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平安校园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安校园

“核谐”之美:核电视角下的中国人文社会之旅

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5-01-10 09:40:49

许 佳

多年以来,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中:应以怎样的视角去看现在中国的社会?

是去俯瞰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去激荡三百万平方公里的澎湃?

是去梳理五千年历史的文脉变迁,还是去交融五十六个民族的风俗文化?

是去象牙塔里的科技探求精微,还是去城镇乡野见证一砖一瓦的建设、一草一木的生长?

我们选择了一条特别的道路:核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彰显了大国责任和担当,也擘画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蓝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绿色发展,提出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同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将“新能源”作为新的增长引擎,并“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在“生态文明”和“双碳时代”的背景下,新能源、清洁能源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密。核能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需要被大众认知、认可,它与人文社会、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图景也亟须被描绘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画卷。

回望历史,能源利用方式的变革总会引发人类社会的格局巨变。农业社会,人们可利用的能源极为有限,基本限于风能水能和原始燃料;工业时代,煤炭、石油、天然气推动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围绕油田等能源展开的地缘政治斗争也一直延续到了21世纪。传统的化石能源有限,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却浩浩荡荡不曾逆转。出于对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国际社会也在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新能源。核能是高能量密度的国家战略能源,是唯一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基荷能源,其全生命周期单位发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仅约12.2克/千瓦时,与水电基本持平并低于风电、光伏。20世纪以来,核能在减缓全球温室气体的影响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美国的第一大低碳能源,也占据了欧洲低碳能源的50%以上。

放眼全球,展望未来,核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科技竞争的“白热化”战场。根据2024年1月24日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4年电力报告》报告,在未来新兴经济体、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蓬勃发展的推动下,2024—2026年全球电力需求将以年均3.4%的速度增长,全球核能发电量有望在2025年达到历史新高。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数据,截至2024年1月,全球运行中的核电反应堆为413座,总净装机容量达到371510兆瓦,核电占全球总发电量的比重约为10%。全球在建核电反应堆58座,总净装机容量为59867兆瓦,占全球能源总发电量的11.5%,是全球第二大低碳能源。当前,美国提出利用技术创新和研发投资,来巩固其在下一代核能技术中的全球领导地位;俄罗斯着力强化核电技术应用创新,大力发展快中子反应堆的研究装置建设;法国则大力支持Nuward小型堆研发;日本则计划2030年成为小堆全球主要供应商。在这场核能的竞赛中,中国不仅不能“落伍”,还应该走在前列。

如何打造“中国核能”闪亮的国际名片,是一个重要议题。2011年福岛核事故发生以来,国际社会对日本的核电技术与能力产生了怀疑,日本核电供应商的市场信誉度严重受损,导致其出口压力骤增,日本核电企业难以在国际核电市场上再次崛起。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一方面着力提升中国核能技术的可靠性、安全性,另一方面,也要用心做好科普、宣传,擦亮“中国核能”这一金字招牌。让“核能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注脚,也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成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相关决策部署的积极回应。

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就加强科普作品创作,优化科普供给,推动科普产业发展作出具体安排,提出“鼓励科技工作者与文学、艺术、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加强交流,多形式开展科普创作”“促进科普与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等要求。中办、国办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推动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建立健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系”。讲好新一代“核电人”的奋斗故事,向人民群众做好核电能源的知识科普,正是相关工作的重要一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作出新贡献”。2013年以来,中国核电连续举办了十二届“魅力之光”主题活动,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种下了核科普的种子。作为我国连续举办时间最长、参与人员规模最大、活动形式最丰富的核科普活动,“魅力之光”向广大的青少年打开了认识核、了解核、参与核的大门。从江南到塞北,从城镇到乡野,“魅力之光”不仅为城市的孩子带去知识,还参与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加大对偏远山区孩子的核知识传播力度,努力帮助当地每一个孩子,提升每一个家庭的收入,启蒙每一个村的核知识。让“核”成为一座桥梁,让科技之“真”、人性之“善”、世界之“美”走进孩子的世界,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一个真善美的环境。今年,有很多偏远山区参加“魅力之光”的孩子来“信”。老师们说,很多孩子之前都没有走出过当地的村镇,这个活动开拓了他们的视野。这样的反馈肯定了核科普工作的价值,也让我们坚信核科普在未来必须继续推进。

在当前核电发展的大环境下,核科普工作的需求更加迫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单纯依靠数据展示和安全强调已无法满足公众需求,核科普知识的传播期待更多信息和科技手段的融入。其中,“跨界”是一个重要的方式。例如用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核电厂周边环境的美好来侧面宣传核电。通过创建电厂动物IP,组建“中国核电双C萌宠团”。在“萌宠团”中,为每一个核电厂打造对应的动物IP,其中很多都是珍稀动物,再用跨界的艺术或展呈形式,比如核能画展、核相关的摄影展、动画电影、有声读物、漫画书籍去吸引公众,尤其是吸引青少年了解核电。这种文化IP的开发,更加契合当下媒体平台的受众喜好,也为后续进一步宣传、推广预留充足空间。

如何才能更生动地展现核电与中国社会的和谐共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核电站周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并在实践中逐渐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核谐”之美的核心是“核能+新能源与其他一切的和谐”:通常指核能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与社会、城市、区域发展的和谐,以及与乡村振兴的和谐。此外,我们还尝试挖掘核能、新能源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挖掘每一座核电站所在地背后的历史文化。譬如漳州核电站厂址附近一座山上的“紫阳书院”,是朱熹弟子曾经讲学的书院。我们建议漳州核电站的负责人将参观紫阳书院作为员工的第一课,把山上的文脉引到山下来。“魅力之光”“核谐之美”都要引入中国核电的文化。我们希望能够把核电厂所在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安全文化、核电发展文化结合起来,追求实现“和谐之美”。这种模式,将产业和周围的生态环境相结合,回应党中央“绿色发展”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升中国核电企业文化的厚度。

“核谐之美”的品牌,秉持着“‘核’谐之美,万物共生”的理念,是在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核电的企业特质提出的。我本人也是一名核电从业者,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我的工作足迹从最初的秦山,走到了桃花江,又走到了三门。在这千里迢迢的旅途中,我每去一个地方,都在当地开展核能科普,了解人文生态,尝试着将核能所代表的现代性文化和当地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么多年来,这种结合是有效的。我真诚地希望,“核谐之美”的品牌能够在发展核电事业的同时,推动文化传承,推动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文明的和谐共生。我相信,人们通过“核能”这一窗口,一定能够真切地感知到核能绿色发展的大有可为,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日新月异,感悟到人和自然的“核谐之美”光辉璀璨。

(作者为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主任)

选自《平安校园》2024.05(总第270期)

(责任编辑:曹香凤)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