆,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象征;南校区的校史馆,定名为平实书院;东校区建成汉字博物馆、日新科技博物馆、美术馆、“开卷有益”雕塑、集美墙等。文昌楼寓一方文运昌盛;半学楼源于《尚书》“惟教半学”;风荷画廊以荷文化为主题,傍依坪山中心公园,湖面上时有荷花的清香,乘着风儿,弥漫整个画廊,师生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相应气质。

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东岭文化”同样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渐染,因坪山在南宋有“东头岭山”之说而得名。学校建设文枢厅、崇礼长廊、盛德堂、时空隧道等“东岭文化”胜景,营造“以文化人、以文塑人”的浓郁氛围,传承文化经典,滋养学子心灵。校内小公园被打造成“夫子园”,为尊孔崇儒主题公园,师者徜徉,厚其德而悦其神;学子流连,养其性而全其智。同德路,坪山土地多为客家人所垦殖,客家人最初未能享受与当地居民在科举考试方面之同等权利,经过数代人据理抗争,清嘉庆年间方得成功。1829年,客家人在广州兴建同德堂文馆,供客家考生参加省试时落脚。“同德”之路名,传承客家人视读书如生命的精神。

传统文化让课堂“活”起来。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承需要课程资源的配合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2021年,坪山实验学校构建起“七书院”课程体系,包括“四库”“明德”“格致”“尚美”“悦动”“博雅”“海汇”七大书院课程。“四库”之名源自《四库全书》,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格致”之名出自成语“格物致知”,体现科学技术的一种传承;“明德”课程展现德育植根传统的丰富内涵;“博雅”课程通过量身定制,旨在培养学生们的领导力;“尚美”课程汇集了音乐、舞蹈、美术、非遗传承等美育课程;“悦动”课程为学生练就终身拥有的运动技能打基础;“海汇”课程为融合课程,海纳百川。200多门课程为学生开辟了更宽广的学习场域。

2023年,坪山高级中学构建起“一核五层”品质课程体系。“以品质”为核心,打造有文化、有品位、有质量的教育。第一层级是文化层,底色为礼、乐、射、御、书、数等儒家六艺;第二层级是素养层,培养学生在文化、生活、科学、艺术四方面的素养;第三层级是领域层,包含语言文学、人文社会、体育健康、综合实践、生活艺术、审美艺术、技术运用、科学创新等八大学习领域;第四层级是必修层,保证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第五层级是选修层,多为特色化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课堂教学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要通过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提升学科育人价值。语文学科开设《史记》选读课程,组织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携手香港迦密主恩中学同上诗词诵读课。政治学科探索“校园+社会”的育人模式,通过“行走的思政课”深入大万世居、大鹏所城等文化圣地,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弘扬者。美术学科开展创意书法、美术鉴赏、剪纸等课程,学习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技法,组织学生前往古建筑之地采风,体验传统民居的建造之妙。音乐学科编排《忆江南》《春江花月夜》等节目,将传统诗歌、民族乐器、民族舞蹈等元素有机融合,以歌、舞、乐传颂经典。体育学科将武术、射箭、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机制,让中华传统体育在校园绽放光彩。

传统文化让生活“炫”起来。一是营造“东岭文化场”。创办《东岭学刊》《东岭学子》等文化载体,丰富学校文化内涵。举办“东岭大讲堂”,邀请社会各界精英,开展不同领域的精彩讲座,拓宽学子们的视野。二是欢度“四大节庆”。推出四大节庆活动,打造精神家园。其中,社团文化节让学生通过体验剪纸、插花、戏剧等传统艺术,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科技创展节实现学科融合,科创项目“超级结构”将传统榫卯结构与现代文创产品结合,使学生感受创新思维的乐趣。悦动体育节通过武术表演、麒麟点睛、汉服走秀等,让师生享受体育和文化的交融之美。炫美艺术节通过展出师生在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作品,以培养师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三是开启“家”文化。厚人而同厚家,厚家而同厚国。打造其乐融融的家文化,要“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开展“生日会”活动,让学生感恩生命美好;修葺宿舍群楼,以营造家一般的生活环境。通过内高班校亲结对、金兰互助行动,体现中华一家亲;师生同绘《西园雅集》《兰亭雅集》《杏坛讲学》《衣冠南迁》等长卷壁画,多措并举,开启幸福“家”文化。

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绵延耀星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每个人、每所学校、每个集体的底色和自信,更是全民族的风骨和力量。让中小学始终沐浴在传统文化的和风细雨中,才能使民族的教育更加润泽宜人,国家的未来更加繁花似锦。

(作者为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责任编辑:曹香凤)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