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平安校园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安校园

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5-01-07 11:58:07

卢  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同时强调,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要“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高校二级学院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体之一,必须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准确把握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突出挑战和特征,持续织密意识形态工作网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支持和保障。

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一是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三个事关”充分指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和重要意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办学方向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牢牢抓好。

二是意识形态风险错综复杂。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各种敌对势力始终将意识形态领域作为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突破口。高校作为青年人和多种思潮的汇聚地,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意识形态风险必将长期伴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且会随着虚实空间的相互交织和不确定因素的增多而愈发难以预测和把控。

三是意识形态斗争尖锐激烈。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意识复杂多样,敌对势力渗透颠覆活动明显增加,渗透主体更加复杂广泛,渗透手段更加丰富多样,渗透形式更加隐蔽灵活。尤其是网络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具有成本小、收益大、无差别、全天候特点,使网络意识形态成为敌对势力实施渗透活动、争夺下一代的重要途径,争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较量尤为激烈。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突出挑战和特征

一是国内国际环境形势复杂多变。从国际看,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细化分化”“和平演变”的既定战略从未改变,近年来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教育、舆论等各个领域持续打压抹黑和挑衅渗透,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从国内看,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我国经济社会的重大变化不同程度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网络极端言论、网络亚文化、社会负面事件等负面影响和攻击炒作、谣言煽动、跟风评论等问题时有发生。

二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特征鲜明。首先是聚合点复杂,高校是国际交流交往的重要窗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融合、各种社会思潮交锋较量、各种信息资讯交汇聚散,各类风险容易在此叠加、传导并扩大。其次是聚焦点较大,高校大多在首都、省会或地方中心城市,地理位置特殊,公众关注度较高,有一定社会影响力,校内问题具有外溢风险。再者是敏感点众多,具有普通问题放大化、局部问题全局化、负面问题政治化等特点,有心之人利用网络放大负面舆情,校外问题具有倒灌风险,可能造成恶劣影响,甚至触碰法律底线。

三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仍有短板。意识形态斗争尖锐复杂,对高校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问题集中表现为:落实落细意识形态责任的组织领导和制度执行体制机制还有差距;适应新形势的师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还不足;意识形态教育和管理队伍建设薄弱,队伍自身理论知识储备不充足、工作业务水平不过硬、敏感问题思考不深入、危机处理手段不高超,各支管理队伍间缺乏协同作战能力。

科学系统筑牢织密意识形态安全防护网

面对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高校二级学院应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抓住意识形态工作本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持续完善分类分级负责的组织领导体系,抓住青年师生和党员干部两个群体提升教育实效;着眼于网络舆论阵地和教育阵地风险防范化解;在建设高质量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上下功夫,切实提升意识形态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广大师生员工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明白、思想上通透、行动上有力,持续筑牢高校二级学院意识形态安全防护网。

一是强化党的领导,完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始终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各级党组织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进行专题研究、风险研判和部署落实,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切实肩负起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特殊使命和政治责任;始终坚持结合二级单位实际,细化党组织负责人、班子成员和基层单位意识形态工作领导责任和师生个体责任,将意识形态工作融入到党组织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和学院事业发展中;始终聚焦责任落实,全力压实责任链条,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到年度支部书记的党建工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述职以及个人和部门的考核范围中,实行“一票否决”,旗帜鲜明地举旗亮剑,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切实维护学校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

二是突出思政引领,提升师生群体教育实效。坚持领导干部以上率下,把学习传达党中央和上级部门最新精神作为第一议题,规范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形式,提升理论学习质量;坚持师生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制定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工作程序和细则,严抓党员发展流程规范,提升党员发展质量;不断优化师生“学习日”、“三会一课”等覆盖全体师生的学习制度,抓住重大活动和关键节点持续掀起理论学习热潮;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建设立体化课程思政体系,持续丰富各类课程中的政治认同、核心价值观、法律规范、文化素养等课程思政元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政治引导能力;深入实施精准思政,建立分类分级动态管理的关注师生台账,落实“一人一策”关心关爱帮扶措施。

三是加强阵地建设,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强化网络阵地正向引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汇集优势资源,成立融媒体中心,打造线上线下媒体矩阵,集中各方力量强化宣传主阵地建设,打造宣传品牌,传播科技学术动态、展现校园多彩生活;认真开展师生日常摸排,通过定期调研座谈、宿舍走访、关注社交账号和利用大数据等形式及时了解师生关于社会热点、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思想动态,尤其是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动向;严格执行哲学社会科学类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一会一报”,对讲座报告主讲人的个人背景、学术观点、讲座内容实行“三审”制度;加强教材、课堂、学生社团、网站、新媒体等线上线下的各类阵地和重点事项管理,严格执行新闻资讯三级审核流程,做到全程留痕,真审真校,切实筑牢意识形态阵地。

四是着眼常态长效,建设高素质工作队伍。落实体制机制的支撑保障作用,关键在人。我们要充分认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分类构建专兼职结合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坚持系统观念,引育并举加强专兼职工作队伍建设,完善培训机制和培训体系,不断提高队伍专业化水平,以重大专项任务和课题研究为牵引,积极培养意识形态工作骨干和年轻干部;引入行业领域专业人员,组建专家库,为队伍日常教育培训和突发意识形态事件处置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发挥群防群治在发现意识形态领域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作用,依托新闻宣传、文化传播、思政教育、党团组织、师生骨干、安保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各类队伍完善师生全覆盖的情报信息和师生思想动态搜集网络,畅通信息反馈机制,不断发展壮大工作队伍,以高质量队伍建设为牵引,不断汇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强大合力,持续促进高校二级学院意识形态工作长效发展。

(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

选自《平安校园》杂志2024.03(总第268期)

(责任编辑:曹香凤)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