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5-01-07 11:24:17
赵 静 马亚萍(通讯作者)
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为高校深入学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系统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提供了重要指导。校园安全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校安全文化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安全意识的整体提升。高校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管理者和教职员工对安全问题的认知逐渐深入,普遍认识到安全是重要的校园管理工作,全员都需参与其中。二是安全理念的有效传播。构建高校安全文化体系,要有明确的指导理念,从而促进师生更好认识安全问题,并以此作为行为准则。如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强调全员参与,注重预防、责任和应急管理等。三是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制之有衡,行之有度。”各高校依据国家相关法律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建筑物安全、实验室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等方面,旨在减少和防范事故发生。四是安全培训与教育的加强。高校通过开展安全培训教育、定期举办应急演练活动等措施,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五是设施设备的改善。各大高校加大对校园安全设施设备的投入,通过改善校园环境和设施条件,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如安装监控设备、安全警报系统、消防设备等。
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建设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师生安全教育意识不足、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安全文化体系建设,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应急管理能力,营造更加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基于此,本文结合河北大学实际情况,从安全观念文化建设、安全制度文化建设、安全行为文化建设和安全物质文化建设等四个方面阐述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建设优化路径,以期为提升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构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适应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校园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构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可以对高校安全管理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规范,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建立安全文化体系有助于形成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机制,提高师生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并为高校提供安全稳定的教育环境。
(二)有利于拓宽“三全育人”模式
校园安全文化体系与“三全育人”模式相辅相成。构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将安全教育纳入全面育人的范畴,实现全员参与,不仅有助于培养安全理念,也有助于完善社会实践。通过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建设,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他们在处理突发情况时的应变能力。
(三)有助于实现平安校园建设的目标
构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体系是实现平安校园的关键一环。内化于心的安全文化,将师生的安全管理与校园运行紧密结合,有效提升高校安全管理水平。通过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培训,高校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各类安全风险和突发事件,使校园更平安稳定,为师生提供更加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建设核心要素和关系
建设校园安全文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安全观念文化建设、安全制度文化建设、安全行为文化建设和安全物质文化建设。其中,安全观念文化建设是首要内容,同时引领其它方面的建设;安全制度文化建设、安全行为文化建设和安全物质文化建设的推进,又反过来促进安全观念进一步提升。
(一)内化于心,加强校园观念文化建设
传统的安全理念以服从和管理为主,对安全事故的反应较为滞后。我们要从更深的文化层面激励师生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转变,尽可能预防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这是高校校园安全的首要原则。高校不仅要建立安全、和谐、富有关怀的学习环境,还要注重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保障和应对措施。
坚持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相结合的理念。底线思维指要明确校园安全的底线。这一思维要求学校决策层和管理层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和风险,采取主动防范措施,建立应对机制,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对学校防暴、火灾事故、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等四类专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创新思维要求学校在解决安全问题时寻求新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和完善安全管理措施,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校园安全。河北大学分校区配置微型消防器材,每学期分学院开展消防知识和技能培训,模拟灭火场景,让师生深入学习使用消防器材,增强自救自护能力。
(二)固化于制,深化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建立三级安全责任体系。河北大学积极更新安全管理理念,将校园安全建设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思政教育统筹发展。河北大学成立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安全工作处负责具体制定和推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任务,全员参与,全员共担,形成“层层有人负责、人人皆有职责”的安全工作责任体系,有效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工作。
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扩大制度覆盖面。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是构筑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重要基础。学校积极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确立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明确各层级和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加大制度覆盖面,从校园安全规章制度到具体的安全操作指南,都应有相应制度规定。同时,制度的执行要注重灵活性,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增加“安全隐患排查整改的监督管理”版块,责任直接到人,真正做到排查后有落实,安全有保障。
(三)实化于行,做实校园行为文化
注重安全教育,强化技能培训。普及安全知识是构建安全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大学通过开展安全主题班会、组织安全知识竞赛、开展安全文化节、设置安全教育专栏等多种渠道,将安全知识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邀请公安、消防等部门专业人士进行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等主题讲座,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学校还定期进行安全技能培训,如2023年开展4次模拟演练,教授学生如何在火灾、地震等紧急情况下疏散逃生,参与师生达2000余人;讲授使用消防器材12次,参与师生达4000余人;培训急救技能2次,参与师生达300余人。这些培训有助于师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技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样是校园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大学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建有心理健康中心,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学会面对压力和挑战,提高抗挫折能力;辅导员主动联系学生谈心,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预防可能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安全事件。
营造全员参与模式。校园安全是全校师生的共同责任,学校应鼓励师生参与到安全管理中来,建立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校园安全文化。安全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师生员工,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河北大学积极探索营造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如每学期初,主管安全工作的校领导做“安全第一课”专题讲座;教职员工定期参加安全培训,提高安全管理能力;成立学生安全志愿服务队,让学生参与安全检查、隐患排查等;入学报到期间邀请家长、学生开展防范网络诈骗座谈会等。通过全员参与,形成人人关注安全、人人维护安全的良好氛围。
实化于行,做实校园行为文化,意味着将安全知识、技能、心理健康以及全员管理模式落实到每个人的行动中,共同创造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四)外化于形,做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河北大学近三年对校园安全投入资金达1000多万元,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融合信息化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思维,分别对软件支撑系统和安全设施系统进行了建设。
软件支撑系统:随着智慧校园建设的逐步推进,目前河北大学已经建设了电子门禁系统、智能监控系统、车辆识别系统、警报系统、网格化管理系统。电子门禁系统用于管理学校各区域门禁,包括刷卡、人脸识别等,以确保只有授权人员可以进入特定区域,实现智能识别和物联网管理;监控系统校园全覆盖,一旦出现异常,师生可第一时间联系监控中心,大大降低事故发生和扩大的可能性;警报系统通过整合火灾报警器、紧急按钮等警报设备,在紧急情况下向学校管理员和应急人员发送警报信息;校园安全网格化管理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每个网格区域的安全状态,一旦发现异常,可及时发出警报。
校园安全设施系统:在校园内部完善安全设施系统,如建立安全监控中心、增设紧急按钮、购置消防设备、安装摄像头、设置安全警示标识、紧急疏散指示标识、规划安全疏散通道等。及时处理校卫队员巡逻发现的问题,改造校园周边环境,加强校园安全防范,确保校园内外的安全设施系统能够有效配合,形成完善的安全保障网络。
安全视觉标识系统:随着智慧校园建设逐步深入,宣传安全文化和营造校园安全氛围的需求更加强烈,学校可构建安全视觉标识系统,设计核心标识,以增强学生和教职工的安全意识,促进全校师生形成共同关注、共同维护校园安全的氛围。
外化于形,做精校园物质文化,是通过构建完善的设施系统来提升校园安全物质文化,从而有效提高校园安全管理的实效性和可见性的有效手段。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提升学校整体的安全水平,保障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分别为河北大学安全工作处信息科科长,河北大学安全工作处安全教育科科长)
(本文系项目基金“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保卫工作分会2023—2024年度高校安全保卫科学研究课题(冀保科准字〔2023〕第 11 号)”,“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保卫工作分会2023—2024年度高校安全保卫科学研究课题(冀保科准字〔2023〕第 1 号)”阶段性成果)
选自《平安校园》杂志2024.03(总第2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