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5-01-07 11:55:51
本刊记者 柳 青
前不久,“鹅腿阿姨”火出了圈。在社交媒体上,“清华北大鹅腿阿姨之争”词条甚至久居微博热搜。学子们冒着零下几摄氏度的寒冷排起长队,只为能吃上一口“鲜嫩多汁,微甜辣”的炭烤鹅腿。正是这样物美价廉的校园周边小吃,承载了诸多学子的幸福时光。
“鹅腿阿姨”能获得高校学子们的追捧,凭借的不仅仅是鹅腿的香,更是人心的诚。据“鹅腿阿姨”自述,每只鹅腿均为她亲自冲洗、切配、腌制、烤制,由固定的鹅腿肉供应商配送到家中,每天从早上6点开始收拾,一直要忙碌到天黑,两只手均已被冷水泡得关节肿大,但她却说:“孩子们这么喜欢也就挺值得”。小小的鹅腿,浸透着阿姨的辛勤付出和对食品质量的诚信保证。
像“鹅腿阿姨”这样的小摊主、小商户,顾客每一次光顾都是和“老板”面对面,对原料、食品制作过程等有任何疑问,或者对烤鹅腿有改进意见,都可以直接提出,而这些“声音”也都会被认真对待。在校园周边,阿姨的生意红火主要依赖同学之间的口碑。相比之下,高校食堂则不需要像“鹅腿阿姨”那样,其面临的同行竞争压力要小得多。这种差异也就容易导致一些高校食堂的运营者出现得过且过、吝于提升用餐体验的消极经营状态,数见不鲜的“鼠头鸭脖”“食堂针管”等事件,就是这种底层逻辑的直接体现。高校食堂如何才能抓住学生们的胃和心?“鹅腿阿姨”走红的经验提供了一个对校园食品安全反思和改进的契机。
校园食品安全关乎学生身体健康,需要多方努力、多措并举。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一方面,建立健全校园食品安全监督机制,加强对食堂档口的日常检查和监督,确保其严格遵守食品安全规定。可以利用互联网、手机APP等技术,加强校园智能化建设,让食堂违规操作可识别、可抓拍、可示警、可核验,全方位保障学生们舌尖上的安全。另一方面,推进食堂管理体制变革,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如将同一高校的不同食堂承包给不同的供应商、形成良性竞争,将食堂管理人员的部分劳动报酬与食堂营收挂钩等;同时,认真倾听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建议及时改进食堂菜品和就餐环境,满足学生对于美味菜品和舒适就餐体验的需要,打造廉洁食堂、安全食堂、匠心食堂、美味食堂。
强化食品从业人员培训和管理。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落实学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格规范食堂加工制作全过程,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食品安全培训、警示,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确保食品采购、加工制作、食物储存、餐食发放、餐具清洗消毒、食品留样等每个环节有规可依,严格管理,从源头上防范校园食品安全事故。
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推动校园食品安全文化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饮食文化,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观念和行为习惯。可以通过举办食品安全知识讲座、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等方式,提高师生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其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宣传建设校园食品安全文化,对校园餐饮提出更高要求,使食堂餐饮品种丰富、符合学生口味,既绿色安全又营养健康。让食堂吃出幸福的味道,让食品安全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为学子们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的饮食环境。
选自《平安校园》杂志2024.03(总第2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