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5-01-10 09:53:37
姚忠伟
近年来,中小学生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屡见报端。今年3月,河北邯郸3名初中学生杀害同学,这一校园欺凌恶性事件严重超越法律边界,挑战社会底线,引发广泛关注。校园欺凌给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深重危害,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性问题。对教育事业来说,治理校园欺凌乱象,防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目前工作重点之一。本文论述校园欺凌相关情况,分析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及原因,并在教育视角下就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提出对策。
校园欺凌概念界定
明确校园欺凌概念,对欺凌行为的预防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4月印发的《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对“校园欺凌”的定义为“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2020年10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明确界定:“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
简言之,校园欺凌事件通常是施暴者存在欺凌行为,造成了损害事实,并且欺凌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随着社会教育发展及学生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校园欺凌表现形式也越加复杂多样,包括但不限于肢体欺凌、言语欺凌、社交欺凌及网络欺凌等。
校园欺凌现状、成因及危害
(一)我国校园欺凌现状
据调查研究显示,中小学生遭遇校园欺凌的频率呈上升趋势。在欺凌行为中,语言欺凌发生率明显高于关系欺凌、身体欺凌及网络欺凌,占23.3%,是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从地理位置看,校园欺凌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其中中部地区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最高,达46.23%。从年级分布来看,校园欺凌发生率随着年级的递增呈现递减趋势,小学学段、初中一年级、高中一年级、职高二年级的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率均超过 20%。此外,身体欺凌行为多发生于初中、小学阶段,网络欺凌行为多发生于高中阶段。
考虑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还应当注意到校园欺凌的城乡区别。城镇校园对校园欺凌治理投入的资源更多,教师专门培训及学生受到专业教育的机会更大,校园欺凌事件发生频次相对较低。而许多农村校园受制于教育资源欠缺、师资力量薄弱、重视力度不够等因素,发生校园欺凌的概率更高。
(二)校园欺凌的成因
校园欺凌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归咎于学校、家庭或者学生个人,也绝非一句简单的“性恶论”就能概括。应当看到,欺凌行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探究其成因,是防范校园欺凌的关键一步。
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是教育的基石,家庭教育永远是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是造成校园欺凌的重要因素。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家庭文化氛围消极,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学生会不自觉沾染不好的行为习惯,对自我和他人认知产生偏差,养成较为极端的性格。或胆小怕事被同学欺凌,或因暴躁易怒欺凌他人。
学校教育缺位。学校教育和管理缺位是校园欺凌的重要原因。部分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不足,预警意识不强,预防校园欺凌制度建设不完善,缺乏反对校园欺凌宣传教育,对学生不良行为管控能力较弱,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学生之间的欺凌行为,导致被欺凌者饱受身心伤害,欺凌者无所顾忌。
社会信息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接触外界不良信息的机会增多。在自制力不强、自主辨别能力差的情况下,有可能通过浏览网络信息、阅读亚健康书籍、观察他人暴力行为等学习使用暴力和实施欺凌行为,甚至演变为犯罪。
(三)校园欺凌的危害
校园欺凌中,各方都是不同意义上的受害者。对于被施暴者而言,生命健康可能被损害,内心和精神更会遭到不可逆的创伤。遭遇欺凌后,被欺负的学生因为无法反抗欺侮,会产生自卑懦弱、抑郁消沉、恐惧迷茫等倾向,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甚至影响未来人生发展。
对于施暴者而言,在一次次对他人的欺凌中,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行为偏差逐渐增强,当得不到有效制止时,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几乎成为必然。
对旁观者来说,可能因为目睹欺凌事件产生心理压力、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被欺凌的目标,或因为自己的不作为而感到内疚。尚未成熟的价值观和规则意识受到挑战,有的学生会感到困惑惶恐,有的学生则学会了“弱肉强食”,从而转变成潜在的施暴者。
对于学校及社会而言,校园欺凌是对善良秩序的挑战和对公平正义的侵犯。校园欺凌事件会对社会的价值观念造成冲击,甚至引发恶性犯罪,严重破坏校园安宁,影响社会稳定。
校园欺凌综合治理措施
校园欺凌综合治理是一项全方位、多层面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一)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很大程度避免孩子成为“问题少年”,有效规避孩子参与或实施校园欺凌,同时也能增强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反抗意识,避免成为受害者。
因此,家长要创造良好家庭环境和和谐家庭氛围,积极参与孩子成长过程。在孩子遭遇校园欺凌时,坚定地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孩子克服心理压力,培养孩子对欺凌行为说“不”的勇气,及时和学校进行沟通,必要时可以报警;当发现孩子有欺凌他人的行为时,及时、坚决干预制止,和孩子进行深入沟通,引导孩子学会反思和道歉,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明确学校义务,落实治理职责
学校是发生校园欺凌的主要场所,学校应主动作为,承担治理校园欺凌的主体责任。首先,应建立校园欺凌预防预警机制,强化教职工责任意识,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法治教育水平,帮助提升学生整体道德素质、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及时发现并处理校园欺凌行为苗头。其次,建立校园欺凌常态化治理机制,强化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提高校园安全事件治理能力。与家长、政府及有关单位多方协作,提高校园治理透明度,在合理必要限度内管理、教育和惩戒施暴者,形成对欺凌行为的有力震慑,同时,及时对被欺凌学生开展心理疏导,防治“霸凌后遗症”。最后,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建设,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和咨询服务,帮助学生之间建立团结友好的人际关系,减轻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
(三)推动多方协作,促进德法衔接
校园欺凌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不能仅依靠特定群体或单位的工作成效实现“毕其功于一役”。校园欺凌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主体多层次合力协作,共同构筑中小学生健康生活、快乐学习的坚固防线。除前文所述需要做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外,更重要的是促进法律实施与校园惩戒的无缝衔接,实现道德和法律治理校园欺凌的有机统一。要严格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民法典、《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中有关未成年人保护及惩罚的规定,完善学校关于校园欺凌治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打击校园欺凌行为,做好法治宣传,有力净化校园风气,推动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
每一个孩子都应当被尊重和爱护,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已是当下急迫的诉求。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家庭、学校、社会环环紧扣,缺一不可。让我们持之以恒、携手并进,共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西县夹河镇金銮中心小学)
选自《平安校园》2024.05(总第2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