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平安校园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安校园

生命,何其珍贵

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5-01-10 09:36:53

李晓云

今年3月,一则13岁少年被同学残忍杀害的新闻轰动全国。行凶少年的作案手段令人发指。无法想象,他们竟然能做出这种完全超越年龄的恶行,“创造出”骇人听闻的恶性事件。人们震惊之余,也在反思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法治教育。

据《环球时报》报道,3月10日下午,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13岁初中生王某某失联。记者从王某某家属处获悉,11日,王某某的遗体在北高镇张庄村一处蔬菜大棚内被发现,涉嫌杀害他的是同班同学,3名不满14岁的少年。

该案犯罪手法残忍,犯罪嫌疑人对受害者造成多处致命伤后埋尸,并在当天将受害者手机里的余额全部转出。此后,他们继续正常上课,在警方来访时还误导警方,主犯在证据确凿时仍矢口否认。

记者走访发现,埋尸地距离其中1名犯罪嫌疑人家不过100米,受害者王某某在家附近的肥乡区旧店中学读七年级,平时住校,只有周末回家。王某某父母离异,父亲在外地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3名犯罪嫌疑人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均在外务工,他们平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记者从当地警方获悉,因涉嫌故意杀人,3名犯罪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

案件的侦办过程和最终的判决结果属于司法范畴的问题,在此不过多讨论,我们要做到的是追根溯源,在还原事实的因果逻辑关系中,探究问题的“元凶”,还少年儿童成长教育一个清朗纯净的生态环境。

生命教育的忽视与缺失

当今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更多关注孩子的课业、考试、成绩和升学,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教育成果的硬性标准,往往忽视对孩子生命教育这一“必修课”。生命是一个过程,人生是一段经历。对生命的认知就犹如对万丈高楼地基的理解,只有让孩子从小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让孩子拥有支撑一切的基础与根本保障。没有了生命教育的根基,何以建造民族教育的大厦,何以去成就一个个生命的价值和精彩,又何谈人生的内涵与意义。一切果实都有种子,一切灾难都有根源。我们的教育应当从生命教育起始,中国呼唤珍爱生命的教育。绝不能让一个个孩子因为一时的情绪、困惑及抑郁等心理问题,轻易放弃自己或剥夺他人的生命!不然,这类恶性案件还将继续上演,为社会带来惨痛的教训。

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是一个“必得法”的系统工程

第一,家庭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作为终身教育,家庭教育起始于孩子出生之日(包括胎教),其中0至6岁是家庭教育的初始阶段,它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作为孩子初始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和“第一任老师”,“父母”既是一份伟大的“职业”,也是一个神圣的“专业”,更是一项终身的“事业”。家,是孩子长大的地方。追根溯源,我们不能总充当“消防队员”,而要把问题控制和解决在萌芽状态。孩子的成长不可逆,生命不可复制。教育,就是要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因此,父母需要加强学习,并不断地加强修养、适时反思、努力提升和完善自我,成为合格的养育者,真正担负起家庭教育的重任,一路陪伴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案件中3名犯罪嫌疑人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使他们成了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必要的陪伴。在隔代的环境中“非正常”地生活和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问题的种子,让他们常常在孤独、无助、无奈和迷茫中“随风飘动”“自由生长”,使一点点、一次次滋生的“毛病”和“问题”积重难返,直至突然爆发。

第二,学校教育不仅是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部分,还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它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使孩子进一步接受专业和系统教育,适应群体生活、与人相处并充分展示自我的条件和机会。家庭教育中形成的习惯会在学校教育中收到相应的反馈,特别是老师和同学的引导与认可、纠正与帮助。学校教育又将对家庭教育起到督促、指导、调整和提升的作用。因此,学校的校风、教学和管理,以及教师的师德师风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的风向标。另外,学校教育的一个功能和责任就是老师需要及时发现学生在校期间异常的言行表现,并给予及时、合理和有效的引导、帮助、关心和教育。

在上述案件中,如果学校和老师能够敏锐发现3个学生在校期间不良行为,并及时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和教育,与监护人进行积极沟通,共同采取得当且有效的措施,将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再以爱的力量温暖和启发孩子,或许不会酿成大祸。

第三,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行,是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它常常以人文环境和社会风气的形式对人起到教育影响的作用,就如一块土地的成分、结构和营养会直接影响到作物的品质一样。当今社会中存在一些消极现象,包括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低俗、暴力和违法内容,特别是教育领域的盲目跟风、无度攀比和功利化趋势,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青少年儿童的习惯养成、人格塑造、身心发展首当其冲。爱的缺失、亲子关系的紧张、繁重的学业压力、父母的过高期待,以及手机网络成瘾等,可能让孩子产生健康问题、厌学情绪、情感麻木、心理扭曲、精神崩溃,甚至轻生或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换言之,孩子不是被“教育”出来的,而是被“影响”出来的。如果孩子能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在风清气正的人文环境与教育生态中成长,“问题少年”和低龄犯罪行为将失去滋生土壤,社会才更加和谐安定,孩子们才得以普遍健康快乐地成长,拥有美好的希望与未来。

高度重视留守和困境儿童问题

2023年8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是1550.56万。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除了57万孤儿,全国实际有61万无人抚养的儿童,加上其他类型的困境儿童,民政部估测全国困境儿童数量大概有数百万。

如此数量的留守和困境儿童,解决他们的生活和教育问题刻不容缓。因为他们的生活条件、身心状态,以及接受公平合理教育的可能,影响并反映着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以及国家的形象和民族的未来。

涉案的4名少年均是留守儿童,他们都曾陷入不利于健康成长的困境,无知和无良、无辜与无助成为了他们的社会“标签”。在这样特殊的成长环境下,他们难免会面对一系列本不该承受的压力和打击,难以获得本属于这个年龄的童真、快乐和幸福。

帮助留守和困境儿童健康成长,不仅回应了他们家庭的期待,也体现着社会的责任。面对严峻的现实,只有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以人文关怀为宗旨,以教育责任为目标,积极、尽早、全面并彻底改变留守和困境儿童的现状,还他们一片自由、健康和幸福成长的蓝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从不同的角度积极协同合作,让孩子们在温暖幸福的家庭氛围、自由平等的学校空间和清朗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积极学习、快乐生活,才能切实实现教育的均衡、科学和高质量发展,推动建设教育强国。

(作者为中国家庭教育学会智库专家,亚洲教育北京论坛副秘书长,中国实践实用实效心理学创立者,中国父母成长学院创始发起人)

选自《平安校园》2024.05(总第270期)

(责任编辑:曹香凤)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