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专题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县域经济 > 专题报道

潮汕非遗:潮式金首饰镶嵌技艺传承千年,蕴含七大地方特色

来源:信阳新闻网2025-01-09 17:54:06

所谓盛世古董,乱世黄金。黄金自古以来都是避险的重要投资工具。汕头是一个商埠,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民间交易是以黄金价格为标准。此外,潮汕婚嫁,出花园等喜庆仪式上素来有佩戴金首饰的习惯,祭祀妈祖、社日等潮汕民间活动时,猪羊鸡等祭品还会佩戴金首饰,这使得数百年来,潮汕民间一直流传着黄金珠宝镶嵌的相关技艺。 2024年,潮式金首饰镶嵌技艺被列入汕头市金平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如今百年老字号汕头堤合珠宝店依然保留了一百多年前的作品。

潮汕百年老店传承千年技艺

据介绍, 张堤合金铺创始人张炳堤(1890-1959),1912年从汕头码头乘火船前往暹罗(泰国)谋生,经当地潮汕人介绍,进入一家潮汕人开办的名为“陈振兴金行”的金店当学徒,学习如何鉴定黄金及金银首饰的镶嵌技艺。两年后,张炳堤返回家乡潮阳赤寮(今汕头潮阳谷饶),次年在赤寮仁兴街2号一间20多平方米铺面开办了金银珠宝首饰镶嵌制作小作坊,并在铺面的杉木板上用墨汁写下了十个字:“真爱坚如堤,真情百年合”,以此定店名为“堤合金铺”,寓意为本店的货品质保证,围堤合拢,人人合意。1915年开业后,张炳堤每天上午在店营业,下午则挑着两个用杉木做成的木柜,穿街走巷到离赤寮较远的乡下为群众服务。如今,张氏家族保存了清朝时候的作品及百余年前的老铺号,已经被认定为汕头老字号。

第二代传承人张金沐(1918-1988),从小跟着父亲张炳堤学习,掌握了潮式金首饰镶嵌技艺。1950年后,他一直在赤寮供销社工作。当时国家的政策禁止私人黄金买卖,但他还是没忘父亲张堤合的教诲:“一定要把‘堤合’这块金字招牌传承下去”。因此,张金沐把潮式金首饰制作加工和买卖作为兼职。

张汉来作为第三代传承人,出生于1952年,1986年改革开放时期国家逐渐放松对金银首饰的限制,张汉来抓住国家鼓励工商手工业发展的时机,于1996年注册成立“汕头市堤合珠宝首饰有限公司”,2004年变更为“汕头市潮阳区堤合珠宝首饰行”,专心做起了祖传的珠宝首饰加工与销售工作。

作为第四代传承人的张晓创出生于1988年,2004年跟随父亲张汉来开始学艺,目前已完全掌握潮式金首饰镶嵌的全套技艺。2020年在汕头和深圳分别成立堤合珠宝设计室,开拓市场。张晓创不断尝试摸索,在保留祖传潮式金首饰镶嵌的核心技艺的基础上改进,针对制作工具和款式进行创新,满足顾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他多次带领团队一起创作作品,并选送国内外参加比赛,多次在博览会比赛中获奖。

八大工序尊古法制   沿用三千年前失蜡法技艺

张晓创介绍说,学校毕业后在父亲手下做了学了好多年,确实学这门手艺是比较辛苦的,还得一直坚持。“我们对产品把控是最严格的, 现在金铺的原料一般采用国家标准的纯金砖,多从银行购买、兑换,以瑞士黄金为主(成色好,世界公认纯度高),部分来源于市场回收,经火烧确认成色后进行提纯。潮式金首饰镶嵌技艺主要包括绘图、雕蜡模、铸石膏模、倒模、修模,镶石、打磨抛光、凿商号印等八大工序。”

据了解,张晓创还沿用了三千年前手工失蜡浇铸法,先将铸好的石膏模加热,使其内部蜡模熔化、蒸发,再将经加热融化后的黄金液倒入石膏模内,自然冷却,形成金属模具,手工将模具进行拆除,取出黄金首饰部分。“毕竟手工做的蜡模还是有不同的味道,作品更加具有灵气和神韵。”根据不同的图案,有多种不同的镶嵌技术,如爪镶、包镶、抹镶、逼镶等。例如,爪镶用较长的金属爪(柱)紧紧扣住宝石,使金属遮挡较少,从而最大限度地展示宝石之美。爪镶类型多样,包括六爪镶、四爪镶、三爪镶等,其中六爪镶是最经典的爪镶方式,常被称为“六爪皇冠镶”,其将宝石高高托起,显得华美高贵。爪镶适用于多种形状的宝石,如圆形、方形、梯形等,且由于其结构牢固,常用于大颗粒宝石的镶嵌。爪镶的工艺要求爪的大小一致,间隔均匀,且宝石台面水平不倾斜,以确保宝石的稳定性和美观性。最后,再对碎石进行加工处理。

广东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刘谷子介绍,目前中国最早用于器物上的镶嵌工艺出现在辽宁凌源市牛河梁红山文化的女神头像中,头像的双眼均镶嵌了淡青色圆饼状玉片,距今约5000年。绿松石镶嵌的腰牌也是在夏代二里头遗址中出现多次。镶嵌工艺用于金饰品至少是在西周时期,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出土的漆瓤上贴金箔三周,并镶有绿松石,可见当时的技艺已经比较成熟。夏商周早期的镶嵌工艺较为简单,以素金锻造和铸造为主,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珠宝大量镶嵌在首饰上,镶嵌技艺进一步飞跃,作品显得很有情趣和浪漫主义气息。而汉代,金首饰镶嵌技艺已经是大放光彩,趋于成熟。几千年缓慢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工艺很多都是师傅带着徒弟手把手教,一代代传承下去的。

刘谷子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于潮式镶嵌还运用了失蜡法技艺,这门非遗技艺应该加大力度保护传承。截至目前,中国所知最早使用失蜡法的青铜器是1985年5月在河南淅川楚王子墓出土的一件青铜器”云纹铜禁”。其中失蜡法技艺传承3000年,在古代也用在精致精密的金银,铁锡等金属器具的制作上,潮汕的古代金器和潮阳锡器大量运用了失蜡法技艺。另外,清代潮汕金银锡器的鱼子纹制作用的是唐代时候制作金器的“砂凿法”。五六十年之前,还能看到零星“砂凿法”。手工对比机器而言,机器做的一次成型, 价格也便宜,所以纯手工从业人数越来越少,但是目前砂凿法工艺还是机器取代不了,没有那么有灵气和生动,保护和传承之路还是任重道远。

故宫博物院专家:潮式金首饰镶嵌比较有地方特色

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师孔艳菊介绍说, 古代广东等南方有钱的大户在重要的节日就会佩戴一些金银首饰制品, 点翠在广东一带比较常见,潮式金首饰镶嵌比较有地方特色。堤合珠宝金铺祖上传来的这件锁心锁明显是清末的镶嵌工艺, 华丽的背后更是佩戴者身份的象征。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芝文则认为: 自魏晋开始,中原地区的汉人开始了衣冠南渡,大量移民先是到了福建,宋元时期大量辗转移民到潮汕。 移民带来了大量的工艺美术工匠大师等人才,同时也把木雕,石雕,漆画,宫廷音乐笛套,古筝,金银首饰镶嵌技艺传统技艺带进入。很明显,潮汕在清代和民国时期的金首饰镶嵌作品往往容易辨别,不少早有潮阳某某金铺,潮州某银楼印记,而且潮汕的会比外地的镶嵌工艺会更加精致,华丽,还具有海洋特色。

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陈小宇在接受采访时候表示,潮式金首饰镶嵌技艺可分为素金件和珠宝件,但是具备七个明显地方特色。

第一,保留古法黄金的手工锻造工艺。黄金的锻造和铸造工艺夏商就开始有,像三星堆的黄金面具,黄金权杖等。我们看到汕头堤合珠宝这家百年老字号金店还有纯手工古法打金手镯的作坊,我觉得比较难得,现在的工厂都用机器锻造和铸造。

第二, 潮式金首饰镶嵌技艺还保留唐代砂凿法,也就是鱼子纹的工艺。 该技法在清代民国潮汕本地出品的金银锡器都经常看到,也是最费工,最难的技艺。说明唐代到现在一千多年,这个技法在潮汕传承有序。 而现在国内外很少有这种技法传承下来,有的话大都是图案空白处填充,而潮汕老工匠则直接用鱼子纹构建图案,这种目前也比较难用机器取代。

第三,海洋文化特色鲜明。采用纯度高的黄金作为原材料,旧时装饰方面除了传统的翡翠,绿松石,水晶,红宝石,玛瑙等珠宝外, 还有珍珠、贝壳、红珊瑚,玳瑁等海洋生物品作为原材料进行设计、镶嵌装饰,展现沿海地区特色,设计更加华丽,特别是民国之前新娘的金银头冠,通常都有红珊瑚,珍珠,玛瑙,点翠等。

第四,生产工具特殊。为便于对珍珠玛瑙等物品作业,其使用的工具更小,更精密。例如玛瑙刀会更加尖细,用钢压等。另外还有一些祖传的特色工具。

第五 ,大件华丽而轻薄。潮汕金银饰品相对其他地方而言,可以做得大件而轻薄,甚至清代潮汕步摇有一米多长,镶嵌各种宝石,装饰非常华丽,这样更加节约用料成本。如果是步摇类的,古玩圈的行家一眼很能认出来是潮式首饰镶嵌风格。黄金是软金属手工碾打越薄的技术要求就越高,需要提前考虑解决造型支撑结构的承力问题,不然,在穿戴上过重会导致使用不便,过薄则饰品坚固度受影响,所以轻薄碾打工艺在黄金饰品制作是很挑战艺人水平的技术活。

第六,产品的应用场景具有地方民俗特色。潮汕婚嫁,出花园等喜庆仪式上素来有佩金银首饰的习惯,一些赛大猪,跑大猪等重要活动,可以看到猪,羊,鸡,盆景等祭品甚至神像上佩戴金首饰。而根据潮汕地区风俗,采用成年猪的听骨加以雕刻并镶嵌成饰品予以小孩佩戴,起到镇惊辟邪作用。金戒指炖猪心是一道潮汕特色的压惊的药膳。还有,旧时渔民出海一定要佩戴金耳环,万一海难,行善救助者可以用金耳环换取费用。在潮汕当地的习俗,盖房子的时候,金首饰还可以起到“压地龙”作用。潮汕人在放生乌龟时候,按照传统习俗,往往会在乌龟身上挂金耳环作记号。在民国后期到50年代初期,镶金牙,戴金首饰,贴清凉膏成为潮汕年轻人的时尚。甚至清代民国时候,一有名角出现,潮剧戏迷往往会用随身佩戴的金银首饰扔上舞台,打赏演员。

第七,技艺的传播范围广,有海水地方就有潮汕人,一千多年来,潮汕人不断向海外移民,也把金首饰镶嵌技艺带到了东南亚欧美等地区,并和海外当地技艺结合,形成了当地特色的镶嵌技艺。

现状与思考

潮式金首饰镶嵌技艺源远流长,分布广泛,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机械生产普及,传统手工作业的潮式金首饰镶嵌技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技艺复杂、烦琐,需师带徒进行传承,且学徒需心灵手巧、耐心、具有一定美术功底,学艺门槛高,使这一传统技艺难以绵延。另外,近几年,金价飞涨,使得金店销售额锐减,部分镶嵌工艺人才前往珠三角大城市务工,甚至改行,导致留在潮汕本地的技能人才更为稀少。

 

推广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