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5-01-10 13:53:25
本刊记者 柳 青
近期,校园霸凌事件不时刺痛着公众的神经。
3月10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初一学生王某某被同学杀害;3月18日,山东省临沂市一学校多名男生往一男生嘴里塞垃圾,对其拳打脚踢,用树枝抽打并辱骂;4月21日,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官舟中学一女生揪住男生头发并扇脸,多名同学围观……
施暴者的行为令人触目惊心。这些被“看见”的事实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校园霸凌往往以一种更为隐蔽无声的方式悄然发生,给受害者带来深重创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9年出版、涉及144个国家调研情况的《数字背后:结束校园暴力和欺凌》研究报告显示,全世界每3名学生中就有1人遭受过霸凌。华东师范大学针对70万名中小学生开展的调研显示,近20%的学生遭遇过不同程度的霸凌,但家长知晓的不到10%。
“被霸凌的孩子不愿意承认,看见的孩子不敢站出来指认。”这是电影《第二十条》中的一句台词。无论是不愿承认的受害者,还是不敢指认的旁观者,其行为背后都是对校园霸凌深深的恐惧。如何预防和应对校园霸凌行为?第一步应当是清晰识别、准确界定。
校园霸凌的主要特征
校园霸凌,主要指学生间发生的,在年龄、身体或者人数等方面占优势的一方,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对另一方实施欺压、侮辱,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常见的校园霸凌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其一,校园霸凌行为的实施者,通常占据生理等客观条件的优势。他们往往是在年龄、身体或者人数等方面占优势的一方,也就是以大欺小、恃强凌弱或以多欺少。
其二,霸凌者在主观心理、态度上是蓄意或者恶意的。其中,蓄意是强调行为非一时兴起,而是有计划、有准备、有预谋的;恶意则强调霸凌者动机不良,不怀好意,追求不正当目的,比如为了追求刺激、显示威风、拿他人取乐等。
其三,在外部行为表现上,校园霸凌者通常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对他人实施欺压、侮辱。校园霸凌行为主要包括肢体霸凌、语言霸凌和关系霸凌三种类型,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霸凌也越来越常见。其中,肢体霸凌是指通过肢体来实施霸凌,比如,以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等方式侵犯他人身体或者恐吓、威胁他人,或者抢夺、强拿硬要或故意毁坏他人财物等。语言霸凌,则是指通过语言来侮辱、恐吓他人。例如,给他人起侮辱性绰号,以辱骂、讥讽、嘲弄、挖苦的方式侵犯他人人格尊严,口头威胁、恐吓他人等。关系霸凌,也叫社交霸凌,是指恶意排斥、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例如,在班级里故意孤立某一同学,不允许大家跟他交往,或者阻止他跟大家交往。关系霸凌恶化了受害者的社会交往环境,使其陷于孤立、无助、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严重损害其身心健康。网络霸凌,是指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来实施霸凌,主要是指在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恶意传播其他同学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者错误信息诋毁他人。这是一种新的霸凌形式,学校和家长等各方也要予以关注。
其四,从损害后果看,校园霸凌往往给受害者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其中,人身伤害并不要求造成受害者伤残或者需要住院治疗的后果,只要受害者感到身体疼痛即是霸凌。精神损害也并不要求造成受害者精神疾病,只要受害者切实感受到精神恐惧、痛苦即为霸凌。
区分校园霸凌与打闹冲突
对某种行为是否属于校园霸凌,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家长之间、家长和学校之间甚至会产生争议或纠纷。因此,为了准确界定霸凌行为,需要分辨校园霸凌与另外两种相似行为的区别。
一是打闹行为与校园霸凌的区别。比如,某小学两名学生在卫生间里将装有厕纸的垃圾桶倒扣在另一名学生头上。事后,前者的家长认为这只是学生间的打闹行为,后者的家长则认为这是校园霸凌,要求学校处理霸凌者。那么,打闹与霸凌到底有什么区别?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区分。第一,看行为人的主观动机。霸凌行为往往是出于蓄意或者恶意的心理、动机,是为了追求刺激、显示威风;打闹则通常没有这样的主观心理特征。第二,看承受人的主观感受。如果行为人和承受人双方都觉得好玩,都不觉得是在羞辱对方,那就是打闹嬉戏。而如果承受人感到被冒犯、被侮辱,不希望发生这种行为,那就不是单纯打闹。承受人的主观感受很重要。第三,看行为后果。如果打闹行为超出一定的限度,在承受人表达抗议之后仍然没有停止,从而给承受人造成精神痛苦或者身体伤害等,那么原先的打闹行为就转化成了霸凌行为。
二是矛盾冲突与校园霸凌的区别。比如,一方不小心踩了另一方,另一方立刻就给对方几拳,这算是霸凌吗?不是,这是临时起意的矛盾冲突,双方互有过错。又如,一方故意伤害了另一方,另一方不服,为了报复找对方打架,或用恶毒的语言羞辱对方,结果有一方受到了身体或精神伤害,这是校园霸凌吗?也不是,这是因为矛盾冲突而引发的打架斗殴或语言攻击。虽然矛盾冲突和校园霸凌都是违纪行为,都应受到批评或教育惩戒,但两者性质不一样,不能混为一谈,不应将霸凌行为范畴无限扩大。两者区别在于:矛盾冲突是事出有因,互有过错,互相攻击;校园霸凌则是一方无事生非去攻击无辜的另一方。
校园霸凌行为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破坏校园秩序,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明确校园霸凌的定义和形式,识别界定校园霸凌具体行为,才有利于涉事各方精准施策、妥善解决。家庭、学校、社会应协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让他们的成长之路充满阳光和希望,让恶意无所遁形,让悲剧不再发生。
选自《平安校园》2024.05(总第270期)