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平安校园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安校园

向校园霸凌坚决说“不”

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5-01-10 13:52:08

本刊记者    狐若辰

近年来,校园霸凌恶性事件屡有发生,未成年人犯罪事件时常见诸报端。3月10日,河北邯郸三名初中生杀害同学案一经媒体报道,引起巨大社会反响。央视网3月20日发布评论指出,“校园霸凌者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校园霸凌行为恶性程度越来越高”。校园霸凌极大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冲击,防范校园霸凌,向霸凌行为坚决说“不”,已经成为全社会迫在眉睫的诉求。

“江苏无锡女生遭羞辱、扯头发被围观嘲笑”“湖南女生在不到100秒视频中被掌掴32次”“重庆彭水初中生被同学持刀刺中,抢救无效死亡”……一件件令人痛心的事件,牵动着人们的神经。校园霸凌中,那些被羞辱、欺负、勒索的孩子,身体上可能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心理上的阴霾更是久久无法驱散。这种消极影响不会随着霸凌行为的终止而结束,“霸凌后遗症”对被霸凌者的心理伤害甚至是终生的。许多孩子经历过校园霸凌后,即便肢体创伤恢复,也会长时间陷入焦虑、自卑、恐惧情绪,难以和周围人建立信任,无法正常生活学习,甚至未来人生发展都受到影响。

施暴的孩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看不见的受害者”。他们身后往往是破碎紧张的家庭氛围、岌岌可危的同学关系、歪曲激进的自我认知。还有些孩子被欺负久了,从弱势的社会角色转变成强势的暴力使用者,其背后的心路历程也发人深省。

旁观的孩子看似远离校园霸凌,实则是被忽视的受害者。当看到同学被欺辱却不能、不敢上前帮忙,对人格尚未定型的青少年来说,这种对霸凌者的纵容和默许会破坏正在建立的规则意识。虽然没有直接受到霸凌伤害,但可能会出现自责、内疚情绪,以及因为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目标而感到恐惧。有的孩子甚至会“有样学样”,成为霸凌者。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约有1/3的孩子遭遇过不同形式的校园霸凌。有专家表示,如果对霸凌行为介入不及时或不明显,霸凌者就会升级霸凌行为,甚至走向犯罪。坚决反对校园霸凌,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责任。从法律角度,必须加大打击力度,增强威慑力;从学校角度,可建立学生霸凌治理委员会,构建防止校园霸凌长效机制,当发现霸凌行为时,教师应立即制止,并依据相关规定对霸凌者进行惩戒,不能因“家丑不可外扬”而淡化处理;从家庭角度,家长要鼓励被霸凌的孩子敢于发声,敢于说“不”,一有受害苗头果断为孩子“撑腰”。

遏制校园霸凌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对此,我国已经有了初步探索。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加强校园霸凌预防和处理,同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要求依法依规处置学生霸凌和暴力事件;2021年9月正式实施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提出建立对学生霸凌等行为的零容忍处理机制和对受伤害学生的关爱、帮扶机制;今年4月26日,教育部会同公安部、国家消防救援局等部门对所有中小学校发起“起底式”大排查,要求定期开展法治教育、防治学生霸凌专题教育培训,强化教育惩戒举措,健全责任追究机制。与此同时,各地纷纷推出防治校园霸凌举措:陕西省延安市公安局在部分中小学校试点启用“警察叔叔信箱”,鼓励被霸凌学生求助;四川省成都高新大源学校在隐蔽地点设置AI报警系统,当有学生喊出“救命”等敏感词,报警器就会立刻报警;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检察院推出校园霸凌一键举报功能……

防治校园霸凌关乎下一代的成长,关乎每个孩子的未来。越早压制校园霸凌气焰,越能把霸凌行为扼杀在摇篮里。杜绝霸凌行为,对校园霸凌坚决说“不”,守护校园净土,还孩子一片自由天地。

选自《平安校园》2024.05(总第270期)

(责任编辑:曹香凤)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