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平安校园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安校园

筑牢高水平国土空间安全新根基

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5-01-10 11:27:40

冯文利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党委书记、院长

国土安全是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牢牢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辩证法,在筑牢国土空间安全新根基的基础上,不断塑造空间新动能新优势,用好“三区三线”,努力把安全底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线,实现在发展中保安全、在安全中促发展。

一是坚持系统观念,准确理解和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自然资源领域涉及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国土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极地安全等,为更好地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我们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努力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以实现多目标的平衡。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以“三区三线”筑牢国土空间安全根基。众所周知,我国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长期存在。资源环境的本底脆弱、区域水资源短缺和自然灾害风险频发等问题,给国家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带来了风险和挑战。为从国土空间层面系统应对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资源安全风险,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进一步强化国土空间底线约束,增强国土空间韧性、承载力和持续力,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基础。截至2022年底,全国“三区三线”已全面划定完成。其中划定耕地18.6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15.46亿亩,生态保护红线319万平方公里。这次生态红线的划定,首次实现了陆海全覆盖,划定陆域生态红线30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域国土面积超过30%,海洋生态红线15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筑牢了我国“三区四带”的生态安全屏障,实现了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的生态空间。同年,首部国家级“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经党中央、国务院审定后印发。这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更是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有力地促进了发展方式转型,对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坚持创新思维,努力把安全底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线。进入新时代,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新动能,支撑高质量发展需要新方向,为更好地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唯有坚持创新思维塑造“三区三线”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努力把安全底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线,才能更好满足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实现在发展中保安全、在安全中促发展。

第一,用好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厚植生产生活新耕“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在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的同时,要守好历史文化保护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因地制宜持续优化生产生活空间布局,为乡村振兴提供高质量空间要素支撑。树立大食物观,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积极开发盐碱地等非传统耕地资源,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备足良田沃土。强化规划引领和土地政策支持,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破解乡村振兴“人、地、钱”的瓶颈制约,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第二,用好生态保护红线,蕴育生态文明新生“基”,焕活高品质“绿水青山”新价值。生态保护红线不是“无人区”。在守好生态保护红线的同时,推动生态保护红线“划管用”一体化改革,持续探索建立“两山”转化政策和制度体系,加快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两山”转化路径,逐步推动自然资源资产保值与增值,让好山好水的生态优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第三,用好城镇开发边界线,夯实发展空间新地“基”,助力形成支撑城镇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充分发挥出城镇开发边界对各类城镇集中建设活动的引导和管控作用,以总量控制推动集约节约用地和发展方式转型,以城市更新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等为抓手,推进城镇建设用地管理方式的系统性改革,不断优化提升城市空间的结构与功能。另一方面,制定差异化的城镇开发边界管理政策,精准保障国家能源、粮食安全等重大战略,促进土地要素向优势地区以及先进制造业、绿色低碳产业等新兴产业倾斜,着力保障国家重大项目落地,推动形成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充分发挥自然资源领域的体制、政策、数据、空间等优势,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不断筑牢美丽中国安全的新根基,携手塑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笃志前行,虽远必达”,相信将来我们能在更加美丽的国土上共享更安全、更有品质、更具活力的美好生活。

选自《平安校园》2024.05(总第270期)

(责任编辑:曹香凤)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