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5-01-07 15:59:05
金 句
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4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极地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一代代极地工作者勇斗极寒、坚忍不拔、拼搏奉献、严谨求实、辛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南极秦岭站的建成,将为我国和全世界科学工作者持续探索自然奥秘、勇攀科学高峰提供有力保障。希望广大极地工作者以此为契机,继续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同国际社会一道,更好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为造福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24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国南极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贺信中指出
北极和南极是地球的极巅,它们遥相呼应,各据一方。通常把地球表面被66°34'纬度线包围的部分称为极地或极圈。极地蕴藏着丰富的能源、矿产、淡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是生物的基因库和自然资源的储备地,航天、航空、航海和人类生存等问题无不与极地安全密切相关。
新闻故事
我国自主水下机器人,首次完成北极科考
历经1.4万海里、79天的风浪考验,中国第十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了任务。
在这次科考中,我国研发的“探索4500”自主水下机器人成功完成北极高纬度海冰覆盖区的科学考察作业。这也是我国首次利用自主水下机器人在北极高纬度地区开展近海底科考应用,其成功下潜获取的宝贵数据资料,将为北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建成
2024年2月7日,南极罗斯海恩克斯堡岛,秦岭站正式建成。习近平总书记致信表示热烈祝贺,“中国南极秦岭站的建成,将为我国和全世界科学工作者持续探索自然奥秘、勇攀科学高峰提供有力保障。”
秦岭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之后,我国建设的第五座南极考察站,也是第三座常年考察站。
极地是科学的殿堂
极地如一个天然实验室。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在极地独立开展科考工作并建立科考站、持续进行科学观测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极地科考调查了南北极陆地和海洋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演变,研究了南北极地质背景,绘制了南极内部陆地第一张地形图,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南北极拥有的能源和资源信息。
我国长城站所在的南设得兰群岛,由乔治王岛、纳尔逊岛等岛屿和岛礁组成。其中的一个岛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火山,岛上的辽阔港湾就是火山口,火山口附近有着丰富的温泉资源,其火山岩形成于晚侏罗纪,结束于古近纪。截至2016年,我国在南极收集的陨石达12665块,拥有量居世界第三位,对研究地球及其他天体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价值。
极地环境正经受挑战
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两极冰盖的快速融化对野生动物自然栖息地产生很大影响,给野生动植物带来威胁,还会造成全球气候改变,给人类带来严峻挑战。
微塑料在两极冰雪中的发现,意味着人类活动已经对两极地区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相比大型塑料,粒径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不易清理,危害海洋生物安全,需要几百年时间才能降解。
小百科
我国南极考察站建成时间
1985年2月,我国第一座南极考察站长城站落成;
1989年2月,我国第二座南极考察站中山站建成;
2009年1月,我国第三座南极考察站、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建成;
2014年2月,我国第四座南极考察站泰山站建成;
2024年2月7日,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建成。
选自《平安校园》杂志2024.04(总第2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