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平安校园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安校园

智媒时代数字赋能安全教育的实践路径

兼论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

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5-01-07 12:56:46

任诗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在技术快速迭代、媒介融合发展、内容井喷式增长的智媒时代,将数字技术与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深度融合,聚焦网络文化作品的温度、广度、深度和传播度,创作蕴含丰富文化内涵、时代精神、价值理念的网络文化精品,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既是推动安全教育工作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也是在润物无声之中实现全方位育人,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举措。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安全教育的时代内涵

个人与机构的关系,在工业时代与互联网时代是有所不同的。在工业经济时代,权威机构位于信息权力的核心位置;但在智能互联时代,个人和机构均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这种自由平等的直接交流颠覆了曾经的单向度信息传播模式。自互联网诞生以来,新技术几经迭代,上述特征被不断强化,“用户+需求”的开放性范式已影响到各个行业领域,高校也概莫能外。

同时,各类思想文化信息以互联网为集散地,全方位融入大学生生活,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高校的安保工作内容也从重视传统安全,转向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并重;工作范围既重视硬性保障,又注重软性教育;工作方式更加关注各科室共进共荣,围绕国家要求和学校发展稳步提升校园总体安全水平。以数字技术赋能高校安全教育,推动二者深度融合,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既是适应新时代高校安保工作发展转型的需要,更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三全育人”理念,提升工作精准性、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安全教育的核心理念

高校保卫部门“触网”的历程并未滞后,初入互联网时代,部门网站便顺势上线,以便发布新闻资讯、通知公告。社交媒体崛起后,又接连开通微信公众号,用以开展安全教育、发布管理政策、协助业务科室开展线上服务。在网络宣传阵地,各高校保卫部门始终是积极的主体,但由于发布内容的受众相对较窄,同时对互联网演进所带来的技术迭代、组织更新、文化转向认识不足,高校保卫部门公众号普遍面临着阅读量偏低和粉丝增长缓慢的难题。

究其根本,大多数高校保卫部门公众号难以实现预期传播效果的原因在于——仍将关注的重心放在自身,并没有摆脱发布信息时自上而下的线性传播思维惯性。只是简单地开设公众号,将曾经在纸媒上的信息原封不动地迁移至“微平台”,仅实现信息发布场所的“转移”,而没有达到真正的“转型”,从内容结构到传播脉络都未能契合智媒时代大众的阅读习惯和精神文化需求。

在当下的互联网大场域,日益凸显的是以用户个人为主体的转向。从内容维度看,要以数字技术为支撑进行更为直观、更为多元的表达,既能在宏观层面引领教育对象成长,又要在微观层面契合大学生成长诉求,精准定位不同个体之间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个性化特征,实现信息内容更富教育内涵、信息表达更具时代理念、信息传播更加迅捷便利、信息沟通更为立体高效,真正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成为开展安全教育、传播校园文化的助推器。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安全教育的实践路径

智媒时代应以数字技术主动赋能,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实现技术优势和工作经验、教育内涵的有效融合,从而让安全教育内容更具时代感和亲和力,真正实现“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上海交通大学保卫处始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开展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心骨”和“压舱石”,扎实推进网络内容建设,不断创新传播手段,依托“平安交大”新媒体平台,将新媒体技术和一线工作经验相结合,2022年“平安交大”总浏览量超81万,同比增长200%,2023年进一步提升至92万,原创率100%,创作出一大批蕴含丰富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的网络文化精品,打造出线上线下全域化覆盖的新媒体品牌,构筑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安全育人模式。通过网络文化作品科普至关重要的安全知识、展现可敬可爱的保卫人形象、开展线上服务保障工作,在润物无声之中实现全方位育人。

(一)守正创新:以微观视角传播主流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智媒时代衍生出信息关系集群化的特征,受众不再是单一的接收者,同时也是各个传播链上的发布者,这使得传播的信息更容易形成联动效应;信息的流动性和跨媒介性也使受众在阅读时有了更多样化的选择,这也对内容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文本的构建应以此为出发点。一方面,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重点在内容形式、传播方式上精准发力,根据教育对象不同时期的思维特点、认知差异,创作立足本校、立足当代大学生的优质内容,以鲜活性、创新性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坚持做好内容的“把关人”,在内容结构和表现形式的构建中融入主流文化、道德理念、时代精神,不为追求高浏览量而过于娱乐化,始终坚持教育者的准则和底线,敢于亮剑、善于引导、积极弘扬主旋律,在隐形教育中实现价值引领。

“平安交大”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把握住智媒时代信息内容短平快的特质,开设人物纪实板块,破除了宏大叙事的束缚,坚持与读者共情、共心、共振,聚焦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围绕上海交通大学保卫人的守护故事、安保队员逆袭交大硕士背后的真实人生、服务师生的各项工作,通过一线走访观察和深入对谈,挖掘出真正有温度、有深度的内容,推出了《从交大安保队员到交大硕士:逆袭背后的真实人生》《校内求助?找TA》《数字间的变与不变》等一系列内容结构紧凑、感触深刻、视角独特的“微”作品。在具体内容中,坚持对个体进行细节刻画,以高质量作品链接读者、链接社会,彰显保卫部门温暖有力的形象,用真实和真情创作出多篇浏览量超10万的爆款作品,进一步弘扬正能量。

各类内容深化认知理念,聚力处理好弘扬伟大精神和聚焦平凡工作的关系,让特点亮起来;处理好理论宣讲和细节描述的关系,让人物活起来;处理好融入真情和发挥技术手段的关系,让影响广起来,为推动新时代安全教育工作守正创新汇聚网络力量。

(二)需求导向:变文件语言为群众白话

互联网是以人为中心构建的关系网,在海量的同质化内容中,受众会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信息并聚成新的集群,粉丝正是由此发展而来;同时其内容传播的主体地位也日益明显,他们的二次转发是最直白有力的口碑体现。当前的内容创作也应以受众的需求为导向,切忌简单地把文件要求、理论教育搬运到公众号推文中,填鸭式的空洞说教内容无法真正“唤醒”受众,合理运用流行语、表情包等契合当下大学生语言体系、图文形式的亲切化表达,将严肃的“文件语言”变为鲜活的“群众白话”,在娓娓道来中引人入胜,方能持续增强教育内容和理论宣讲的感染力和传播力,不断筑牢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共同的思想基础,实现从涨粉到固粉的跃升。

如“平安交大”《“内耗指南”ד外耗指北”》一文,其选题来源于“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宣传”的指导要求。将严肃的法律知识讲好、让守法的意识真正触及内心,需要的是身临其境的情景化表达。

当前的大学生面临着学业、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压力,常常陷入过度的精神内耗,为此,网络上也产生了“外耗他人”的“发疯文学”。“内耗自己不如外耗别人?”文章正是以此为出发点,聚焦当下的热点话题,以极具时代性和感召力的图文内容,帮助当代青年大学生更好地面对情绪化时刻,从而指引年轻人学会用新的思考方式与自己和解,寻找更自洽的自我,在给自己“松绑”的同时,又能做到与他人为善,与世界友好相处,而不是在过度的“发疯”中触及法律底线。“我的EMO调理好了”“让子弹飞一会儿”“忍一时越想越气,退一步越想越亏,忍不了一点”……全文内容以接地气的语言直抒大学生内心诉求,富有艺术感的长图设计也更具观赏性。

当严肃的主流价值观与偏娱乐化、碎片化的表现形式和阅读习惯相结合,教育过程将更富人情味。数字技术赋能高校安全教育,应坚持以教育引导为内核准则,以喜闻乐见为外在表现,通过专业、深刻、生动的作品,将理论宣讲与鲜活故事结合,让“有意义”和“有意思”同向发力,从而通过情感认同激发价值认同,向深向实,真正触摸到学生的脉搏,让主流声音的传播更加响亮。

(三)IP赋能:推动主题活动深度融合

以具体的吉祥物代表新媒体平台,能使部门本身以更具亲和力的形象面对师生。但将平面化的Q版形象升级为具有情感投射、拥有长久记忆点的IP,则需要进行多维度、全覆盖式的情感赋能,从而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化效能。

“交小卫”“交小安”“拖鞋”作为“平安交大”的人格化符号代表,在2022年6月推出之时,便设定了各具特色的性格、爱好等特征,虚拟形象的灵魂由此更真实饱满,它们的人设定位来源于现实生活,与上海交通大学保卫处和师生的日常相融合,更有亲近感和辨识度,极易引发情感共鸣。而“拖鞋”这一形象的昵称更是源于师生票选命名,从而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缔结更为深刻的情感链接。同时,持续进行全场景覆盖式传播,在开学季、安全演习等活动中进行嵌入式立体化推广,在春节等具有普遍价值投射的节点推出表情包、红包封面等特色内容,不断增强师生对数字形象的现实体验。

价值导向,故事驱动,内容为王。单纯的意象符号结合并不能为安全教育提质增效,只有将其与可亲可感的文字内容有效结合,才能打开共建共融、功能互补的传播格局。因此,在云端主阵地,“平安交大”IP入驻微信表情包商店,并融入各类文案中,用好的故事、好的表达使其成为具有跨媒介叙事能力的形象,真正增强内容表达的吸引力、影响力。

利用数字技术,以多维载体实现教育空间的最大化,是智媒时代赋能全方位育人的关键所在,依托IP形象创作的实体化衍生品可成为跨界合作的发动机。2023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保卫处联合上海消防,开展“跟着火焰蓝,走进交大校园”的直播活动,超65万人在线围观。“平安交大”IP消防限定主题抱枕、钥匙环等文创产品,走下云端,走进现实世界。现场互动、直观可触的形象,实现了体验式的满足感,高频触达师生。2023年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保卫处与文明办携手,以感谢信和“平安交大”IP文明校友主题徽章的形式,表彰拾金不昧的交大青年;助力交通安全,在进出校时可见到的显示屏上投放了艺术化安全提醒。一次次的线下活动不仅不断延长这一形象的生命力,更实现了IP价值的多次跃升,也促进各类安全教育主题活动更丰富有趣,得到了线上线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宣传效果。

从线上宣传到线下活动,从简单相加到深度融合,安全教育的破圈层传播可通过进一步创新个性化的文化产品打造出丰富的感知空间,从而持续推进媒体融合破浪前行,在出彩、出众、出圈上见真章,用主流价值、优质内容进一步激发文明校园的建设合力。

(四)渠道升级:拓宽育人表达路径

智媒时代,短视频正在重塑受众的生活和阅读方式,直观可触的内容可以通过短小精悍的影音表达实现最大化呈现,带来视听感官的双重冲击;同时,当下互联网的流量算法规则也让短视频得到了更多的传播机会。发挥短视频在内容表达和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将其与主题活动、公众号推文有效结合,用鲜活的镜头语言辅以深入浅出的内容,进一步拓宽育人表达路径。

2022年3月,“平安交大”视频号发布《于无声处》短视频,以直观视角、权威信息、贴近学生实际为核心,记录展示保卫处一线保障工作,原视频播放量超26万,并被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转载。这条短视频在关键时间节点有效回应了青年学生诉求,鲜活的事件通过短视频的沉浸式体验实现了与青年学生的同频共振。用真情引发共鸣的同时,影音技术优势进一步增益表达效果,短视频身临其境的体验带来的情感冲击,是文字内容难以企及的。

2023年4月《“他们”的交大故事》以校庆为契机,进一步直观、立体地展现交大保卫人的多重身份;在反诈骗领域,真人反诈剧场登上教育部思政司平台;助力线下活动,对消防安全等主题活动进行生动解读……

以数字技术赋能高校安全教育,可进一步挖掘短视频在表达方式、故事讲述、传播途径等方面的优势。在短视频的创作中,要坚持以“服务大局”为准则、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矩阵传播”为手段,通过更戏剧化、更丰富的表达,推动开展深入人心的教育活动。

综上所述,在智媒时代,互联网带来的并不仅仅是权威机构发布信息场所的简单转移,而是传播范式的颠覆性变革和传播思维的升级转型。一方面身处安全保卫工作一线,有着丰富的人物素材、典型事件可待挖掘,应以更真实可触的微观视角进行深入刻画,从而用“小故事”反映“大主题”,以“小切口”反映“大时代”。另一方面,需以数字技术主动赋能,进一步建立对数字知识生态的系统化认知,让教育内容与其深度融合,实现与学生的同频共振,从而真正实现教育过程的全方位提质增效。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保卫处)

选自《平安校园》杂志2024.03(总第268期)

(责任编辑:曹香凤)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